警惕结直肠癌的“红色警报”

“便血不就是痔疮吗?”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血是结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但常被误诊为痔疮,导致病情延误。便血也可能是结直肠癌等严重疾病的信号。

 

便血≠痔疮,警惕“伪装者”肠癌

便血是肛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但背后病因复杂。根据临床统计,约60%的便血由痔疮或肛裂引起,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忽视症状,最终被确诊为结直肠癌。  

1. 痔疮与肠癌的出血差异

颜色与形态:痔疮出血通常为鲜红色,呈滴落状或喷射状,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厕纸上;肠癌出血多为暗红色或混有黏液,血液与粪便混合,可能呈现“果冻状”或“黑便”。  

伴随症状:痔疮一般无痛,偶有肛门瘙痒;肠癌常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体重下降、贫血或腹部包块。  

2. 其他常见病因

肛裂:排便时剧痛,出血量少且鲜红。  

肠息肉:无痛性少量出血,可能发展为癌前病变。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高危人群与筛查建议

1. 肠癌高危人群

年龄≥50岁;  

有肠癌家族史;  

长期吸烟、饮酒或肥胖;  

曾患肠息肉或炎症性肠病。  

2. 筛查手段

粪便潜血检测:适用于初步筛查,但灵敏度有限。  

肠镜检查:诊断肠癌的“金标准”,可同时切除息肉,降低癌变风险。  

肛门指诊:可发现70%的直肠癌。  

医生强调,肠癌早期治愈率超90%,但我国患者确诊时约60%已属中晚期,因此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普通人群建议50岁后每5-10年做一次肠镜。  

 

误将肠癌当痔疮,险些延误治疗

湖南长沙50岁的李大叔(化名)因持续半月便血,自购痔疮药治疗无效,最终被确诊为结肠癌。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普外科主任刘昌华指出,肠癌便血易被误判为痔疮,若同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预防与日常管理

1.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红薯),减少辛辣、高脂食物。  

2. 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蹲,规律运动以改善肠道蠕动。  

3.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便血,无论是否疼痛,均应尽早就诊,排除恶性病变。  

 

北京和睦家医院外科医生肖海涛表示:“便血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绝不能凭经验自我诊断。”尤其对无痛性便血、长期反复出血或伴有全身症状者,需通过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便血虽常见,但背后的健康风险不容小觑。科学辨识症状、及时筛查干预,是守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