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亿用户,“视频聊天鼻祖”Skype 正式下线,人们为什么怀念它?

500

Skype 和它所象征着全球化时代,要一起落幕了。

作者|Moonshot

编辑|靖宇

微软「砍刀部」,又出手了。

5 月 5 日,22 岁的 Skype 宣告停运,微软永久关闭了这项服务,并表示未来将聚焦发展替代品 Teams。

或许国人很难对 Skype 流下一滴时代的眼泪,但对欧美用户而言,Skype 曾是无数人青春与记忆的符号。

BBC 在《四个与 Skype 有关的故事——从异地恋到与亡夫告别》中记录了它的温情,华盛顿邮报以《互联网告别 Skype,感谢所有来电》致敬它的时代,福布斯则在《告别 Skype》开篇写道「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哀悼一位深受喜爱的朋友去世……」

若置身国内互联网视角,Skype 的终结仿佛 QQ 停运,即使我们早已不再频繁登录 QQ,它仍是无数人青春的底色,承载着过去,也见证了即时通信的进化

在欧美媒体的缅怀声中,既有对纯真互联网时代的追忆,也夹杂着对 Skype 母公司微软的埋怨。

福布斯在悼词后尖锐地写道:「它在 22 岁的黄金年华被冷酷夺走,被一位漠然的继父母无情终结——微软毫不留情地安乐死了 Skype」

500

摒弃情怀滤镜,Skype 的「死因」究竟为何?

26 岁的 QQ 还能在 00 后中焕发第二春,为什么 Skype 却黯淡谢幕,果真是微软的锅,还是时代变了

01

Skype 曾经有多牛

Skype 的诞生,曾划破了通信的旧秩序,不仅重新定义了即时通讯,还分走了传统电信行业的蛋糕。

2003 年,四个爱沙尼亚程序员因对高昂的跨国话费不满,合力写出了这款基于 P2P(点对点)协议的通信工具。

这一协议利用用户设备作为网络节点,点对点搭建去中心化的通信系统,大幅降低了通信成本。Skype 的语音编码技术也遥遥领先,解决了早期互联网通话常见的延迟和杂音问题,这在宽带尚未普及的年代堪称通信革命。

500

Skype 两大主要创始人 Niklas Zennström 和 Janus Friis|图源:网络

彼时正盛的 MSN、QQ 等聊天软件只擅长文本聊天,无法提供稳定可靠的视频通话,Skype 就靠硬技术,给即时通讯市场补上了这块拼图。

Skype 的崛起也逼迫对手加速进化。MSN、QQ 都开发了视频通话,但受限于技术和带宽,始终难以匹敌 Skype 的流畅体验。

国际长途电话的收入大幅下滑,也倒逼 AT&T、Verizon 等巨头开始探索互联网通信的转型之路。

500

2003 年我国还是拨号上网的时代,Skype 就已经开发出了流畅的视频通话功能|图源:Skype

2005 年,Skype 的注册用户飙升至 1 亿,每月活跃用户超过 4000 万,全球通话时长累计突破 500 亿分钟。那时 Skype 诞生仅两年,便以 26 亿美元的价格被 eBay 收购

eBay 本想把 Skype 当成买卖家沟通的工具,彼时的淘宝已经用上了旺旺。然而,eBay 的电商基因与 Skype 的通信本质难以完全契合,eBay 把 Skype 想窄了。

在 Web 2.0 时代,Skype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多少笔跨国商业交易,在 Skype 的通话中最终敲定;无数跨国恋情的纽带,靠 Skype 得以维系;留学生无需昂贵的越洋电话,就能和地球另一端父母温暖连线。Skype 用传统运营商 1% 的价格,拨通了全世界的国际长途。

在智能手机尚未问世的年代,Skype 凭借现代技术,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02

微软的「贪心」

截至 2010 年底,Skype 全球用户超过 6.6 亿,在当时意味:

每 10 个人中就一个是 Skype 用户

Skype 不仅是工具,更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象征。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催生了新的移动通信应用。eBay 最终意识到,Skype 需要一个更懂通信、更有协同效应的归宿。

500

2012 年 Skype 中美通话只要 1.2 美分/分钟,传统运营商的价格是 1.5 - 6.65 美元/分钟|图源:Skype

当时的科技巨头微软,也继续寻找一个突破口,以弥补其在移动和社交领域的短板,替代掉生命末期的 MSN。

强强联合下,2011 年,微软以 85 亿美元全现金收购了风头正盛的 Skype。这在当时是微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足见其对 Skype 的重视和期待。

事后来看,微软的算盘打得太响,它不甘心让巨资白花,想让 Skype 成为微软生态的万金油。这种「什么都想要」的心态,最终毁了 Skype。

当时微软试图让 Skype 成为 Windows 默认通信工具,嵌入 Office 办公套件,融入 Xbox Live 的社交功能,同时还让 Skype 去做企业级服务,打造成一套强大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以对抗思科。

不仅如此,微软还想让 Skype 结合 Windows Phone 去挑战 iPhone 的 Facetime。

然而,设想很美好,技术融不了。

Skype 的核心技术,是其赖以成名的 P2P 架构,在早期互联网带宽不足时具有显著优势,但到了云端和移动互联时代,P2P 架构在处理大规模群组、跨设备同步、以及与云服务深度集成时,点对点传输的优点反成劣势。

尤其是在与微软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深度融合时,层出不穷的工程问题拖慢了开发进度,在移动互联网初期产品快速迭代的风气下,Skype 始终慢个半拍。

而微软收购 Skype 的时机,恰逢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爆发期。WhatsApp、微信、Line 等一批为移动端量身打造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崛起,这些 Web 3.0 时代的 App 更轻量、更符合移动社交习惯,并且完全免费。

Skype 却陷入了「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窘境,一边调整框架和 PC 为主的微软生态融合,一边匆忙推出移动客户端。

Skype 还在带着桌面时代的思路打造移动端,在用户体验、界面设计、产品宣发各个方面饱受诟病,带着历史包袱的 Skype 很快被后起之秀甩出了赛道。

500

移动端的 Skype 就像翻版的「短信」|图源:Skype

2014 年,微软掌门人交替,纳德拉上任后大刀阔斧开始精简微软的业务线,几乎放弃整个移动端业务,聚焦企业与云服务。

此时,技术与产品定位都专注于服务个人的 Skype,逐渐失去存在感。与此同时,企业协作市场也迎来了 Slack  等新兴平台的崛起。

所以哪怕微软改造后的 Skype for Business 曾一度流行,但微软仍需一个能够与微软生态结合更紧密、设计之初就面向「企业端」的新产品。

纳德拉的风格也不似前任 CEO 鲍尔默,他不愿再做补锅匠。于是微软决定另起炉灶,基于最新的云架构,推出了全新的统一通信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

Skype 从备受期待的棋子,沦为巨头边缘的弃子。在消费者市场,它的用户份额持续流失,在企业市场,它被 Teams 所取代。

微软当时有多重用 Skype,如今就有多弃如敝屣

2017 年 9 月 7 日,用户开始注意到一条消息,内容为「Skype for Business 现在已成为 Microsoft Teams」。

那个以颠覆者姿态问世的创新者,那个传统电信巨头的挑战者,那个视频通话时代的引领者,终究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就这样被科技巨头宣告了死缓,直到 5 月 5 日正式执行。

但同样是被收购,eBay 和微软与 Skype 都不匹配,为什么 Skype 偏偏死在了微软手里

500

设计和架构都更为现代化的 Microsoft Teams|图源:微软

因为时代变迁才是 Skype 的真实死因,微软只是注入了最后一剂的「慢性毒药」

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宽的极大提升以及编解码技术的普及,视频通话本身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它最终被各类应用「管道化」,内嵌到了社交、办公甚至各种垂直行业的 App 中。Zoom 和 Teams 的成功,正因它们整个产品的定位是商务协作平台,只把视频会议当成一大功能点。

当基础能力不再稀缺时,当「痛点不痛」时,Skype 的价值也消失了。

Skype 也没有像大洋彼岸的 QQ,成功地将自己转型为一个更加多元化、更具粘性的平台,它虽然尝试加入了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但其产品基因始终聚焦在「通话」上。

在微信崛起后,QQ 面临生存压力时,腾讯选择对其进行了再定位,让 QQ 成功在 00 后和特定社群上焕发了第二春。反观 Skype 母公司微软,不断的战略摇摆,最终让 Skype 在巨头的阴影下迷失了自己的定位,曾经引以为傲的 P2P 技术,反而成为他们转型、融合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Skype 的故事,是颠覆者被颠覆的缩影,它见证了互联网通信从文本到视频、从桌面到移动、从个人通话到团队协作的演变。像许多伟大的、具有开创精神的产品一样,Skype 在它的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了世界。它早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在世人的敬意与感恩中,体面谢幕。

Skype 谢幕了,时代却未停步,它留给大家的不仅是怀念,还有跨越时代的警示

当下的时代属于 AI,大模型如同当年的视频通话技术,正处于「技术稀缺」的阶段。带宽技术的发展曾给了 Skype 十年的窗口期,当下依托软件和云服务起飞的 AI,大模型普惠化的时间大大缩短,留给企业转型的窗口期也会更短。

当大模型变成「通用能力」后,竞争焦点就将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或许要像 Zooms、Teams 的做法一样,把模型能力放在一个更垂直的场景里,成为核心驱动,而非全部。

*头图来源:网络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