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学人设崩塌2周后,最大受害者出现了
作者 | 条子
来源 | ins生活原创
FIGURE 05/07
距离被骂上热搜两周后,何同学复更了。
这次,他发言称自己收到一位父亲的信件,答应为其女儿做单手键盘。
还承诺会把这次团队制作的五十套键盘,免费寄给有需求的粉丝使用。
本来是双向奔赴的善举,评论区却依然对“网约车好评事件”嘲讽不减。
此前何同学被骂,是因为他提到自己为了锻炼自己的勇气,选择拒绝网约车司机的请求,不给好评。
他把这种拒绝,当做自己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方式。
本以为自己能顺应网络人格觉醒的热潮,却因为逻辑太过牵强,被批“精英人士的傲慢”“忘了自己来时的路”,一夜掉粉过万。
在这件事中,看似是何同学被骂,但最惨的却是“讨好型人格”。
近几年,讨好型人格,是网络热词。
被无数网红、明星当成了上价值立人设的工具,在大众议题中囫囵吞枣滚过了几遍,不仅没有让大家共情,反而让真正的“讨好型人格”身上多了些污水和偏见。
讨好型人格到底惹谁了?
争当“讨好型人格”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讨好型人格”第一次被人当枪使了。
在综艺《团建吧七斋》里,周雨彤端坐在中间,释怀地说起自己的感悟:“我有的时候明明觉得别人说的话没那么好笑,我会笑。说这种性格叫讨好型人格。”
镜头扫过周围,身边的人都用心疼的眼神看着她。
当她给自己打上讨好型人格标签的时候,和她接触最多的金晨,估计一点也没被讨好到。
在金晨向她借口红时,她先是表明自己的口红并非金晨所需的色号。
金晨表示不介意,周雨彤随后意味不明地说:“我这个要特别有气质的人才能涂出来。”
话一出,金晨尴尬地瞥过镜头。
另一个著名的“讨好型人格”是黄晓明老师。
黄晓明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其实很累,在看到别人尴尬时我就很受不了。
我就总想要让他们开心。”
记者提了一嘴讨好型人格,黄晓明马上点头认同。
结果在综艺《中餐厅》里,“讨好型人格”的黄晓明老师贡献出了那句世纪名言——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节目里的表现也自信专断过头,听不进去任何意见,被评像个暴君。
连攻击性极强、辩论快嘴出名的傅首尔,也在综艺《五十里桃花坞》中,自认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结果在另一档节目里,拍结婚十周年拍婚纱照时,因为嫌累,她不断和老刘斗嘴,让对方放弃拍摄。
老刘妥协后,她又指责老刘“容易向困难低头”。
还有最新的《浪姐》,吴宣仪和陈德容、Vava讨论“一个人是否会有安全感”时,吴宣仪说自己会因为担心刚认识的朋友和自己呆在一起是否舒服而内耗。
Vava立马接话,问她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吴宣仪爽快承认“应该有”。
然而,一公刚说完好姐妹永远在一起,她就在第二次公演时,快速灭灯两次拒绝卡琳娜,导致卡琳娜尴尬轮空。
这“讨好型人格”拒绝起别人,手速可真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公众人物都喜欢自诩为“讨好型人格”。
似乎“讨好型人格”是某种富贵病,横竖要沾一沾,不然就显得不够完美。
博同情的工具
公众人物把“讨好型人格”当成时尚单品。
现实里也有很多人喜欢把“讨好型人格”挂在嘴上。
网友MAY就透露自己身边有一个同事,非常鸡贼,总强调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乃至于全公司都知道她的这个标签。
同事A请她帮忙搬东西,她帮完后立刻就说自己“腰酸背痛”。
于是大家立马觉得A剥削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劳动力,还搞得她腰伤复发。
纷纷指责A不该这样,弄得A不得不请“讨好姐”喝了一周的奶茶。
之后“讨好姐”和同事合作搞项目,做得一塌糊涂。
领导怪罪下来,“讨好姐”又拿出了“讨好型人格”这个免死金牌。
说:“我很想拒绝的,这项目超过我的能力了,可我是讨好型人格不会拒绝别人,所以才……”
一边说一边还开始掉小珍珠。
后来就是和她合作的同事几乎承担了领导所有怒火。
“讨好姐”在旁边楚楚可怜,一点事儿都没有。
顶着“讨好型人格”的帽子,然后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这是“讨好型人格”么?
这是把“讨好型人格”当成了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倒不如说是表演型人格。
真正的“讨好型人格”
什么才是真正的讨好型人格呢?
临床心理学家哈里特·布莱克在《取悦症:讨好他人的代价》一书里,对讨好型人格是这么表述的——
“一种强迫性需要让他人满意,同时忽视自身需求的慢性心理模式。”
真正的讨好型人格,通常会有两个明确特征:
一个是“自我牺牲”,即过度地讨好,牺牲自己的感受。
一个是“界限模糊”。即因为习惯讨好,无法界定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怎样。(觉得“讨好他人”才是对的)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就清晰地写满了一个讨好型人格伴随一生的痛。
小时候父亲偏爱妹妹,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松子总是在做鬼脸来不断逗笑自己的父亲。
后来她又听从父亲的安排,放弃了前程,留在了家附近的大学读书,只为了照顾体弱的妹妹。
这次听话,让她得到了父亲的赞许。
在往后的人生里,她坚定地认为:只有付出和听话才能得到关注和认可。
她一直努力学习不敢犯错。
在她进入职场成为中学教师后,先是因为没拒绝校长的要求被校长侵犯。
又在学生偷钱后替学生还钱顶罪,最终遭到开除。
后来更是在爱情中,因为过度付出被一次次伤害和利用。
因为讨好别人感到快乐,又会在情绪下坠后感到痛苦。
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特性。
他们善良,不计代价地伤害自己来成全他人;
他们痛苦,却又想方设法地掩饰。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确定的是,他们从来不会大呼小嚷地标榜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在阴影里
网友昕彤讲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她从小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很怕给他人添麻烦。
父母特意给她带的水果,因为舍友也喜欢吃;
她特地把更大更好的挑出来给舍友。
看舍友随便咬了两口就丢,心里难过极了,却也不敢多说一句。
攒钱买了最喜欢的香水,刚喷上就被舍友吐槽“味道太冲”。
于是为了不熏到舍友,只用了一次就塞在柜子里落灰。
已经爬了6楼,闺蜜一句“你怎么就上来了,我刚想让你帮我拿外卖。”
她立刻咬着牙重新跑一趟。
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开心快乐,是一种“原罪”;
只有看到别人比自己开心,她才能安心。
她活得很辛苦、很累;
但是她从来不敢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因为在她看来,这意味着羞耻和懦弱。
她不想让别人知道。
这些年所受的委屈,时常在夜里攻击她,让她蒙着被窝掉眼泪;
可第二天,她又会洗漱干净,换上笑脸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她觉得“讨好型人格”是一个诅咒;
日复一日,把她困在原地。
给她的只有痛苦。
讽刺的是,标榜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靠着这个标签赚足同情、享尽红利;
而真正的讨好型人格仍然在阴影里默默掉眼泪。
这何尝不是在那些真正敏感善良的人身上扎刀?
尔后小人狂欢,善者失声,黑白颠倒。
有人洋洋自得吃红利,有人默默垂泪咽苦楚。
世界就是这么癫。
拜托,放过讨好型人格吧。
也希望那些真正因为讨好而忽视自己的人,早日直面自己的需求,过上不讨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