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强化教育科研,内生应对中小学教师相对富余

强化教育科研,内生应对中小学教师相对富余

          达良厚 

应对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严重下降,学生人数递减严重的现状,江西省万年县政府表示:“为妥善应对,有效利用师资资源,我县正在未雨绸缪,科学谋划,拟着手研究制定教师转岗分流、调节教师结构性均衡方面的相关政策,对有富余的相关专业教师短期内不再考虑招聘。”(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448213)

转岗分流、调节结构,确为稳妥明智之举,是应急之策,亦有长远考量。

但我们首先一定得明白:现阶段教师的富余是相对富余,而非绝对过剩。只是相对当下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富余,并不会长期甚至永远因下降而富余下去。要是全面高质量着眼中小学教师的内生结构,也许并不富余。因为这样的相对富余,本世纪已经历过一次了。

500

那次应对教师相对富余,多是简单减员之策,不少地方好些年少招甚至不招教师,虽应了急,却大大减少了教师正常递补储备,以致后来学生增多时,因师资问题而略显手忙脚乱。不仅一些地方出现过招聘指标多于应聘人数的现象,老中青教师结构失衡后遗症,迄今尚未完全消解。

所以,非特殊情况不宜停止招聘教师,转岗分流也应慎重对待,最佳选择是调节结构,实现教师队伍内生优化布局。

最浅显的内生结构调节优化,是补实补强弱势学科教师。比如音体美信等学科教师兼职多专职少、凑合多专业少,比如文化常识科、综合科等基本没有师资,甚至一般不开课。就是体育课,虽然我们持续强化,但专业体育教师比例也不高。

最普效的内生结构优化,是全面小班化办学,促进因材施教高质量发展。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育规模效益、整体效益,但在个体效益上、因材施教上是大打折扣的。特别是学生难管成风的当下,教育的整体个体效益折扣中又折扣了。兼顾二者效益的最好办法,就是实施小班化教学制度,就是把班级学生控制在30人左右。这是我们教师多年的经验体验,西方国家一般也是这个标准。当下教师相对富余正是小班化制度全面铺开的最佳时机,别错过了。更别错过了高质量发展班级教育的天赐有利条件。

最有潜力的内生结构调节优化,是强化教育科研,全面全程实现科研从教、科研兴教。为什么中小学校和教师办学从教靠经验的多、靠科研的少呢?为什么片面应试教育在中小学及其教师中依然未被全面否定呢?为什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较早又普遍性发生呢?为什么要不了几年,同条件大学毕业的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差别巨大呢?为什么普及教育背景下的应该素质教育,却被几度否定又几度复燃的应试教育打败了呢?为什么新课改政策强实践弱呢?为什么高质教育推进多年,中小学校和教师内在成效却不大,甚至一些教师根本不知道高质教育取向呢?……造成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一点是中小学不重视科研所致,不少教师甚至从教一生几乎没有真正科研过。

原因有三:一是认知错误,这是根本原因。以为科研是研究机构与大学的事,中小学做好具体的细事琐事就行了、就够了,有的甚至把科研与具体教育工作对立起来。须不知,具体事的实证科研才是最需提倡最有活力的教育科研呀。

二是条件有限,这是基础原因。科研人员少,学校几乎没有专职研究人员,多为兼职研究,甚至想研就研,不想研就不研。科研时间少,教师课多任务重,能挤点时间科研,已很了不起了。科研经费少,中小学教师申请省级科研经费太难了,县校两级的科研经费很少机制化拨付。

三是机制不全、不畅,这是关键原因。虽然有从顶层教科院到学校教研组的组织系统,虽然科研激励机制也多多少少常态化存在着,但中小学的科研机制就是远远不如大学全面畅通有效。科研难、论文难、出书难,对中小学教师是难上加难。课题研究是中小学科研最亮眼的一个机制,但课题成果的推广实效实在不敢恭维。

倒是应试教育科研一直值得恭维,片面应试教育之所以那么高效、那么风生水起,是改变命运的疯狂功利追求催发,也是全员研究考试、全程研究考试的不断强化所致。

当下如果要让普及教育、素质教育、高质教育全面风生水起而高效,政策强势引领推进固不可少,学校坚决落实至关重要,科研的本质推动更是强大内生动力。要是每所中小学校、每个中小学教师,有条件有能力全员全程激情投入到科研之中,以教学为乐,以科研为乐,克服职业倦怠只是小菜一碟,全面全程实质推进实现素质教育、高质教育、普及教育,才是更值期待的辉煌成果。

而当下又开启的新一轮教师相对富余,正是中小学实现全面真正向科研从教、科研兴教转轨的天赐良机,时不我待啊。

                                     (2025年3月22日-29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