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上最野的女人,没有之一!
在《乐队的夏天》第三季,一支以独立电子舞曲为主、融合了迷幻和暗黑色彩的乐队斩获了TOP2的成绩。
而乐队中,一个略显「发福」但又灵动雀跃的女性身影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她被称作「最玩儿命的女主唱」,舞台上,她旋转、跳跃、扑倒、「肆意妄为」,哪怕骨折后也要拄拐上场。
她曾带领乐队巡游世界,粉丝遍布国际,音乐作品获奖无数。
她也是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舐犊之爱,就连演出也会带上舞台后,孩子,甚至从未离开孩子超过5天,
她就是冯海宁,一个摇滚女战士,一位伟大的妈妈,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
「非典型」音乐人
冯海宁,Nova Heart乐队主唱,1978年出生于北京,和音乐的缘分自小就已展开。
小时候,身为乐团提琴手的父亲,经常会在家里播放古典音乐,冯海宁也在这样的熏陶下逐渐对音乐产生兴趣。
小时候的冯海宁(左)
4岁时,父母开始让她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而她也会经常陪着父亲看乐团排练,那时起,她了解到了「乐队」这一表演形式。
后来,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冯海宁一家移居美国德州。
外国校园生活往往非常丰富。一次,她偶然看到有大一些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抱着乐器玩乐队,他们留着大长头发,穿着夸张的乐队T恤。那一刻起,冯海宁的内心就种下了一颗「长大后也要玩乐队」的种子。
不过在那之前,冯海宁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格子间的普通人
和那些从小研修音乐,长大在音乐学院深造的艺术家们不同,冯海宁大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然而,经管人大多追求「稳健」「谨小慎微」,似乎与冯海宁如今给人「疯癫」的印象大不相同。
后来冯海宁回忆那时候的想法是:「到了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不过这一想法也在她毕业不久后就被打破。
大学期间,就像每一个拥有爱好的年轻人那样,冯海宁参加了校内的合唱团,经济学累了,就去旁听音乐、电影相关的课程。
走出校园后,满怀雄心壮志的冯海宁进入了一家金融公司,成为了一名销售。和理想中的画面不同,闷在格子间的每一日都寻常往复:打电话、约客户、签合同、拿奖金。
也许是骨子里的性格使然,她感觉周遭每一个人都像是戴了面具般,她疲于应对他人的虚假善意,极端时甚至因为同事们所聊起的话题而感到生理不适。
好在,音乐作为「解药」在她「萎靡」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班后的她,会跟从事艺术的朋友们一起玩闹,一起唱歌,一起看演出。那时,冯海宁以为自己的青春就将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
直到美国911事件的发生。
那天她被朋友从被窝中叫醒,看着电视里转播世贸中心被飞机撞击产生的滚滚浓烟,她第一次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
「人生无常,怎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这一次,她决定尊崇内心的想法。
逃离鸽笼后的「自游」
2002年,冯海宁回国入职了「MTV音乐电视网」,这让她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国内音乐人,看着乐队们在舞台上肆意挥酒汗水与热情,不必戴着面具做人,而是「做自己」,这不就是她向往的生活吗?
曾根植于内心深处做乐队的想法,又再一次被激活。
两年后,「ZIYO」乐队成立,「自游」可以理解为「自己游戏」,由冯海宁担任主唱,乐队名的来源是「一群自由飞翔的鸽子」。
ZIYO时期的冯海宁
望着每天被邻居大爷从笼子里放飞而掠过自己窗前的鸽子,就像看到了那个从钢筋大楼格子间里跳出来的自己。
而「ZIYO」乐队的音乐气质也如同她想要表达的「率性而活」的态度般,在一些编曲上多趋向于直线旋律,歌曲的内容大多在讲述伤逝的爱情、欺骗与欲望...这种贴近生活化的内容加上冯海宁青涩真诚的舞台表现,让自游在仅成立一年半内就演出了高达150场——大受欢迎。
不过,用冯海宁的话说,「ZIYO」更像是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虽然很开心,但仅仅只是流于表面。
跳跃的电子精灵
「自游」期间,音乐人虎子找到冯海宁,“一起玩儿个电子乐队?”,虎子觉得冯海宁和其他女主唱不同,她的演唱风格更有「力度」,这是他想做的电子乐里应该有的感觉。
而那时候冯海宁恰好特喜欢一支美国电子乐队「Chromatics」,于是欣然同意。
Chromatics乐队
2008年,宠物同谋成立,与同时期带有电子元素的乐队,如新裤子的新浪潮和超级市场的迷幻实验不同的是,宠物同谋的迪斯科电子元素对乐迷而言显得即怀旧又新颖。
这个时期作为主唱的冯海宁,她的舞台表现力在「自游」之后变得越发娴熟与充满张力。
宠物同谋乐队专辑
每当音符响起,你总能看到她来回奔跑于舞台两侧,或打滚、或跳水,并搭配着她的大嗓门,煽动得台下观众配合鼓点双脚离地。
她的「作」从这时起就已有所体现。
2010年草莓音乐节,冯海宁如往常样在舞台上「疯」,演到兴致正高,从舞台上飞身一跃,咔,捧断了腿无法继续表演,随后被救护车拖走那会,她不知道什么叫做「疼」。
就当你以为她将偃旗息鼓时,隔天演出她又坐着轮椅登台表演。
或许在她当时的内心世界里,舞台就是她值得「玩命」的地方。
新星的心
草莓的那场意外,半月板粉碎和韧带撕裂让冯海宁做了一场不小的手术。
在康复的日子里,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中靠制作电子乐度日-那是无需其他乐队成员就能进行的音乐创作。
那段时间,她对电子乐的认知越发深刻,而对音乐制作这块也变得轻车熟路,她决定要组建一支以电子风格为主的乐队。
她叫上了刚离开刺猬乐队的博譞,给他听了自己的作品和计划,很快地,2011年,Nova Heart乐队成立。
冯海宁与朱博譞
这是一支自带国际视野的乐队,用电子跳舞节奏与空灵的人声,但又有几分克制的律动,向外界传达他们的音乐理念。成立后的最初几年,他们的行程遍布国内各大LIVEHOUSE,用他们迷人多变的音乐元素,和冯海宁更加成熟自然的台风收获了无数拥趸。
然而冯海宁的野心不止于此。
2015年,冯海宁带领Nova Heart登上了英国音乐节,这是他们对海外市场的第一次试探。
良好的反响让他们第二年便展开了欧洲巡回演出,这一次他们彻底打开了国际市场,轻松登上SXSW等国外大牌音乐节。
早期Nova Heart现场
然而当乐队的发展越发顺利时,冯海宁的内心对于未来却越发迷茫「演出越多,接触的东西越多,变化也会快,但一部分观众无法接受这种变化,可创作却是要尊崇内心的。」
那段时间,Nova Heart的演出逐渐减少,直至如同突然消失了般。
除了乐队成员之间短暂地分道扬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还有一个原因冯海宁当妈妈了。
身份的转变
2019年,冯海宁41岁,这一年她多了一层身份--母亲,是「单亲妈妈」。
身在德国,突如其来的疫情数次打乱她的计划,一时间,产后抑郁、孤身他乡、生活压力向她扑来,为了寻求解脱,她有一年的时间不断与心理医生建立联络,这个曾经舞台上的女战士,此刻就像经历着「渡劫」。
好在,新生命的存在把她逐渐拉回生活的正轨上。
那时,她经常会看着怀里的孩子呼吸起伏的样子,生怕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经不起挫折,她知道,能依靠的只有她,她也必须坚强起来,也是那一刻,她懂得了什么是「爱」,也从「爱」中治愈了自己。
但和演艺界常见的「生孩子即隐退」不同,「家庭」or「舞台」?对于冯海宁而言,也是可以兼得的东西:
带孩子这件事,让她学会了以「多线程」的模式处理各种事物,更细致地对待音乐创作,同时也让她知道如何合理分配精力照顾孩子。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必要活成固定的样子」。
无惧一切
两年前的《乐夏3》,冯海宁带着Nova heart再一次登上了舞台。
这一年,她45岁,舞台上的她虽不及年轻时那样灵活,但那股全情投入于表演中的「野」劲,却依旧不减当年。
即便这一次,她又摔得很惨。
但就像10年前那样,哪怕拄上拐杖也要完成表演,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音乐,对得起自己。
她一直都在向前看,享受舞台,享受当下。
就像她曾经说过的那样:「你没有办法改变现在,但你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完)
本文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