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通过美乌矿产协议“捞钱”的

根据2025年美乌签署的矿产协议及后续披露的条款,双方成立的“乌克兰重建投资基金”表面上以经济合作为框架,实则暗含复杂的利益博弈。协议的核心目的与运作逻辑是:

---

### **一、协议的核心目的**

1. **控制乌克兰战略资源,布局全球供应链**

美国通过该协议,旨在掌控乌克兰的石油、天然气、锂、钛等关键矿产资源。乌克兰拥有超过100种关键矿产,其中锂是电动汽车电池的核心材料,钛则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美国意图借此协议打造“抗中俄资源供应链”,确保自身在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

2. **回收对乌援助成本并获取长期收益**

协议将美国自2022年以来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折算”为对基金的投资,并要求乌克兰优先偿还这些资金及4%的年利息。据估算,仅利息部分就需支付超过200亿美元。此外,美国要求获得基金利润的优先分配权,直到乌克兰偿还所有援助款项。

3. **增强对乌克兰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

美国通过控制基金的董事会(美方占3席,乌方2席)和日常管理权,实质上掌握了乌克兰经济命脉的决策权。此举不仅削弱了乌克兰的主权,还为其在后续俄乌谈判中增加了对俄施压的筹码。

4. **推动特朗普政府的国内政治议程**

特朗普政府通过高调宣传协议,展示其“拿回美国投资”的能力,以迎合国内选民对减少对外援助支出的诉求,同时巩固共和党支持。

---

### **二、“捞钱”的具体方式**

1. **通过基金控制资源收益流向**

- 乌克兰需将自然资源未来收入的50%注入基金,而美国通过董事会多数席位掌控资金使用方向。例如,基金收益可优先用于偿还美国援助本息,剩余部分再用于乌克兰重建。

- 协议规定基金资金需兑换成外汇并汇出境外,实质将乌克兰资源收益剥离本土监管,直接流向美国控制的账户。

2. **优先权与垄断性条款**

- **资源优先购买权**:美国企业可优先以商业条款购买乌克兰资源,即使项目未获基金资助。

- **第三方销售否决权**:美国有权阻止乌克兰向其他国家(尤其是“战略竞争对手”)出售关键矿产,确保资源流向符合美国利益。

3. **长期经济利益绑定**

- 乌克兰重建需依赖美国资金和技术支持,美国企业可通过参与基建项目(如油气管道、港口)获取长期运营收益。

- 协议为美国企业争取了乌克兰35%未开发矿产勘探权,进一步锁定资源开发主导权。

4. **变相“债务殖民”**

尽管协议删除了最初要求乌克兰偿还5000亿美元的条款,但通过基金运作,美国仍将援助资金转化为“投资”,并要求乌克兰以资源收益偿还,形成变相债务关系。

---

### **三、协议争议与潜在风险**

1. **乌克兰主权受损**

协议被乌副总理称为“殖民协议”,美国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引发乌克兰国内强烈反对,认为其牺牲了国家主权与经济独立性。

2. **欧盟与美国的资源争夺**

欧盟已提出竞争性协议,试图获取乌克兰资源以支持自身新能源战略。美欧分歧可能加剧,影响跨大西洋关系。

3. **执行难度与长期不确定性**

乌克兰战后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矿产开采成本高昂,基金的实际收益可能远低于预期。此外,协议需经乌克兰议会批准,存在被否决风险。

---

### **总结**

美乌矿产协议表面是“重建合作”,实则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深化对乌克兰资源的控制,既回收援助成本,又为战略产业布局。乌克兰虽暂时避免直接债务负担,但长期可能陷入资源依附性困境。协议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执行细节及地缘政治博弈的演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