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的设计可否设计成“一块固定电池+一块可附加电池”的使用模式?
【本文来自《上海车展的关键信号:中国多技术路线碾压美国单线思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目前纯电车只有“固定电池”与“可换电池”两种模式,由于目前电池“能量密度”在技术上的限制,这两种模式目前都存在一个大问题:为达到比较理想的续航里程(500公里以上),车辆出厂配置的(磷酸铁锂)电池包的重量一般都超过0.5吨(100KWh/度电左右)。而对于普通家用车来说,假定平均每天(上下班通勤)跑60公里,每5天充一次电,或者平均每天(上下班通勤)跑100公里,每3天充一次电,则电池包有0.3吨(60度电,能量密度0.2度/Kg)就够了。这相当于车辆每天都额外“驼着多出200KG的死重(相当于3个人的体重)”在跑,仅仅只是为了车辆偶尔需要跑长途而时刻准备着。这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因为车辆多出200kg的电池重量,不仅需要多花近一倍的电池钱,车辆本身也更耗电,尤其是在城市道路需要频繁启停、加速的情况下。
未来的纯电车的设计可否设计成“一块固定电池+一块可附加电池”的使用模式?即车辆出厂时(车辆底盘)已自带一块固定电池包(不同厂家根据车型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设计)。而“可附加电池包”则设计成“通用款式”,可以适用于不同厂家的不同车型,用户可根据出行需要临时安放在车辆后备箱里(后备箱需要设计安放支架)。这种通用型的车辆“可附加电池包”可以使用目前能量密度较高(相对较轻)、体积相对较小(价格也较高)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0.4度/kg),由专业公司(如加油站)提供连锁“租赁”服务,家用车辆无需购买,仅当需要外出跑长途时,开到“加油站”租赁一块电池加上去即可(加油站有专业装卸工具),按天计租赁费,用完了找连锁加油站(退租)还回去即可。而外出中途如果附加电池的电量也耗尽需要充电,则直接找连锁的加油站换一块“附加电池”即可(电费另计)。
目前家用纯电车的购置价格中,电池包的价格所占比例还是较高的,若能把(出厂配置的)固定电池包减半,则车辆初始购置价格会有明显下降,再辅之以可根据出行需要,随时可到加油站租赁添加的“附加电池包”,该附加电池包可以设计成多种通用款式的固态电池,如20度/50KG、40度/100KG、60度/150K等,以满足用户不同情况的需要。这就相当于我们平常出门手机自带的电池基本够用,仅当出差或出远门时,才会多带一个充电宝(电池)以备不时之需。如此纯电车的所谓“里程焦虑”将可以有效得到解决。
以上这种“固定电池+可附加电池”的纯电车应用方式,无论是对于车辆生产厂家、车辆购买者、加油站(提供租赁服务者如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国家层面,都将是“多赢”的局面,不知是什么原因而导致目前并没有在业内出现,难道说有什么车辆设计上、技术上的难题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