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大跌!电子特气竞争加剧
最近,国内众多电子特气相关企业发布了2024年财报信息,其中巨芯、金宏气体等公司还参加了2024年度科创板集成电路制造环节行业集体业绩说明会。
而从各家的财报信息中,却透露出一些新的行业现状。
01 电子特气是什么?
工业气体可以分为特种气体和普通工业气体两类。其中,特种气体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用途,对纯度、有害杂质最高含量、产品包装储运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特种气体按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电子特气、医疗气体、标准气体、激光气体、食品气体、电光源气体等。
电子特种气体,简称电子特气Electronic Specialty Gases(ESG),是特种气体的重要分支,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特点,作为半导体的重要耗材,其是集成电路、液晶显示面板、光伏、LED等电子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支撑性原材料,为第二大半导体前道材料品种,被广泛应用于清洗、光刻、刻蚀、掺杂、外延沉积等工艺中,其纯度、洁净度、稳定性影响芯片良率和性能,关乎工艺、成本、良率、安全、效率、环保,对半导体产业具有深远影响。电子特气多达数百种,其中,又主要包括清洗气体如三氟化氮,以及金属气相沉积气体如六氟化钨等。
根据TECHCET及观研天下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将达到60.23亿美元,2022-2025年CAGR达到6.39%;同时预计2024 年国内电子特气市场规模达到230亿元,2022-2024年CAGR达到10.31%。
与一般工业气体相较,电子特气对纯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及包装容器等方面的要求都更为严苛,因此其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电子特气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精良的提纯技术、独特的混合配方以及多品类的供应潜能。
02 国产厂商业绩发布
笔者特别统计了6家电子特气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财报信息。其中,华特气体、金宏气体和中川特气以气体业务为主,统计了整体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而中巨芯、广钢气体和南大光电业务比较多元化,仅统计了电子气体相关业务。比如南大光电还有光刻胶、MO 源等业务。
数据显示,华特气体2024年营收为13.95亿元,下滑7.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相比2023年的1.71亿元,增长了7.99%。
金宏气体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5.25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4.03%,归母净利润为2.01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36.12%。
中船特气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19.29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19.33%,归母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9.24%。
中巨芯在2024年的电子特种气体及前驱体业务营收为2.47亿元,同比上升43.72%。然而,毛利率为20.7%,同比下降7.03%。
广钢气体在2024年的的电子大宗气体业务营收为14.87亿元,同比上升20.26%。然而,毛利率为29.17%,同比下降9.93%。
南大光电在2024年的的特气产品业务营收为15.06亿元,同比上升22.33%。然而,毛利率为39.95%,同比下降6.18%。
不难看出各家增加都略显疲软,都未能实现营收和利润双增。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的电子特气相关营收都有所增长,但净利润或者毛利率都有所下滑。
03 竞争加剧,国产化率仍较低
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在于:
第一,半导体行业需求上升。营业收入增加、产能利用率拉满;
第二,行业竞争加剧。虽然营业收入增加,但毛利率和净利润都有所下滑。同时营业成本增加,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
比如,广钢气体在财报中显示,大宗气体营业成本比上年增加42.88%;中巨芯电子特种气体及前驱体业务营业成本比上年增加49.86%。
中巨芯表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2,950.45万元,同比增长15.16%,营收规模再创新高。但受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承压及产能爬坡期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归母净利润为1,001.52万元,同比下降26.87%。尽管利润下滑,我们仍保持战略定力,全年研发投入达7,314.17万元,完成8个新产品开发,并实现电子湿化学品、特种气体等核心产品在境内外市场的突破性拓展。
华特气体还将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运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升级生产线的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产线的效能,增强公司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不过当前国产电子特气的市场空间还很大。
金宏气体董事长金向华强调,半导体用电子气体整体国产化率仍较低,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整合资源,攻克技术难题,为我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贡献力量。中巨芯董事总经理陈刚表示,公司围绕集成电路客户需求,对电子湿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供应能力做了统筹布局,实施了扩能改造项目和先进电子化学材料项目。
华特气体在2024年报中表示,在中国电子特种气体市场中,88%的市场份额为外资所垄断。截至2024年,海外气体巨头依然占据国内特气市场的主导地位,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比不到5%。
目前华特气体已实现了55个产品的进口替代,超过20个产品供应到14nm、7nm等先进制程产线,部分产品氟碳产品、氢化物产品更是进入5nm工艺。其还是国内唯一通过ASML公司、GIGAPHON认证的气体公司,在光刻气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统计,我国仅能生产不到三成的集成电路生产用电子特气品种,呈现高端产品产能不足,进口依赖度仍较高,经过近年来发展,初步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好不好”的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电子特种气体仍有较大的国产化提升空间和行业发展空间。未来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不断向国内转移,将显著拉动我国电子特种气体需求,也将进一步加速电子特种气体国产化进程。
目前一些厂商的产品已逐渐打入头部半导体企业。
南大光电表示,受益于我国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和光伏行业的快速扩张和持续的产能转移,电子特气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市场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根据SEMI 数据,2017 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为 37 亿美元,2022 年已经达到 50亿美元,预计到 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60.2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7.3%。
我国正积极承接全球第三次半导体产业转移,下游市场对电子特种气体的需求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晶圆厂随之持续扩产,国内电子特气需求放量加速,推动我国电子特气生产厂商在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产能提升,未来国内电子特气行业的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升。
广钢气体表示,随着国内工业气体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国产工艺技术的发展成熟,国内气体服务商加快市场开拓速度,在部分领域已同国际气体巨头形成正面竞争格局。特别是在空分设备领域发展迅速,成本优势凸显,空分设备逐步实现国产化;同时国产厂商重视新技术开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同世界领先水平的气体供应商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竞争力稳步提升,同时多点布局超高纯电子气领域,逐渐掌握了较为完整的工艺技术及设备,并经下游客户认证,在超高纯电子气领域实现多个品类的国产化,国产化率逐年提高。且在相关政策扶持的影响下,工业气体国产化长期替代趋势不变,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在未来有望继续提升。
04 电子特气难在哪里?
为什么国产占比如此低?
特种气体生产过程涉及合成、纯化、混合气配制、充装、分析检测、气瓶处理等多项工艺技术,以及客户对纯度、批次稳定性、物流稳定性等的高要求,对拟进入者形成了较高的技术门槛及认证壁垒。
一是气体纯度。气体纯度是特种气体产品的核心参数,要求超纯、超净,超纯要求气体纯度达到4.5N、5N、6N、7N甚至更高纯度,超净要求严格控制粒子与金属杂质的含量,纯度每提升一个N以及粒子、金属杂质含量浓度每降低一个数量级都将带来工艺复杂度和难度的显著提升。
二是混合气配制。混合气组分含量是核心参数,随着产品组分的增加、组分浓度的降低,常常要求气体供应商能够对多种ppm乃至ppb级浓度的气体组进行精细操作,其配制过程的难度与复杂程度也显著增大。
三是气瓶处理。气瓶处理是保证气体存储、运输、使用过程中不会被二次污染的关键,气瓶内部、内壁表面等的处理涉及去离子水清洗、研磨、钝化等多项工艺,而磨料配方筛选、研磨时间设定、钝化反应控制等均依赖长期的行业探索、研发和实际经验积累。
四是气体分析检测。气体分析检测方法的基础是对气体生产过程的熟悉,如果不具备对应产品生产、纯化或混配能力,对于气体可能含有的杂质组分、可能的浓度区间均难以判断,也就难以针对性建立检测方法。此外长期积累的分析检测经验有助于生产部门有效保障产品质量。
五是全球化物流体系。全球领先半导体晶圆企业Fab厂分布于全球各地,要求供应商具备全球化的仓储、物流和技术服务体系。
在此情况下,如何能更好的打入半导体供应链成为了国内企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国际巨头的经验来看,国产企业除了加大研发外,还需要从单纯提供产品逐步向综合服务商转型。随着客户对供应商实力的不断认可,供应商依次可以提供以下服务:第一阶段:提供单一气体产品;第二阶段:提供多样化气体产品和定制产品,就近供应;第三阶段:提供气体包装物的处理、检测、维修,供气系统、洁净管道的建设、维护等全面的专业性增值服务,形成TGM(Total Gas Management)业务,供需双方形成深度、长周期绑定;第四阶段:半导体客户和材料供应商联合开发新制程中所需要的新材料,共同定义未来的产品和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