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视频平台忘掉“长短”

500

长视频平台的定义,从来不止是一个电视剧和电影的观看渠道,而是一个用户喜欢看什么,它就做什么的全能专业视频平台。

作者|杨知潮

编辑|原 野

“爱优腾”都有超过15年的历史,但直到2016年后短视频平台崛起后,他们才有了“长视频平台”的身份,以此进行区分。

在此之前,它们普遍被称为“视频网站”,或者“视频平台”。

而眼下,“长视频平台”的名字似乎又有些失效了。随着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超过电影票房,“爱优腾”三家对微短剧的力度不断加大,腾讯视频直接砍掉了长剧集的部分预算,投入到微短剧之中。爱奇艺极速版APP将直接成为一个微短剧APP。

长短视频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

不过长视频平台的根本特点,从来不在于内容的长短,而是他们工业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和短并不是市场竞争的重点,内容才是。

01 长视频平台做短剧,不止是变短

整个长视频行业都在疯狂地追求“短”。

云合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新国产新剧总集数7610集,同比减少14%。长视频平台纷纷缩短自己的剧集长度,爱奇艺推出了8集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优酷也把剧集全面缩短到12集,有消息称:“如果12集以上的剧集今年播不完,就要删到12集。”在此之前,优酷已经挥舞起了砍剧集长度的大刀:《嘘,国王在冬眠》从36集砍至23集。

有的剧集甚至被整体砍掉,省下来的预算投入到短剧里。

今年2月,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腾讯视频高管透露:过往的项目投资中,有10%-20%的预算属于低效投入,这部分投入将砍掉,投入到短剧之中。

长视频做短剧的野心早已不是秘密,最新的变化是:爱奇艺在去年9月上线“微剧场”和“短剧场”,并计划在今年将爱奇艺极速版改为微短剧APP。优酷将“短视频”频道更名为“短剧”,并提高了入口的优先级。腾讯视频更是在今年春节档上线了350部短剧。

500

图:从左至右,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App页面截图

长视频平台变短背后,藏着平台运行逻辑的变化。

长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子行业,但从产品形态来看,它依然延续的是电视台或者电影院的逻辑,产品形式较为传统。比如,分发模式仍然以 “人找剧”为主,而不是类似抖音和拼多多的“千人千面”。商业模式也仍然是 “付费电视台”模式,广告、内容电商等新兴业务在长视频的收入里一直占比有限。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也表示:过去十多年互联网技术只是将电影院的内容搬到了网络上。

相关的行业变革也有过,但进展算不上顺利。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早在2019年时,腾讯视频曾经酝酿一个转型计划:成为集影视、综艺、UGC内容的综合视频平台,向奈飞和YouTube结合体的方向转型。不过该计划最终没有实施。类似的变化和尝试,在爱奇艺和优酷身上也有体现。

短剧的兴起,给长视频平台提供了新的契机。正如龚宇所说:“微短剧是基于人机交互、大数据算法、大小模型等技术创新应运而生,有更明显的颠覆性。”

龚宇提到的颠覆性,正在和“内容变短”一同到来。

多家长视频平台都在用AI等技术改变内容的分发方式。爱奇艺在最新版APP中推出了AI跳看:AI技术可以自动识别精彩聚集点,用户可以快速跳转观看核心内容。这直接改变了长视频原有的观看方式,为长内容和短观看找到了一种结合方式。

500

AI智能助手带来了分发模式的改变。比如爱奇艺的“桃豆”个人智能助手,它能够基于用户需求,精准分发内容,从“人找剧”转向“剧找人”。

AIGC技术的应用,则直接颠覆了长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模式,在腾讯视频推出的《长相思2》中,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元宝大模型和剧集内的角色对话,爱奇艺推出的“桃豆世界”里可以聊天、甚至语音通话的AI角色也已经突破500个。

商业模式上,“爱优腾”也跳出了原有的“付费电视台”思路,打开了更广阔的变现模式。

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纷纷推出了含广告,但是更低价的基础会员档位,既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平衡了平台的两种收入模式。爱奇艺甚至宣布直接进军内容电商领域,试图打通短剧、直播、IP之间的通路,做一种长视频平台特色的直播带货。

02 长视频的优势,本就不是长

“爱优腾”的优势在于长内容,放弃优势进入一个不擅长的战场,听起来并不明智。

不过眼下,界限正在模糊。爱优腾上有的剧集和微电影都在20分钟之内;B站和抖音上,也有长达一个小时的视频内容。

以内容时长来区分视频平台类型,只是为了称呼上的一种便捷手段。“爱优腾”与抖快B之间的核心区别从来不止是长短,而是生产内容的方式。对“爱优腾”更贴切的称呼或许是“专业生产视频平台”或者“精品视频平台”。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视频进入微短剧领域,是符合内容逻辑。

毕竟微短剧虽然在长度上与长视频截然不同,但他们的生产流程却没有本质区别,这意味着“爱优腾”在长视频时代的生产要素完全可以复用。

比如IP。今年3月爱奇艺推出了“百部港片微剧计划”,会面向上游合作方征集IP改编和制作方案,创作者可以免费使用百余部香港电影的IP资源。类似的创作资源在“爱优腾”三家的内容生态里极多,极广。

500

图:爱奇艺百部港片微剧计划中包含的部分IP

当然,长视频平台最重要的可复用生产要素,是一整套工业化、可复制的专业内容生产能力。只要是剧集,无论长短,这套体系都可以复用,尤其是在精品化内容的制作上,长视频平台的优势是巨大的。

正如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在2025微短剧盛典上所说:

“多年来爱奇艺在长剧集领域的投入,从题材选择、剧情把控到角色塑造、情感共鸣点的挖掘,形成了具体可行的“爆款方法论”。同时,平台还有海量的优质IP资源,可供微短剧创作和延展,从源头为精品化带来更多确定性。此外如虚拟制作等在长剧集上已经开始运用的新技术,也可让微短剧呈现出震撼的视觉体验,提升观赏性与吸引力。”

长视频平台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爱奇艺、优酷、腾讯三家的短剧计划中,“精品”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比如爱奇艺推出的“精品微剧千部计划”和“精品短剧百部计划”。爱奇艺创始人龚宇也明确提到:“短是形式,精是内核。”腾讯视频也打出了“以‘精品化’破局,用‘创新力’突围”的口号。

商业模式上,长视频做短剧也有自己的优势:付费习惯早已建立。

付费率仍然是短剧行业的难题,多个第三方数据统计显示,国内短剧用户的付费率不到1%。而“爱优腾”手握着中国互联网最愿意为内容付费的人群——很可能没有之一。

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占月活比例均超过了25%,是短剧的数十倍。三个平台合计约2.5亿的付费用户(含交叉付费用户),就是整个中文互联网最优质的内容用户。

500

图:秒针系统发布的2025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系列报告

拥有这些用户,意味着“爱优腾”在短剧方面的商业化效率可能更高——更高价值的用户,能够吸引创作者,最终形成双边网络效应。

此外,长短视频之间可以互相带动。以爱奇艺为例,该平台并没有推出专门的“微短剧会员”,而是长短剧集共用一个VIP。花一份钱看两种内容,能够提高用户的付费意愿,也能让长短剧之间互相导流。

内容制作上拥有生产要素,商业变现上具备成熟模式,这意味着长视频平台做短剧的基本逻辑是成立的。

03 变的不是长视频,而是长视频平台

2015年,《奔跑吧兄弟》综艺大电影进入了2月份的春节档电影院。

这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只有6天,上映三天票房就超过了2亿元。远超电影的ROI引发了行业震动和舆论的巨大争议,人们惊呼电影变了,甚至是“电影死了”。一位知名导演公开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会严重伤害电影产业。

但事实证明,综艺改变的不是电影,而是电影院。

电影市场并没有被“综艺电影”取代,此后的市场反倒出现了更多优质、高票房的电影。此外,各种新奇的内容走进了电影院:综艺、演唱会、体育赛事……比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猫眼电影直接上线了世界杯观赛活动,部分电影院直接拿到了转播权。

短内容的到来也是如此。

它改变的不是长视频,而是长视频平台。长视频平台的定义,从来不止是一个电视剧和电影的观看渠道,而是一个用户喜欢看什么,它就做什么的全能专业视频平台。

事实也的确如此,长视频早就突破了传统影视的限制。

腾讯视频连续多年购买NBA在内的优质体育赛事版权,使得腾讯视频不止是影视平台,还成为了NBA、NFL、MLB、F1的观赛中心。此外,借助腾讯在游戏领域的布局,腾讯视频还是许多电竞赛事的观赛渠道。爱奇艺在本赛季集齐了英超、欧冠、西甲三个最热门赛事的版权,成为了足球迷的核心观赛平台。

加上传统的综艺、影视领域,三家长视频平台的内容供给早已极为丰富,越来越接近“综合视频平台”的目标。当然,上述内容在三家总的内容库中占比非常有限。时至今日,影视剧和综艺仍然是“爱优腾”的绝对核心内容。

而短剧的到来给这种综合视频平台的野心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毕竟这是一个预期超过千亿的大市场,去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电影票房。相比足球直播,它的体量可以为长视频平台带来更大的变化,更加接近“综合视频平台”的目标。

它同时可能带来的,还有更好的商业模式。

尽管外界以“长视频平台”这一名字来称呼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但从商业模式上来看,这三家的主要收入来自内容的售卖,而不是平台式的内容基础设施搭建。

三家过去都有在UGC内容方面的尝试,甚至优酷本就是从UGC内容起家的,但效果一直有限。而短剧是种介于“影视”和“短视频”之间的内容,能够为“爱优腾”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切入UGC内容的切口。

从这个角度来看,短剧虽然是长剧的竞争对手,但却又是长视频平台的机遇。

头图来源|AI制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