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对美国基本消费面的影响什么时候能够显现?
来源:微博@包容万物恒河水
🔻超短篇。
🔻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对美国基本消费面的影响什么时候能够显现?
🔻第一张图来自 Sea-Intelligence,展示了航运专家所说的"空白航行",即亚洲至美国航线的大规模取消。短短四周内,取消率从几乎为零飙升至42%。这种剧烈转变暗示着美国经济表层下正在酝酿重大变化。
🔻为何美国商店货架目前只是涨价、尚未出现大面积断货?
🔻这涉及全球贸易的物理定律。从中国港口到美国货架的海运周期需要25-45天——仅生产时间就需要 6 周到 12 周,具体取决于产品本身,海运 4 到 6 周,美国海关清关和装运时间为 2 周。
🔻美国人现在购买的商品其实是在新关税生效前就已启程。这就形成了消费端的"平静期"——购物体验看似正常,但供应链的输血管道已在加速排空。
🔻举个具体例子:当145%的关税叠加后,原本100美元的商品在计入美国物流、仓储和零售加价前就暴涨至245美元,对利润率本就微薄的美国低端商店和快消品而言,这道算术题已失去计算价值,美国进口商正因此掀起订单取消潮,美国零售体系建立在速度和规模的基础上,当这个引擎出现故障时——无论是由于关税、海关延误还是采购限制——利润最低、流通最快的商品就会最先从美国消失。
🔻与 Covid 抢购潮的瞬间清空货架不同,这次危机将如慢镜头般展开。随着美国库存逐渐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影响会在未来数月逐级显现。
🔻第二张图表来自Import Genius、SONAR,呈现的是中国向亚马逊、宜家、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的发货数据。
🔻可能有人注意到货运量尚未断崖下跌,若仅关注当前美国的门店库存,容易因此产生虚假安全感。但深谙美国零售供应链运作规律的人,已能预见暗涌方向。
🔻美国的大型零售商对核心商品通常维持60-90天库存。当一季度关税风声初起时,许多美国企业更进行了"抢运备货"操作,这相当于给供应链打了强心针,根据
Import Genius
的数据,家得宝等美国零售巨头最近增加了来自中国供应商对美国的订单——联合早报称:关税由美国企业支付。这种缓冲带虽能延缓冲击显性化,但其保护作用既有时效性,也存在品类分布不均的隐患。
🔻预判美国缺货潮的关键,在于把握商品消失的先后顺序。这遵循着由三大要素构成的逻辑链:利润率薄如蝉翼、商品周转快似陀螺、中国制造依赖度深。
🔻关键要看美国各行业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服装鞋类首当其冲——美国约37%的服装和58%的鞋类来自中国。当新增关税与现有税率叠加后,多数产品的总税率突破160%大关。这种税率实质上等同于进口禁令,T恤、紧身裤、袜子等基础服饰——它们兼具快速周转与微利特征——将最先从美国货架消失,服装等快消品的周转通常很快,利润微薄意味着缓冲库存不足。🔻除服装外,美国货架空置的最初迹象还将出现在价格敏感型进口商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地方——例如玩具、游戏、平价家居用品,这些都是供应链中断的警示信号。🔻季节性商品与玩具将首当其冲,因其完美集合三重风险因子。眼下正值美国返校季商品(7-8月销售档期)的采购窗口期,这种时间错位将引发连锁反应,由于交货时间缩短和关税时机的改变,玩具和季节性儿童商品(包括返校用品)将紧接着消失。
🔻低成本家居用品和消费电子产品的供应将受到限制,因为尽管这些类别中的许多产品并非“在中国最终组装”,但它们的零部件通常都是在中国组装的。此外,许多产品(手机、耳机等)更新换代频繁。一些亚马逊卖家和大型商场可能在廉价电子产品和配件方面存在缺口。
🔻美国零售战场中,具备多重护城河的美国巨型企业尚能活下来:中国之外的多元化采购网络+对消费者的定价权+游说白宫的能力。会员制零售商优势凸显——其客群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能温和提价而不损客流,更有实力让特朗普给出豁免。
🔻而折扣零售商和美国中小型企业则需面对至暗时刻。其商业模式根植于中国制造,固定价位策略使其成本转嫁空间几近于零,而客群又是价格敏感度最高的群体。
🔻美国小型企业的乐观情绪正在消退:NFIB
小型企业乐观指数下降 3.4 点,降至 97.4,为去年 10 月份以来最低。这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预期经营状况改善的业主净百分比下降了 16
个百分点,降至 21%,创下了自 2020 年 12 月以来的最大单月降幅。预期销售额增长的企业比例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降至 3%,为
10 月份以来最低。
🔻可是,1995年以来,美国小企业解决了美国约 62.7% 的就业,对经济的影响力是 44%。
🔻这才是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它们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