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推开源模型,万亿市场面临新变量

500

作者|林飞雪

编辑|何坤

运营|陈佳慧

出品|零态LT(ID:LingTai_LT)

头图|网络公开用图

据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11037.3亿元人民币。

而当人形机器人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人机交互的模式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机器人数据吞吐量的急剧增加,如何平衡技术的快速推进与工程伦理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

如果科技巨头通过开源平台构建人形机器人生态,未来的行业发展格局,将如何演变?

这些问题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因为,技术突破使得基于开源和数据驱动的开发模式,改变传统开发、为行业整体“提速”成为可能。

英伟达于2025年3月18日,在GTC大会上推出的GR00T N1人形机器人通用模型,就凭借其庞大的数据集和多模态处理能力,通过开源的方式,为全球开发者提供包括活动视频、机器人演示数据集等资源。

这一举措,虽然与试图建立Optimus闭环生态的特斯拉战略选择相比,被业界视为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普及的契机,但也引发了关于技术标准化等议题的讨论。

开源模式可能会带来类似安卓系统的快速发展,但其是否会带来生态碎片化和秩序泛化,仍需通过实践和数据支持来进一步验证。

500

终结人肉编码

合成数据碾压传统开发?

传统的机器人开发过程通常依赖开发者手动编写繁复的控制代码和运动指令,每当新的任务或场景出现时,开发者都需要从零开始训练模型,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应用需求。技术的进步,新的解决方案开始打破这一瓶颈,尤其是合成数据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为机器人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加速了迭代进程。

人形机器人开发的传统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冗长的“代码马拉松”。每一次面对新的任务,开发者都需要手动编写控制指令,而这种方式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时显得尤为低效。

英伟达推出的GR00T N1模型通过合成数据和预训练模型,大幅提高开发效率,打破了传统开发的时间和资源瓶颈。

根据天眼查及英伟达公开资料,GR00T N1的训练数据来自多个来源,其中包括通过NVIDIA Isaac GR00T Blueprint生成的“合成数据”,即通过AI算法模拟现实场景生成的训练数据。

该资料中的数据显示,这些合成数据生成速度极快,仅用11小时就可以生成超过75万个合成轨迹,相当于6500小时的人工演示数据。这一效率优势加速了开发流程的迭代,机器人的任务执行能力也得到提升,通过将合成数据与真实数据结合,开发者能够利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任务,避免了繁琐的运动指令编写。

500

这种转变带来的行业挑战是,算法壁垒逐渐消失,数据资产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资源。而像英伟达开源体系中的合成数据技术,或将试图重构产业价值链条,让开发者的工作重心转向数据标注和场景需求拆解,以及数据清洗等新任务。

例如,提示词工程,作为通过优化自然语言指令控制AI输出的技术,或将成为开发者的“新技能”,通过精确描述“以柔性力度抓取鸡蛋”,比编写“PID控制器代码”变得更具价值,也更易掌握、学习门槛更低。

对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的“源头掌控能力”,则成为英伟达、特斯拉们这些巨头竞技的胜负关键。

当巨头主导训练和仿真层,开发者需重新评估效率与自主性的优先级。

在开源生态中的“依赖”风险与依附“惰性”,考验开发者的“人形机器人成品”是摆在“同质化的货架”上,还是“差异化的场景”之中。

当然,尽管这场效率革命背后,传统技术的深层价值正在被重新审视。但是,在需要绝对安全验证的领域,传统控制算法仍展现独特价值。

例如,在航天、医疗等高风险场景,基于物理模型的传统控制算法因其可验证性仍不可替代。这些特定场景中,合成数据在应对真实环境中的复杂情况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和优化,以确保其适用性。

更重要的是,在数据隐私与工程伦理的框架下,如何避免平台控制的集中化?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确保数据隐私得到有效保护,解决伦理争议与隐忧?

500

万亿赛道“造脑”提速

工程伦理埋雷?

当数据规模呈指数级膨胀,但安全防护体系严重滞后。随着机器人情感识别和模拟能力的增强,如何确保数据使用不会引发隐私和伦理问题?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收集了大量数据,必须特别注意数据使用和保护。譬如,在养老和工业场景中,面部表情、声纹特征、肢体动作等多模态数据,让机器人监测用户健康数据和工作节奏,优化效率并形成健康画像。

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为机器人赋予了更高的智能,但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保护和伦理的思考。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如何在数据使用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挑战,特别是在敏感领域的应用中。

尤其在一些特定场景中,数据泄露风险可能影响人形机器人的部署与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这类风险不仅影响技术落地,还可能动摇用户对机器人角色的信任基础。

在追求人性化交互的过程中,这一现象促使行业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边界。

500

对此,厂商有必要加强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并确保所有用户都能明确了解他们的数据将如何被使用,才能避免伦理风险对用户体验的不利影响。

在应对伦理挑战的同时,技术路径的选择也影响开发者的自主权。伦理争议的深入讨论,或会让厂商重新评估并优化技术路径的底层逻辑。

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开源协议虽能通过代码透明性缓解伦理争议,但若与特定硬件深度绑定,开发者可能在“伦理合规”与“技术自主性”间陷入“二选一”的困境。对开源生态的依赖程度越强,越可能使开发者在技术决策上受到约束,如何在开源环境中保持技术自主性,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技术可能被视为中立的,但某些机器人产品的设计,特别是在情感交互方面,可能隐含设计者的价值预设,这或将更进一步引发对技术中立性和伦理设计的讨论。

GR00T N1的推出,诚然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其核心优势也体现在庞大且多样的数据,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视频数据、合成数据和真实机器人数据的结合,能够快速适应并完成复杂任务。

然而,这些数据的积累和使用,以及人形机器人或由此迈入“预制”“速成”的时代,难免要对其以及使用其开源大模型的开发者,如何切实保护用户的隐私,防止数据的外泄露需要行业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尽管开源平台有助于提高透明度,但要确保这些数据不会被滥用,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技术进步的背后,开发者面临的不仅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还包括如何处理伦理争议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合法使用,如何防止“未经授权的数据收集”行为的发生,成为关键。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层“玩家”,均有必要在自身所处的范畴内加强数据隐私保护,确保用户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数据将如何使用。

随着数据隐私和伦理隐忧愈加复杂,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或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未来走向。

500

做机器人的安卓系统

英伟达能否一统江湖

当数据流动打破了生态边界,开源还是闭环,巨头战略的分野,已延伸至数据层。新兴厂商和初创企业,碍于数据资产的匮乏及获取成本的高昂,试图依附于开源平台为关键环节“降本增效”。

这其中的战略抉择,暗藏技术路线的三重路径。其一,开源依附模式;其二,闭环自主路线;其三,垂直深耕,自研为主,外部资源为辅,强调以场景定义产品,在差异化和细分市场中立足。

三条技术路线,正在撕裂产业共识。开源模式通过数据共享降低开发门槛,用数据贡献换取开发便利,代价则是核心能力可能被弱化;而闭环生态则彰显重金筑起的技术堡垒,可能会影响到场景创新;垂直深耕的定制化路径,在巨头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挖掘细分需求,则是用场景专精对抗规模碾压。

在不同技术路线并存的竞争格局中,各战略选择,对应差异化的成本风险组合。

开源生态下,GR00T N1吸引大量开发者并催生诸多应用模块,可供开发者以较低的成本、更短的开发周期实现技术、数据、模型的“可得性”。

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英伟达在底层生态上的影响力与掌控力。与之伴生的,则是开发者们对英伟达及其开源生态的过度依赖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

从终局推演来看,这场竞争似乎是一次平衡的博弈,难以简单评定谁是赢家。

500

英伟达构建的是三位一体的“三层生态架构”,一是,以Orin/Xavier系列芯片为主的“硬件基础层”;二是,以GR00T N1模型和Isaac Sim仿真平台为主的“算法中间件”;三是,以开源工具链支持快速部署的“开发者应用层”。

这种架构虽降低开发门槛,但也可能形成绑定效应,而特斯拉的闭环路线是否会存在或伴随产品发展周期而遇到成本瓶颈,也或影响其生态的稳固性。

英伟达的野望或许正是剑指成为人形机器人甚至通用机器人的““安卓系统”。

正如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公开表示,“通用机器人的时代已经到来,借助 NVIDIA Isaac GR00T N1 以及新的数据生成和机器人学习框架,全球机器人开发者将开启 AI 时代的全新篇章。”

当GR00T N1或将凭借开源成为全球范围内数量可观的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开源系统的技术标准是否会对人机交互设计产生导向作用?闭环生态的“玩家”,又能否以自有生态下技术开发和数据上的差异化技术优势影响行业发展走向?

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一家企业能通吃万亿市场,没有一种模式能适配所有场景。在开源与闭环的不断竞争中,差异化可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法则。

500

写在最后

GR00T N1开源标志着万亿赛道洗牌在即,这场变革可能意味着智能时代生产关系的重新构建。

合成数据推动开发模式转型,开发者获得更广泛的算力接入机会。技术发展带来的交互能力甚至“互动关系”,可能影响人机协作的社会接受度。随着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的提升,社会对‘智能’的定义及其角色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

英伟达的“机器人安卓系统”可能会推动产业的深刻变革,但其长期影响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和行业反馈来进一步评估。

—END—

本文为零态 LT 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原文链接:https://a-mp-weixin-qq-com.observersnews.com/s/arNzMGu2QGdxffcvDTbgkA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