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专家齐聚,2025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创新大会圆满落幕!

4月22日,2025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创新大会暨第一届智能声学创新论坛圆满落幕。此次大会汇聚了智能音频、车载声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众多专家和企业领袖,展示了行业最新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来自产业界、科研界、高校的专家们围绕智能座舱声学设计、AI驱动的车载音频系统创新、以及声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00

本次大会由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声学行业校友会主办,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与歌尔丹拿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芯片超人和北京瑞森新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车载声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也为业内企业与学术界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智能座舱及智能声学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产学研专家跨界齐聚

共话智能座舱声学技术未来 

 

 

500

邹欣晔主持大会

本次大会由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声学行业校友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邹欣晔担任主持。

 

500

章东进行开幕致辞

 

上午,由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声学行业校友会秘书长,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章东致开幕辞。章东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并回顾了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南京大学声学学科及声学校友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方面的突出贡献。

 

章东强调,智能汽车正从机械时代迈向感官时代,车载声学成为用户体验的核心赛道,期待本次大会能够推动声学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500

康健进行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康健,作为声景生态与多感交互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从“人与环境的声学共鸣”出发,进行了“声景与多感交互对智能座舱声学设计的启示”主题演讲。

 

康健提出,汽车座舱设计从以“噪声控制”为主,正逐步迈向“声舒适设计”的新阶段。康健以欧洲《噪声法》推动城市声景建设为例,强调在智能座舱领域,不能只关注分贝的高低,而应将用户的主观感受、场景语境、多种感官交互纳入设计考量。

 

在多感交互方面,康健以其团队的研究为例,深入探讨了视听、声音与嗅觉、光线、温度等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通过视觉元素能显著改变人对噪声的感知,即使声音不变,配合不同视觉刺激后人们的主观体验差异明显。这些发现表明,智能座舱要有以“人”为基础的智能设计,而不光是以客观的指标分贝或者其他声场指标设计,多维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另外也要考虑动态的感知,从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导向设计。

 

500

王洪兴进行主题演讲

 

瑞声科技声学解决方案研发总监王洪兴以“算法重塑车载扬声器--有限硬件下的高端音质突破”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王洪兴指出,音质始终是声学从业者以及用户持续追求的目标,其中最关键的两个评价维度是清晰度与低音。然而,由于扬声器在紧凑尺寸、大振幅/强劲低音、低失真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在车载等有限空间内要兼顾这三者极为困难。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扬声器不可避免的物理非线性的失真特性。

 

为解决这一难题,瑞声科技开发了名为NLC PRO的非线性控制算法,使用精确的扬声器模型有效提高声音清晰度,并且确保低音性能的充分释放。这个算法的核心是非线性模型,在算法中实现了频响的优化,以及控制失真的降低。例如,瑞声独有的USS窄长型车载扬声器,在加载NLC PRO后,低音声压可提升最高20dB,低频下限从130Hz大幅降至55Hz,同时维持极低的失真。

 

总结来看,瑞声科技在有限硬件下通过算法去赋能扬声器,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解决原先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难题。王洪兴希望这一成果能够引发业内更多思考,推动声学行业进一步发展。

 

500

杨健斌进行主题演讲

 

歌尔丹拿研发总监杨健斌以“沉浸声技术的‘最后一米’难题——场景化创新解决方案”为主题,分享了沉浸声技术在车载及家用场景中的最新实践与探索。

 

杨健斌指出,沉浸声技术已从传统的影院和音乐平台逐步延伸至车载系统,成为智能座舱中实现高端感官体验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车载系统中推广沉浸声仍面临多重挑战,例如扬声器布置受限、占用空间大、走线复杂以及调试周期长等问题。尤其在智能电动汽车中,对空间利用和能效优化的要求更加严苛。

 

为应对这些挑战,歌尔丹拿推出了FEATHER系统——一套极简设计的沉浸声重放解决方案。该系统具备高度集成的软硬件架构、精简高效的声学设计、定制化算法与专业调音。通过采用超薄器件与专用算法,FEATHER有效解决了传统大型车载沉浸声系统的空间与能效瓶颈,并支持多种配置的定制化部署,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家用场景方面,杨健斌还介绍了XEO POD——一款被称为“1平米家庭影院”的沉浸声产品。该产品操作简便、占用空间小,在沉浸体验方面可媲美甚至超越传统家庭影院,为当代家庭提供新选择。

 

杨健斌强调,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标准化的系统配置已难以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音频行业的持续发展将依赖于对场景化体验的深入挖掘与创新,从业者需不断突破传统思维,以技术驱动行业进步。

500

卢晶主持圆桌对话

 

500

圆桌论坛环节。从左到右依次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卢晶,上汽集团智能化产品中心视触听产品负责人李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青年首席专家袁旻忞,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康健,瑞声科技声学解决方案研发总监王洪兴,歌尔丹拿研发总监杨健斌,上海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车载音频组主任吴晟,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声学实验室主任戴铮

 

《声学技术创新赋能座舱声场新体验》主题圆桌对话现场,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卢晶的主持下,嘉宾们围绕声学技术在智能座舱中的关键价值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探讨。

 

康健认为,座舱声学不仅在于车内环境的优化,更要联动外部声场。对于智能座舱声学技术未来的发展,他指出未来应该是“以人为本”,不只是技术以人为核心,更是理解“谁是用户、用户在哪、用户想要什么”。

 

袁旻忞指出,在城市“宁静化”趋势下,声学设计不仅提升乘坐体验,更对交通安全与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他认为,未来座舱声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在于融合、个性化与协同,实现车路人环境的深度联动和安全高效运行,让每一次出行都更懂用户、更智能。

 

戴铮从航空座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降噪、体验与交互三大维度。针对飞机这种大空间座舱,精准调控声场,实现因区、因人而异的声学体验,是未来提升商用飞机乘坐舒适度的关键所在。

 

杨健斌表示,现阶段车载扬声器、功放算法等软硬件已有不少高性价比的方案。展望未来,打造高品质、高价值的产品体验,是国产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何真正提升用户体验,解决用户在座舱内的真实需求和痛点,将是座舱声学系统的核心课题。这一目标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吴晟认为,算法不是万能,硬件基础和声学设计的打磨才是打造卓越音响体验的关键。他表示,智能座舱声学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以专业级音质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人人可享”的沉浸式音频体验,让用户愿意在座舱中停留更久,实现从“听得到”到“听得好”的转变。

 

李昊指出,车内声学体验的提升不仅关乎音质,更延展至多场景智能交互。例如方向感语音导航、后排私密对话功能、四区分离语音识别等。他认为,未来,AI将深度融合智驾与声学,在多场景中打造更智能、更自然的人车交互体验,成为座舱发展的关键方向。

 

王洪兴表示,车与人之间的“感知融合”将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他认为,以用户为中心,理解与接纳用户的本质需求,对于未来座舱声学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本次圆桌对话不仅展现了当前车载声学等技术的多维突破,也呼应了声学技术在交通安全、用户体验及智能交互等领域的广阔前景。大家有了一致的共识:唯有从底层硬件、声学建模、算法优化到人机交互体验的协同创新,方能构建真正沉浸、智能、愉悦的未来座舱声场体验。

 

 

02

AI时代来临

智能座舱车载声学的创新与应用前景

 

 

500

牛锋进行主题演讲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牛锋在“智能音频中声学测量发展探讨”演讲中介绍了他所从事的声学计量研究工作,重点围绕智能音频设备计量特性的研究与标准制定。他指出,随着智能音频的广泛普及,常规声学计量参数如频率响应、失真度、灵敏度等,已难以全面评估其智能性能,正在探索新的计量方法。

 

牛锋介绍了其团队现有成果,包括起草了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系统声源参数测试规范,推进智能座舱声学环境的测试规范,起草相应的关于声学设备的国家标准等。

 

500

齐水宝进行主题演讲

 

比亚迪第九事业部研究部经理齐水宝在“汽车声学创新探讨”演讲中分享了其在汽车领域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围绕“超材料在汽车NVH控制中的应用”“新颖声场设计方法”以及“新概念”三个方面展开。

 

此外,齐水宝还介绍了比亚迪“迪声”品牌的创新实践。在比亚迪夏这款车型中实现了首搭27扬声器加上可拆卸便携的重低音,同时支持多音响互联K歌、软件OTA等功能。齐水宝强调,随着汽车电动化与自动驾驶的发展,汽车正在从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化、娱乐化、生活化空间转变。

  

500

匡正进行主题演讲

 

清听声学联合创始人兼CTO匡正作了“定向声技术进展及应用”主题演讲。分享主要分为定向声技术介绍、技术背景介绍以及未来方向三个部分。

 

匡正指出,近年来定向声受到广泛关注,源于公众对噪声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而降噪的最好方式就是实现定向声技术。匡正介绍了四种主流定向声技术:聚音亭、声超常材料、参量阵扬声器和扬声器阵列,并重点分享了他在参量阵方向的长期研究与遇到的挑战。此外,匡正表示,随着成本的下降,定向声应用也从展览馆等少数场合慢慢发展至广场舞音响优化、大型篮球馆、汽车等日常场景。

500

胡玉祥进行主题演讲

 

上海彼格镁隆技术有限公司声学前端组主管胡玉祥分享了“车载无麦K歌系统设计“主题演讲。无麦K歌是使用车内前装语音交互麦克风以及车载音响系统实现无手持麦的K歌体验。胡玉祥指出为了满足不同需求,无麦K歌面临着抗啸叫、低延时以及高保真三个技术挑战,并分析了其主要因素以及可改善方案。

 

胡玉祥表示,无麦K歌系统设计,越靠近底层对无麦K歌体验上限影响越大,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算法、音频链路设计等会影响。但最终K歌产品应由产品主导,结合自身及用户需求才能打造优质体验。

500

黄威进行主题演讲

 

无锡吉兴汽车声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威在“汽车主被动协同降噪创新解决方案”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他近20年来在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黄威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声学特性带来了全新的声学挑战,包括噪声源的变化、传递路径结构的变化以及NVH设计路线复杂化,并分享了一套把主被动降噪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架构。

 

黄威表示,被动和主动降噪结合一定是以后重要的方向。如何精准实现主被动结合,一定要在模型里面进行综合分析判定,结合数据库进行多种材料、零件和方案的对比优化,最终实现整车NVH高性能、轻量化和可制造性平衡后的整体最优方案。当然,目前该技术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协作攻克。

500

嘉宾们共同启动智能声学交互技术大赛

 

在本次活动上,智能声学交互技术大赛正式启动,该赛事由中国声学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南京大学声学行业校友会、瑞声科技、歌尔丹拿联合发起,旨在推动声学与AI融合创新,激发智能声学交互技术的发展潜力。

500

姜蕾主持大赛启动仪式

芯片超人创始人姜蕾主持启动仪式,姜蕾强调,希望通过本次大赛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加速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让智能声学交互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改善人们的生活。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康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军,瑞声科技声学解决方案研发总监王洪兴,歌尔丹拿研发总监杨健斌,南京大学声学系主任、教授、博导屠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卢晶,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声学行业校友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邹欣晔,芯片超人创始人&CEO姜蕾,北京瑞森新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广昌上台共同见证大赛的盛大开幕。

500

瑞声科技与歌尔丹拿荣获“座舱声学创新贡献奖”

 500

圆桌论坛环节。从左到右依次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声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导卢晶,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牛锋,比亚迪第九事业部研究部经理齐水宝,清听声学联合创始人兼CTO匡正,上海彼格镁隆技术有限公司声学前端组主管胡玉祥,无锡吉兴汽车声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威

 

下午的圆桌论坛围绕“声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展开,把整场大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嘉宾们从科研、产业、技术实现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AI技术为声学带来了哪些变革、两者融合的潜力与挑战,如何更好地进行产学研协作等话题。主持人卢晶教授指出,智能汽车作为“具身智能”的物理实体之一,正在快速发展,而当具身智能涉及人机交互时,声学与AI的交叉显得尤为关键。

 

杨军认为,声场控制特别是主动声场控制本身就具备智能的基因(通过反馈信号实现自适应控制),人工智能的引入进一步放大了声学的作用空间。他提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成立了基础研究部,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智能声学(其他两个方向是材料声学和医用声学),并强调声学与AI融合的未来需要大数据支持和物理建模支撑,才能在复杂声场中实现高效交互与控制。

 

牛锋则指出AI技术极大推动了语音合成、识别等能力的进步,从过去需要几百小时才能模仿人声到现在几句话就能实现,这种进步为声学研究带来全新可能。他也在思考声学如何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标准化、量化手段助力大模型的体系化处理。

 

齐水宝指出,扬声器播放的是音频文件,未来大模型或许可以帮助处理音频文件,把音频做一个分类,监测人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模式去调制。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硬件,特别是喇叭或者功放,做到平台化就可以降本,提升用户体验。

 

匡正认为,声学企业是伴随着硬件变革发展起来的,从最早的PC、手机到后面的TWS耳机,“声学+AI”将是继TWS耳机后产业升级的核心。未来两三年企业面临的挑战会更复杂,对企业的复合能力要求会更高,也会出现一批满足新交互体验需求的一批代表企业。

胡玉祥则从算法开发出发,强调AI彻底改变了声学算法开发的模式,过去基于信号的语音降噪还是主流方案,逐渐被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的AI方法取代。除此之外,AI的出现也让过去不成熟的技术变得成熟,例如我们推出的车载无麦K歌,在AI的加持下,出现技术拐点,加速应用到汽车上。

 

黄威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两点思考,一是语音是人机交互,或者说是人同AI交互最直接方便的方式,汽车应用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去发展一些技术;二是AI擅长对复杂的技术进行提炼,可以培养工程师学习使用AI ,高效工作。

 

总体而言,圆桌嘉宾普遍认为声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具备巨大潜力,尤其在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穿戴设备等场景中应用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跨学科融合、技术门槛高等现实挑战。推动该领域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积累,还需科研、产业、标准等多方协同努力。

 

500

由深圳宇凡微电子有限公司为本次大会赞助的伴手礼

 

随着2025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创新大会的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技术与创意的盛宴。从智能座舱的创新技术到智能音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现场的精彩演讲和激烈讨论展现了行业未来的无限可能。通过此次交流,大家不仅深入了解了智能座舱技术的前沿发展,也感受到创新力量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展望未来,智能座舱车载声学领域前景广阔。随着声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舱将从单一的听觉体验升级为多维度的感官交互空间。精准空间控制、无麦K歌、主被动协同降噪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的驾乘体验。同时,产学研各方的紧密合作将进一步加速技术的落地与推广,推动智能座舱声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4月23日上海车展期间,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声学行业校友会副秘书长邹欣晔教授和理事卢晶教授一行参观了南京大学校友企业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展位。

 

500

参观校友企业地平线

500参观校友企业瑞声科技

芯片超人已经多次成功组织了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重要行业大会,推动了这些行业的交流与发展。今后,芯片超人将持续关注并致力于为汽车、半导体及其他前沿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深度交流的机会,继续为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