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案例,恰恰是老特可以引用来说明他要求美联储降息是有道理的
【本文由“遼東_2022_12_20”推荐,来自《特朗普要挑战美联储!那就让大家开开眼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天天看
全篇透着对“美联储就是理性正确”的“崇拜”。这就比较可笑。支持老特挑战美联储。国家治理规则就是一代代政治人物推进的。没有什么祖宗之法是不可变的。老特加油吧!
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我所提“全篇透着对美联储就是理性正确的崇拜”比较可笑是在指什么?简单说一下。
作者提到“美联储...专业和慎慎。美联储这一百多年,什么场面没有见过?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事实证明,美联储这样做是对的”。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这个公案,对于当时美联储的作为,美国后世主流经济学观点是:美联储做错了。摘用一段DS总结的主流评价: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的表现被普遍视为失败案例,其坚持金本位、紧缩货币和放任银行倒闭的政策加剧了经济衰退。这一历史教训推动了现代央行职能的转型,强调主动干预、维护金融稳定和灵活应对危机的重要性。正如伯南克所言:“关于大萧条,我们学到了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由此大萧条案例,恰恰是老特可以引用来说明他要求美联储降息是有道理的!而不是相反。所以,作者引用这段公案实际是错误的。
当然,后沙月光的文章整体不错,这篇调侃整体也没啥问题。我们中国人都是嗑瓜子看热闹的,看个乐就完了。
---
补充DS给出的对1930年代美联储举措的完整评价。
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联储的作为及其与经济状况的关联可综合历史文献和经济学家的主流评价总结如下:
一、美联储的主要作为
1. 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与维护金本位
• 美联储长期受“真实票据理论”束缚,认为信贷应仅支持实体经济交易,拒绝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例如,1930-1933年拒绝购买国债以增加货币供应,导致货币存量收缩1/3。
• 为维护金本位,美联储在1931年将贴现率从1.5%提高至3.5%,加剧了实际利率上升和通缩压力。这一政策虽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飙升,加速经济衰退。
2. 未能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
• 面对银行挤兑潮,美联储未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放任银行倒闭。1930-1933年近万家银行破产,占美国银行总数近一半。例如,1930年美联储内部认为银行倒闭是“自然清算”,加剧了信贷紧缩和储户恐慌。
3. 被动应对国际金融冲击
• 1931年欧洲银行危机(如奥地利安斯塔特信用公司倒闭)引发全球恐慌后,美联储仍优先维护美元与黄金挂钩,而非救助国内金融体系,导致危机从欧洲传导至美国。
二、美联储作为与经济恶化的关联
1. 货币供应收缩与通缩螺旋
• 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导致1929-1933年美国货币供应量减少1/3,物价累计下跌30%。实际利率飙升(名义利率虽低,但通缩下实际利率达10%),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债务-通缩”恶性循环。
2.金融体系崩溃与信心崩塌
• 银行倒闭潮使信贷机制瘫痪,企业无法获得融资,居民储蓄蒸发,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例如,1933年工业产出仅为1929年的40%。
3. 政策理念的滞后性
• 美联储固守“清算主义”思想(如财政部长梅隆主张“清算劳工、股票和农民”),认为经济需通过市场出清恢复平衡,导致政策与危机脱节。这与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侧干预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三、历史评价与反思
1. 主流经济学批判
• 弗里德曼与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指出,美联储的被动和错误决策是大萧条恶化的关键因素,若及时扩张信用或可避免危机深化。
• 伯南克认为,美联储结构分散(如纽约联储与联邦储备委员会权责不清)及领导力缺失(如本杰明·斯特朗去世后的权力真空)导致政策协调失败。
2. 政策转向的启示
• 1933年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放弃金本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FDIC)并推出财政刺激,才逐步终结通缩。这些措施暴露了美联储早期政策的僵化,也重塑了现代央行职能。
3. 对比当代危机应对
• 大萧条的教训深刻影响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政策选择,如美联储迅速降息至零利率并推出量化宽松,避免重蹈1930年代的被动。
总结
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的表现被普遍视为失败案例,其坚持金本位、紧缩货币和放任银行倒闭的政策加剧了经济衰退。这一历史教训推动了现代央行职能的转型,强调主动干预、维护金融稳定和灵活应对危机的重要性。正如伯南克所言:“关于大萧条,我们学到了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