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必选机器人:狂奔近3小时夺冠,商业化却困在“最后一公里”?
在世界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优必选无疑成了最大赢家。
近期火出圈的世界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最终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队”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摘得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和“行者二号队”分获亚军、季军。
这一冠军头衔,不仅是对天工 Ultra 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一次有力宣告。
然而,夺冠的辉煌尚未消散,优必选便不得不直面人形机器人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消费者认知度与接受度有待提升、应用场景的拓展也面临重重阻碍等诸多现实难题。回归商业战场的优必选,怎么才能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商业利润?
夺冠背后的现实问题
赛场之外,优必选却深陷亏损与商业化的重重困境之中。
财报数据显示,优必选全年总收入达到 13.05 亿元,同比增长 23.7%,连续多年实现营收稳步增长,毛利也提升至 3.74 亿元,同比增长 12.4%。但其亏损额依然高达 11.60 亿元,虽同比收窄 8.3%,可巨额亏损的阴影依旧笼罩着这家公司。
深入分析营收构成,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业务贡献了 4.77 亿元收入,同比增长 88.1%,成为营收增长的最大功臣;行业定制机器人业务增长势头也颇为强劲,收入达 1.4 亿元,同比增长 126.1%;人工智能教育业务贡献 3.63 亿收入,同比增长 4.6%。
看似全面增长的背后,实则暗藏危机。消费级机器人业务虽收入增长迅猛,但其较低的毛利率却拖累了公司整体毛利表现,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31.5% 下降至 28.7%。这意味着优必选虽在规模扩张上取得一定成果,却未能有效转化为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曾经表现稳健的物流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却出现了 17.5% 的下滑,收入降至 3.22 亿元。优必选将此归咎于部分项目交付与验收延迟,可这也侧面反映出该业务板块在市场竞争与需求变化下的脆弱性。
此外,人形机器人业务商业化、规模化方面,优必选仍未能找到突破口。
2024 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仅为 3500 万元,全年仅交付 10 台。尽管公司宣称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智能物流等场景实现应用,可从实际数据来看,距离规模化生产与盈利仍遥不可及。
毫无疑问,在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优必选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达闼机器人在 2025 年初曝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已经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优必选虽未陷入如此绝境,但多次配股融资也反映出其资金链的紧张。
技术投入与商业化失衡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资本市场正在抛弃“技术至上”的估值模型,转向更具量产能力的务实派。技术路线逐渐从“炫技式创新”转向“规模化落地”,早起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赶了个晚集。
一方面,高昂的研发成本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上的“拦路虎”,优必选投入与回报失衡举步维艰。
研发人形机器人需要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算法等多个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2024年,优必选持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研发投入4.78亿元,占营收比例36.6%。新增授权专利超500件,共持有2680项授权专利,发明专利占比为57.87%。
高成本意味着高定价。以优必选 Walker 系列人形机器人为例,2021 - 2023 年合计只卖出 10 台,累计收入 5980 万元,约合每台接近 600 万元。如此高昂的定价,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
另一方面,赛道上的热闹背后是资本市场的暗战,以宇树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这让优必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资本的狂欢,融资额高达 84.5 亿元,相比去年翻了 2 倍多。在这片资本催熟的热土上,涌现出宇树、众擎、天工、越疆、傅利叶、星动纪元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
宇树科技是优必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宇树采用更低成本、轻量化路线,推出的 G1 售价仅 9.9 万元起,这一极具杀伤力的价格策略迅速在市场上抢占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宇树机器人“抢了”优必选的角色登上春晚,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与市场话语权,让更多消费者与企业开始关注宇树的产品。
需要警惕的还有,优必选估值已从巅峰期的300亿缩水至70亿区间,资本的态度已经很明显。若优必选不能在2025年前压缩成本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其引以为傲的技术护城河,终将成为困住自己的牢笼。
优必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虽然拥有先发优势与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若不能尽快突破人形机器人业务的商业化困境,找到可持续盈利的模式,优必选很可能会被这一“高精尖”业务拖入更深的泥沼。
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两手抓”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站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的十字路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将迈入“技术驱动 + 场景落地”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00 亿元。然而,高速增长的市场预期之下,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就拿世界首次 “人机共跑” 半程马拉松赛事来说,天工 Ultra精密减速器来自日本 Harmonic Drive;行云机器人队的视觉传感器采购自德国 Basler;超过 60% 参赛队伍的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凸显了长期主义研发投入的紧迫性。
与国内市场挑战不同,在海外以特斯拉、Figure AI、英伟达为代表的,致力于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底层技术革新,但商业化进程较慢,多数产品仍处于实验室测试阶段。
比如:特斯拉 Optimus 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仅依靠视觉和传感器数据就能生成关节控制序列,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决策能力;英伟达 Project GR00T 开发通用基础模型,旨在让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和行为模仿实现泛化学习;Figure AI 通过 AI 视觉模型实现完全自主操控,适用于复杂抓取任务。
可见,优必选要想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实现逆袭,必须将商业化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
在商业化方面,优必选应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加强与各行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同时拓展医疗、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必选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通过加强技术研发,逐步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在这场技术与商业赛跑的马拉松中,“两手抓”无疑是行业砥砺前行者的不二信条。唯有将技术信仰锻造成商业利刃,才能撕开实验室与市场的次元壁,那些仍沉溺于专利堆砌的玩家,将被资本用脚投票驱逐出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