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伙对电池新国标的宣传,牛顿的棺材板盖不住了…
什么?电动汽车以后要跟着火说拜拜了?
近年来电池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不停挑动着大众的神经,大伙对相关法规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然后,“史上最严电池国标”它终于来啦。
前几天,工信部发布了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一图流,里面将之前电池热失控后的5分钟逃生时间改成了“不起火、不爆炸”。此标准将在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消息一出,“甲亢哥” 们开始干活了,一大堆媒体争相报道,好不热闹。
但脖子哥把这张图看完之后,只能说,学新闻学的,大伙别开心得太早…
原因就是,这国标压根就还没发布,连正文都没有,就这一张图,没有细节,非常笼统。
下面脖子哥的分析,都是咱们化身列文虎克,结合之前的国标意见征求稿抠出来的。
准备好被泼冷水没?Let's go。
这次的新国标新增了三项测试,分别是电池包的热扩散、碰撞测试,以及快充后安全测试。
咱们先讲最重磅的热扩散测试。
在2020年的GB 38031国标中,附录C里规定了热扩散的试验方法,当时推荐的是针刺以及加热来触发热失控。
但是,当时的要求十分宽松,只要在起火、爆炸之前5分钟,在车内给到一个报警信号提醒车内人员跑路就行。
可要是事故真把人撞晕了,5分钟都不一定醒的过来,这样的惨痛事故咱们见得也不少了。
所以,2025年新规把“逃生5分钟”改成了“不起火、不爆炸”,同时要求电池燃烧后的有毒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触发热失控的方法除了之前的针刺和外部加热外,更加严谨地增加了内部触发,就是给电池包里其中一个电池单体贴上加热片,从里面加热来模拟内部热失控。
听上去好像新能源行业要大变天了,但是国标说的“不起火”只针对一个电芯热失控,跟我们平时的那种红透半边天的起火不是一个意思。
最直观的,上述试验全部是在严谨的实验室环境下触发单个电芯的热失控,在现实里嘛,电池包通常不会那么规整的受损(很可能是大面积热失控)。
其次,现在也有不少车企能够做到电池包穿刺只冒烟不起火,比亚迪4年前就是这么将刀片电池打出名堂的,五菱最近更是搞了多点枪击试验,标准也超过了国标。
而且除了电芯,材料供应商们也在努力捣鼓相关的防火材料,像立邦的防火涂层,3M 的隔热垫、阿斯彭的气凝胶……各种材料理论上都能撑住上千度的高温。
可是,虽然有着这么多层保障,但现实里要是真给电池撞烂了,该烧还得烧。
毕竟电池这玩意本身就是靠正、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工作的,自带还原剂和氧化剂,目前的技术都只能让它烧得慢一点。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的指挥长王天瑞之前也说过,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
所以,国标这样做只是提高了电池安全的下限,并不代表能完全杜绝起火现象。
然后第二个新增测试就是电池包底部的撞击试验。
他们会用一个直径3厘米的半球形钢柱,分三次去撞击电池包同一个位置,撞击能量为150J。
这个试验初衷很好,像深蓝、极氪都有过电池包底部被异物穿刺的经历,国标确实考虑周到。
但是,150J的力度还是有点小了。
咱们拿中学都学过的动能公式(动能=1/2*质量*速度的平方)算一下,假设这根钢柱有10公斤重,150J的撞击动能相当于它用19.69km/h的速度去撞击电池包。
要知道,现在的新能源车动辄2吨重,假设你走在乡村小路限速30km/h,然后有一块屹立不动的大石头你没看见刮到了底盘,那一瞬间的撞击力度轻松超过6万焦耳。
五菱神炼电池刮底测试是40km/h
所以新国标底部撞击试验如果确实是这个标准,那么它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兜底。
当然,电池其实也有自己的碰撞标准,它模拟的是电池包受到车辆保护且不变形情况下的碰撞,与我们理解的那种直接壳体参与碰撞也有差异。
但这个测试的标准,比起车企们自己做的测试,也是要弱上一点。
根据2020年国标和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里的模拟碰撞项目,两者都是将电池绑在台架上进行碰撞测试,并不是直接撞到壳体。
按照标定的范围,测试里正面会用最大28g、侧面会用最大15g的加速度进行撞击,这是什么概念?
前段时间宁德时代发布了一段他们的电池在中汽中心测试的视频,里面的电池用的是60g的加速度,速度为70km/h。
这么一对比,28g可能真弱了一点。
剩下最后一个测试就是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了,这个也是没啥好说的。
测试机构会在15分钟内把电池从20%充到80%,然后放电到20%,如此循环300次,然后再进行短路测试。而现在厂商自己做测试的时候,电池包的循环寿命一般都在1000次以上,过国标应该没啥问题。
到这,最重要的三个新增项目就说完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测试方法的小变更,咱们就不再赘述了。
不知道大伙觉得这新国标有没有用,脖子哥觉得是“如有”。
客观来说,新国标提高了电池安全的下限,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了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
可现在绝大部分车企都能满足这个新标准,未来消费者的感知可能不会特别明显。
但是,不知道大伙有没有感觉到,这次新国标推出的速度非常快。23年12月开始预研,到24年9月完成制订,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更新,相比之前一个国标动辄3-5年的时间,简直是神速。
以往,一个全新的领域技术日新月异是家常便饭,监管跟不上变化是常有的事,技术冒进导致的后果也常常引起公众的关注。
而如今有关部门能够做到及时跟进,作出规范化的引导,可能才是本次新国标影响更深远的地方。
图片、资料来源:
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一图读懂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 ,装备工业一司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意见征求稿),装备工业一司
小米SU7 Ultra使用的宁德时代电池包有多强?,CATL 宁德时代
“神炼电池”中汽研整车测试挑战成功!实战安全,持续超越!,五菱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