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大队长上天了,还管地球上的事,陈冬第三次任务有望破纪录
现在已经是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的陈冬,准备担任指令长执行神舟二十号任务。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赵静称,即便是大队长、副大队长都“上天”了,他们也要管好地球上的事情。虽然有代理管理,但是重要事情还是会进行天地沟通的。

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最年轻的小学弟,陈冬现在已经独当一面,不仅继续管理航天员大队,还带领着第三批航天员前往空间站执行任务。
应该说,陈冬是见证了中国空间站从建造准备到常态化运营的航天员,从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实现首次33天中长期太空驻留,验证生命保障系统可靠性。首次在太空验证空间站轨道交会技术,以及开展航天医学、植物栽培等50余项科学实验,首次实现太空养蚕实验,通过“太空日记”等互动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等。

到神舟十四号任务时,完成问天、梦天实验舱对接及转位,实现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参与建造总质量近100吨的复合体,安装调试120台科学实验柜。
陈冬3次出舱作业,总时长超20小时,首次验证问天舱气闸舱应急返回路径,在轨种植拟南芥、水稻,开展再生生保技术验证……
陈冬成为单次任务超过182天,总任务时长率先突破200天的航天员。他具有“中期驻留验证者”“空间站建造者”“空间应用开拓者”三重身份,从关键技术验证到空间站建造,再到常态化运营,体现了中国载人航天从突破到成熟的历程。

可以说,陈冬第三次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员培养体系从单一驾驶员向“指令长+工程师+专家”复合型人才的转型。
陈冬在担任大队长之后,推动了“研讨式训练”模式,优化出舱工具设计,使舱外作业效率提升30%。
参与载人航天工程设备研制与流程优化,提出多项空间站维护方案,例如舱内设备布局优化建议被采纳后,使实验操作时间缩短15%。优化航天员“科研-训练”融合机制,使任务准备周期缩短20%。

陈冬作为第二批航天员的代表,参与了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标准制定,培养出蔡旭哲等新一代指令长。2024年指导第四批航天员(含港澳候选人)选拔,推动队伍多元化。
他累计做了百余场航天科普报告,激发了更多的青少年对航天产生兴趣,应该说,陈冬几乎是我们航天员中的“全才”,他也将在神舟二十号任务执行完毕后,累计在轨时长超过394天,成功超越叶光富创下的375天纪录。

陈冬说:都说一回生,二回熟,我这是第三次。这一次带的是三批的新同志,所以我觉得责任会更大,压力也会更大。
让我们一起祝福陈冬,祝愿神舟二十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