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美此战——谁更吃亏?六大方面辨析

 华山穹剑   作者:赵宏伟​

  中美经贸摩擦自2018年全面爆发以来,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双方通过加征关税、限制出口、技术封锁等手段互相施压。

  从表面上看,美国似乎占据主动,造成我出口下滑、产业链断裂、滞胀隐忧。但深入分析贸易数据和产业结构后会发现,美国博弈中会更吃亏。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以下六大分析。

  一、中美贸易依存度的不对称性,令美吃亏

  从进口规模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约5000亿美元商品,由于美国零售环节加价较高,这些商品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值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而美国每年的商品消费总额约为6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约占美国市场的1/6。

  相比之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规模要小得多,仅为1440亿美元左右。即使考虑零售加价因素,这些商品在中国的总销售额也不会超过2000亿美元。在中国约6万亿美元的年零售总额中,美国商品仅占约1/30。

  这种不对称性意味着,如果双方完全切断贸易往来,美国市场将面临10000亿美元(按零售额计算)的商品缺口,而中国市场的缺口仅为2000亿美元。

  二、中国国内市场规模超过美国,令美吃亏

  中国市场比美国大,不是大百分之几,而是要以大多少倍来计算。

500

  上表中15种主要消费品,不按金额算,因为美国市场货次价高,而是按消费品数量算的话,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的消费数量大19倍。

  中国这个世界最大市场,现在把美国货加征125%关税,全部赶出去了!而中国货,19分之1的数量就是全部美国货的年消费数量了,当然也是美国的年消费金额了,即在美国,货品价高,高达在中国的货价19倍。

  现在,川普对中国货征着最高达200%多,即两倍多的关税,那么19减2,中国货价还是比在美国的卖价便宜17倍!美国关税如何能防得住中国货进入美国?挡不住!中国一步不让,看川普能挺多少天!

  三、美国替代供应链建立难度大,令美吃亏

  面对潜在的贸易中断,美国需要解决10000亿美元商品的供应问题。这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国内生产和第三方国家替代。

  1. 国内生产方面:重建制造业供应链需要时间和巨额投资。以电子产品为例,美国缺乏完整的配套产业链,短期内难以实现自主生产。即使特朗普政府在其任期内全力推动制造业回流,三年半的时间也远远不够建立如此庞大的产能。

  2. 第三方替代方面:东南亚和印度等国虽然承接了部分中国转移的产能,但其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仍无法与中国相比。以越南为例,其2022年对美出口总额仅为约1000亿美元,且其中相当部分原材料仍来自中国。完全替代中国供应链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相比之下,中国对美进口的1440亿美元商品中,许多是农产品(如大豆)和能源产品(如液化天然气)。这些商品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其他国家获得替代。

  例如,中国已大幅增加从巴西进口大豆,从俄罗斯和中东进口能源。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虽然部分来自美国公司,但实际生产主要集中在台湾、韩国等地,不受中国对美关税影响。

  四、中美关税的实际影响差异大,令美吃亏

  中国早在经贸摩擦初期就对美国商品加征了最高125%的关税,实际上已经将大部分美国商品挡在门外。这部分进口原本就是中国为平衡贸易逆差而主动增加的"政治性采购",例如波音飞机和大豆。放弃这些进口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限。

  反观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最终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估算,对华关税使美国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增加约1300美元。而中国通过人民币贬值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部分抵消了关税对出口企业的冲击。

  五、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现状,令美吃亏

  美国对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确实对中国高科技产业造成了短期困难,但也加速了中国技术自主的进程。

  以半导体为例,尽管中国仍需进口高端芯片,但成熟制程的国产化率已大幅提升。2023年,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超过30%,而2018年这一数字还不到10%。

  相比之下,美国半导体企业却因失去中国市场而遭受重创。高通、英特尔等公司约1/3的营收来自中国,限制其对华出口导致这些企业不得不大规模裁员。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难以长期持续。

  六、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结构性影响,令美吃亏

  从长期来看,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1. 对美国来说,通胀压力持续,制造业回流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受损,跨国公司被迫建立两套供应链,运营成本增加。美元地位削弱,贸易结算中人民币使用比例上升。

  2. 对中国来说,产业升级加速:倒逼高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低对美依赖。内需扩大,出口受阻促使发展国内大循环。

500

  总之,数据表明,在中美经贸博弈中,美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刚性需求难以替代;重建供应链需要时间和成本远超预期;关税负担主要落在美国企业和家庭身上;技术封锁加速中国自主创新。

  正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指出:"美国在贸易战中的损失约为GDP的0.5%,而中国约为0.3%。"这种差距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扩大。除非美国能够真正实现制造业复兴(这需要至少十年周期),否则当前的贸易策略难以持续。

  对中国而言,虽然短期面临压力,但经济结构的弹性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提供了足够的缓冲空间。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很可能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调整成本显然更高,最终将导致经济的全面衰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