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顾抗美援朝战争(612)印度军队其实是参加朝鲜战争的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主要对手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以及韩国军队。这支多国部队由多个国家组成,具体包括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加上韩国和美国,总共有17个国家参与了这场战争。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志愿军曾与17个国家的联军展开激战。

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实际上,当时志愿军对抗的是由19个国家组成的联合部队。原本,这场战斗可能会演变成与22国联军的对抗。

【一、准备出兵,美国不要的国家】

此前提到,志愿军原本有能力对抗22国联军,这是怎么一回事?

朝鲜战争打响后,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组建了一支国际干预部队,吸引了42个国家的参与。这些参与国主要来自欧洲和美洲,概括来说就是“提供兵力、资金和资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不仅派遣军队参战,还主动为美国的海军、空军和陆军提供军事基地支持。到了朝鲜战争时期,巴西的态度依然积极。它向美国明确表示,愿意尽一切努力,运用所有可用的资源来协助“联合国军”的行动。

美国方面满怀期待,但巴西迟迟未见行动。面对美方的催促,巴西回应道:“请稍安勿躁,我们正在筹备,很快就会派兵,请再耐心等待。”然而,直到战争结束,巴西的军队始终未曾现身。

500

与巴西人的随性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中北美洲的各个小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这些国家在行事风格上更为严谨,表现出更高的组织性和可靠性。他们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更为有序的态势。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反映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层面。相较于巴西的散漫,这些中北美洲小国在各方面都显得更加规范和高效,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

哥斯达黎加在美国召集盟友参战时,表现得比巴西还要积极。它明确表态:“老大,我跟着你,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美国人兴奋地询问:“你们打算派遣多少兵力?”

哥斯达黎加提议:“我这边可以调派一个步兵连的兵力。”

美国人对此表示满意,称赞道:“不错,你正是新时代的杰出青年。”

哥斯达黎加表示:“领导,我们国家从1949年宪法起就取消了常规军队,现在连基本的武装力量都没有。我可以尝试组织一些志愿者,但他们缺乏训练,也没有武器。领导,能否提供一些支持?”

萨尔瓦多看到哥斯达黎加积极行动,不甘示弱,随即向美国提出请求:“我们也想加入战斗。”

美国人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好奇:“你们打算投入多少兵力?”

萨尔瓦多毫不犹豫地表示:“如果哥斯达黎加出动一个连的兵力,我就派遣一个营。”

就在美国人为局势好转感到欣慰时,萨尔瓦多再次表态:"只要美国提供资金和武器,组建一个营的兵力完全不是问题。"

美国人对这一举动感到困惑:"为什么要给钱?"

萨尔瓦多直截了当地说明:“简单说,就是老板负责提供资金和武器,我这边则负责出人力。”

美国军方高层在会议中经过讨论后,决定终止与萨尔瓦多的军事合作。他们向萨尔瓦多方面表达了感谢,并宣布结束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一决定标志着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动告一段落。

各位,这里补充一个细节,“联合国军”中各参战国的军队去朝鲜作战,费用是自掏腰包的,美国并不承担这笔开支。此外,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提供的武器、装备和后勤支持都是有偿的,战争一结束,账单就会寄到各国手中。收费的标准并非取决于与美国的关系亲疏,而是看美国当时是否需要这些国家。例如土耳其,当时积极向美国靠拢,并在1952年加入了北约,对美国来说很有价值。因此,土耳其派往朝鲜的旅在三年内的账单总计62259美元。土耳其共向朝鲜半岛派遣了14936人,三年间每年维持一个旅约5000人的规模,平均每人每天只需支付美国1美分。

500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参战国的费用有明确规定:除加拿大外,每个国家的参战人员每天需支付14.7美元,而加拿大则需支付16.5美元。加拿大和土耳其一样,各派出了一个旅,约5000人。整个战争中,加拿大的总参战人数为26791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资料显示加拿大和土耳其的参战人数分别为8123人和5453人,这些数据有误,因此国内许多文章引用的数字也是错误的。所有参战国的兵力都是轮换的,与美国相同,美国陆军的总参战人数达到283.4万)。然而,战争结束后,加拿大收到的账单总额为4150万美元,相当于每人每天支付75.8美元。

萨尔瓦多直接表示:“老大,我资金不足,需要你提供支持。”然而,美国对此反应迅速,明确表示拒绝。这种态度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巴拿马紧接着萨尔瓦多之后也来找美国:“大哥,我也想加入。”美国简短地回应:“知道了。”

巴拿马提议:“领导,我可以派出47名人员。”

美国对此反应冷淡,仅仅用了一个简单的“”作为回应。这种态度表明他们对当前情况并不特别关心或重视,显得漠不关心。这种简短的回应可能暗示着他们对事件的看法是中立或无所谓,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不屑。总的来说,美国的反应显得非常随意,没有表现出任何强烈的情绪或立场。

巴拿马:“头儿,我手头没枪。另外,关于那笔钱的事......”

美国:'你们47个人的机票费用不低,还是别来了,就这样吧。'

在第二次战役中,美军被志愿军打得落花流水,意识到自己人手不够,于是想到拉拢拉丁美洲国家,让几个小弟分担一下兵力压力。

巴西:“您拨打的号码暂时无法接通。”

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和巴拿马表示支持,只要提供资金和武器,他们就会立即行动。

美国:“……就这样吧。”

志愿军原本有机会与22国联军交战,但由于美国不愿承担相关费用,最终这场战斗未能发生。

最初有17个国家参与,再加上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和巴拿马,总共应该是20个国家,但为什么说是22个?

除了公开的参与方,还有两个国家在暗中介入:印度和日本。

【二、派医护人员的国家】

这篇文章会先聊聊印度,之后再专门讨论日本的情况。

人们普遍认为印度派遣的是医疗队伍,但为何我将其描述为参战方?

我从不随意发表言论,因为印度派遣的医疗人员与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详细讨论一下这四个国家。

500

丹麦最初并不愿意参与军事行动,面对美国的施压,他们决定派出一艘老旧的运输船“日德兰”号来应付。然而,美国对这条船并不满意,直接拒绝了。丹麦见状,迅速撤回了提议。尽管如此,作为北约成员国,丹麦还是觉得需要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态度,毕竟其他欧洲国家都表现得相当积极。

丹麦选择了非军事手段,响应国际红十字会的倡议,派遣了一艘医疗船前往韩国。这艘船悬挂着丹麦国旗、红十字会和联合国的旗帜,所有行动均由丹麦红十字会负责,丹麦政府并未直接参与。然而,由于丹麦红十字会资金不足,最终丹麦政府不得不承担美国人的账单。在韩国,丹麦人常常感叹:“怎么来看病的都是美国人和韩国人,战俘?作为红十字会,我们也有责任为战俘提供医疗救助。”尽管船上不断有病人前来,但遗憾的是,没有受伤的战俘被允许登船。

瑞典是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也是朝鲜战争期间最早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然而,瑞典医疗队抵达韩国后,仅在釜山设立了一所医院,始终未参与前线救治工作,属于典型的战地后方医疗机构。

挪威派遣了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第1陆军外科医院,前往韩国执行任务。出发前,他们按照国际红十字会的要求,全员脱下军装,以红十字会名义开展工作,并在韩国悬挂红十字会旗帜。与瑞典不同,挪威的医院虽然位于后方,但位置相对靠前,设在议政府附近,实际上是一线野战医院。除了救治“联合国军”的伤员和病患,他们还治疗了172名志愿军和人民军战俘。然而,事情在1951年11月出现了转折。挪威红十字会因无法继续承担费用而退出,原因是美国方面要求支付相关费用,而红十字会表示无力承担。于是,挪威的第1陆军外科医院重新归入军队编制,由国防部接管,医疗人员也重新穿上了军装。

500

意大利当时并不是联合国成员国,所以和联合国的事务没什么关系。虽然意大利在二战中也是战败国,但它比德国投降得早,所以战后一直想重新参与国际事务,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因此,当国际红十字会发出号召时,意大利积极响应,派了一支医疗队前往韩国。这支医疗队在汉城郊区设立了医院,主要收治韩国平民,救治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联合国军队的伤员。可以说,这家医院最能体现红十字会的宗旨。

这五个派遣医疗队的国家,主要通过红十字会进行组织和执行相关任务。挪威的医院部署在前线,属于野战医院,而其他国家的医疗设施则位于后方。因此,这些国家并未直接参与战争行动,不能被视为参战国。

然而,印度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三、奇葩的国家】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持。它不仅在中美之间扮演了沟通桥梁的角色,更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与志愿军交战的所谓"联合国军"中,多数成员国都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主张将台湾地区的非法代表逐出联合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国际舞台。印度充分利用其外交影响力,为中国争取合法权益,这一系列举措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体现了印方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

然而,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往往采取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

500

朝鲜战争期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立场充满矛盾。首先,印度对美国及西方阵营心存芥蒂,主要源于美国在克什米尔争端中明显支持巴基斯坦。与此同时,尼赫鲁深知中国作为印度的主要邻国,维持友好关系至关重要。然而,作为英联邦成员,印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的牵制。此外,印度自视为区域性强国,渴望在亚洲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与印度类似,加拿大也曾自诩为中等强国,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然而,这两个国家最终都深切体会到了美国的轻视态度。

印度当时自认为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但这种自我定位更多是一种自我陶醉。印度人认为,作为大国,他们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而不应依附于任何大国。在他们看来,结盟意味着屈居人下,因此印度选择以“不结盟”为旗号,试图吸引其他国家跟随自己。在这种心态下,印度对调解朝鲜战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试图借此展示其所谓的大国地位。

美国对印度的态度非常强硬,认为印度作为一个刚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根本没有资格与美国讨价还价。美国认为印度过于自负,试图凭借微不足道的实力来挑战美国的权威。

中国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承诺出兵后,美国开始看重印度在中美之间的桥梁作用。然而,印度倾向于保持中立,试图充当调解者,这令美国无法接受。首先,美国认为印度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其次,印度常常与美国立场不一致。再者,印度保持中立是为了避免与邻国关系恶化,从而为未来成为亚洲领导者铺路,但美国对此并不认可。当时,美国既不需要借助印度来对抗中国,也想借此打压印度,因此强烈要求印度出兵,态度十分坚决。

印度的“大国”形象在此刻显得颇为脆弱。尼赫鲁总理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直接出兵会暴露印度的真实实力,即便全世界早已心知肚明,印度仍想维持表面的“强大”。然而,不出兵又可能激怒美国,这是印度无法承受的。于是,尼赫鲁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派遣医疗队,但不是普通的红十字医疗队,而是以军队建制单位的第60野战救护队前往。这一决定在印度国内引发了争议,国防部率先反对,认为此举有损印度的尊严,质疑为何要完全听从美国的安排。尽管印度政府心知肚明自己无法与美国抗衡,财政部还是提出了一个妥协方案:印度可以参与联合国的“警察行动”,派遣建制单位,但拒绝承担美国的费用。

印度在自认为获得"大国"地位后(却未支付相应代价),便采取了军事行动。然而,西方学术界在研究印度"不结盟运动"时,往往会把这段历史作为反面教材。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所谓的"不结盟运动"在朝鲜战争期间就已名存实亡,因为印度当时主动迎合美国的态度,完全背离了不结盟的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派医疗队和丹麦、瑞典、挪威、意大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这怎么能算是出兵?

完全不是一回事。你听说过空降兵医疗队吗?

500

印度的医疗队并非以红十字会身份参与行动,而是一个正规的军事组织。最初,印度方面试图以响应英联邦的请求为由加入,但遭到英国陆军医疗服务总监的拒绝。随后,美国介入并表示:既然已经将印度拉入,不妨接受他们。因此,印度的第60野战医疗队最终被编入英军第27旅,之后又转至第28旅。

这属于什么类型?简单来说,就像英军第27旅的医疗分队、美军步兵师的医疗营,以及志愿军的医疗队一样,他们虽然在编制上不属于后勤部门,但实际上是前线作战部队的一部分。如果印度的第60野战医疗队不被视为参战人员,那么志愿军的医疗兵和美军的医疗兵也同样不应该被算作参战人员。

听说过会跳伞的医生吗?1951年3月,美军策划了“战斧行动”,派出空降第187团在汶山里空降,计划包抄人民军第1军团,但发现对方已经撤退,于是目标转向志愿军26军。这次行动中,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被编入美军空降第187团,随同从C-47运输机跳下。通过美军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第60野战救护队与空降第187团一同着陆的场景。

500

在实战中执行跳伞任务绝非易事。以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游骑兵连为例,他们在被派往韩国之前,必须在本宁堡军事基地接受为期半年的严格训练,其中仅跳伞一项就占了三个月。相比之下,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支队伍于1950年11月到达韩国后,先后被编入英军第27旅和美军第1骑兵师,根本无暇接受跳伞训练。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掌握这项高难度技能的?

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与中国军队早有接触。二战期间,这支部队隶属英军,在缅甸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正式名称是第60伞兵机动野战救护队,成员不仅是医疗人员,还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正是基于这一点,尼赫鲁才决定派遣这支部队执行任务。

此前,美军并非首次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锋。在与26军展开战斗之前,他们已与志愿军有过多次交手。这并非美军首次面对这支来自中国的部队,双方此前已在朝鲜战场上多次交锋。事实上,26军只是志愿军众多参战部队中的一支,美军早已领教过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在与26军交战前,美军已积累了与志愿军作战的经验,对其战术特点和作战风格有一定了解。

1951年初,印度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开支持中国,反对将中国定性为侵略者的决议。与此同时,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却与美军骑兵第1师协同作战,参与了针对志愿军38军的激烈战斗。这场战役发生在汉江南岸,被认为是志愿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尽管战况极为激烈,美军对此事保持沉默,而韩军则选择回避这一历史事件。

1951年10月,印度正努力促成中美重新谈判,而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则随英军第28旅投入战斗,对马良山和高旺山地区的志愿军第64军发起猛烈进攻(关于高旺山反击战的详情,可参考:我军未公开的失利,美军却称:英军被你们打得心惊胆战)。此后,印度第60野战医疗队始终与英军第28旅协同作战,面对的志愿军部队包括39军、40军和1军等。

500

印度在外交和军事上采取了看似矛盾的双重策略。一方面,他们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保持沟通,试图维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实际军事行动中与中国对抗。这种策略实际上是尼赫鲁政府的一种巧妙手段,旨在同时取悦中美两国。作为中美之间的重要桥梁,印度希望中国能理解并感激他们的立场。然而,美国虽然需要印度在军事上表明立场,却对印度的这种两面派做法并不完全满意,因为美国对印度的实力和地位并不十分看重。因此,印度虽然名义上派出的是医疗队,但实际上却直接参与了一线战斗,以此向美国证明他们是坚定支持联合国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医疗队不是以红十字会名义出现,而是以一支特殊部队的形式直接参战。

在朝鲜战争期间,多数国家的医疗队都驻扎在后方,而印度的第60野战医疗队却直接在战斗前线执行任务。这一决策导致印度队有27人伤亡,其中4人不幸牺牲,23人受伤。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并未报告类似的伤亡情况。尽管挪威有两名人员去世,一名护士和一名实验室技术员,但这起事件被定性为刑事案件,与战场无关。

500

西方一直将印度视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既然印度多次参与了实际的战斗行动,怎能说它不属于参战国?这种观点在国际上普遍被接受,印度的参战行为已经明确证明了其作为参战国的地位。因此,从历史和实际战斗记录来看,印度的参战国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在朝鲜战争期间,有一个国家表现得特别矛盾,它试图同时讨好对立双方。这个国家一方面积极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却派遣军队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正面交锋。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在当时显得极为罕见,也让它成为战争中的一个特殊存在。

印度的立场虽然令人反感,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有限,其傲慢态度无足轻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