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网红老师李永乐:我在想办法重振起来

500

面对,才是真正地迈出新一步。

作者|二毛

编辑|原野

在不同的场合,老师李永乐都提起过电影《土拨鼠之日》——

气象播报员菲尔不喜欢自己枯燥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被困在时间循环里,每天醒来都会开启同一天。不管是恣意享乐和闯祸,还是自杀,都无法脱离。

痛苦中的他,后来在女同事丽塔的帮助下,转变心态,积极学习钢琴和冰雕,并利用时间循环规则,热心帮助小镇居民,最终,他成功打破循环,并赢得了爱情。

李永乐从中领悟的关键词是:心态。

这位人大附中的网红物理老师已经在网络走红8年,由于舆论压力和家庭变故,从去年开始,他陷入抑郁症。而这部电影让他看到:拼命追求时,可能就是无法如愿,但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美好的生活反而会到来。

尽管一些人生的失序眼下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最近,在接受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的节目《像素生长》采访时他说:我还是在想办法重振起来。

这其实也是无数普通的菲尔们,在人生低谷时给自己的希望。

01 成为一名老师

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一段接受记者采访的话火了: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同一年,李永乐因为一条解析“闰年是怎么回事”的视频爆红网络。

500

走红的这一年,李永乐说自己想要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知识,应该公平的抵达每一个渴望他的人。”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使命。

让我们看看他的履历:2006年北京大学物理与经济双学士毕业以后,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硕士,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国内最好的中学之一人大附中。这是典型的天之骄子剧本。

除了穷。

当然这里的“穷”只是相对于他所在的群体而言。毕竟那个时候的清北毕业生,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进互联网大厂,都拥有一个金光闪闪的未来。——作为参考,一篇早期博客曾披露,2008年前后,腾讯给应届研究生的年薪已是10万起步,百度能给到16万左右。而彼时一个中学老师的基本工资只有4000块钱。

这种相对的穷,也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李永乐面试过花旗、索尼等知名外企,但最终没有去。网传的说法有很多:他毕业恰逢金融危机,大公司缩减招聘规模;他在面试时表示拒绝加班,最终没有通过。

多年后,他给出了真正的答案:与其去给产品增值,我更愿意给人增值。

这或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李永乐生长在“教师之家”:父母是中学老师,姑姑是小学老师、两个表姐也都是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对教师这个职业天生具有亲近感。

研究生读书期间,他分别在新东方和精华学校兼职做老师,最终,他选择成为一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师,稳固了家族的职业传统。

500

也不是没有过迷茫。

任教5年后,每天忙碌却类似的教学工作令李永乐陷入了跟菲尔一样的困境里,有段时间他对生活丧失了热情,提不起精神。反观他的大学同学,此时恰逢互联网从PC向移动端全面转型的关键年,很多人过着每天都在创造历史并得到丰厚回报的充实生活,令人羡慕。

朋友劝他:只要你努力在一个行业研究下去,总能做得比别人好。

李永乐听进去了,开始尝试改变。

2014年前后,李永乐教高三,众所周知,毕业班的课业压力非常大,除此之外,他还被学校安排上两个年级的物理竞赛课,“那段时间真的把我累惨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李永乐感受到学生之间水平的参差让上课的效率不够高,一些学生还没听懂,但一些学生早听懂了。

“我就想,能不能把重点知识点和一些习题录成小视频发到网上,这样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讲了,学生不会了就去翻视频。”

500

不管是自我勉励,努力想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亦或仅仅只是想偷懒,李永乐开始制作视频,命运的飞轮在这一年悄悄摁下启动键,但李永乐浑然不觉:“那段时间实际上属于是自娱自乐,一个视频有五百的播放量我就已经非常开心了。”

3年之后,子弹射中了眉心。

02 “永乐大帝”

2017年4月的一个周末午后,李永乐突然发现自己十年前在精华学校录制的一段视频被人盗发在视频网站上,那是他用集合的思维计算了从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间究竟有多少个闰年,并且以回归年的知识解释了闰年的设置规则,视频当天的播放量过千万。

“我一看,这波流量不蹭不行啊,就赶紧上去说,你们看到的这个闰年视频实际上就是我,我是有自己账号的,大家都来吧。”

与此同时,因为视频里无意透露的QQ号,李永乐突然收到了好多好友申请,大都是来求教或者感谢他的初高中生。

他想起大学时曾去甘肃会宁县支教,偶遇一个小孩,看个子以为对方应该只有一二年级,然而,孩子告诉他,自己已经五年级了。李永乐不解:五年级为什么个子这么小,你是不是不好好吃饭呢?孩子说:这不取决于我。

李永乐被震动了:这个孩子怎么说话这么深刻呢?

所以,当他通过网络收到其他地方孩子的求教时,那一刻,价值感被互联网最大限度的放大了。“我要为教育公平贡献一点我的力量。”

名利与理想,就这么不期而遇地一起来了。如同打破了时间循环,视频成就了李永乐,也让他有了更宏大的梦想。

原本他的视频内容都是一些高中的公益课程,受众面窄,播放量始终不高,“闰年”视频爆火后,他意识到可以将专业的学术内容与生活中大家关注的话题结合起来,而且,“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学习也可以成为一种乐趣。”

于是,更多贴合生活的知识视频被他制作了出来:用概率知识计算考清华北大和中500万彩票哪个概率更大;用费米悖论来论证外星人是否存在;如何快速计算97X96;散户炒股为什么会赔钱;C罗进球,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

500

截至2025年,李永乐创作的科普视频累计超450个,全网播放量超10亿,其作品被网友称为“永乐大典”——与明朝《永乐大典》形成文化意象的跨时空呼应,而他也由原来单纯的物理老师变为泛文化领域现象级的网红代表。

人生的画卷如火如荼地在他面前展开:他参加了央视的节目录制,参与平台公益视频的宣发,与张朝阳、丁磊、丘成桐等大佬们对谈,出席各种科技大赛.....

网红之外,他的本职工作也没有落下,累计将数百名学生送入清华北大,其中多人物理成绩接近满分。他还指导超15名学生获得国际/亚洲物理奥赛金牌,他也因此被网友亲切称为:

永乐大帝。

03 麻烦

如果按照网传的收入水平:有多少粉丝一年就能有多少收入,李永乐应该早已成为千万富翁。因为他在全网拥有近5000万的粉丝。

但现实却是:远远到不了这个数。

而“网红”的身份,从来都不会只带来盛名,争议与质疑往往如影随形。

做科普视频,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将枯燥的学术术语翻译成网友和学生们最能理解的话语体系,用通俗化的方式去传递知识。

同时,平台的传播规则无形中也要求他们必须对知识的复杂度和丰富性进行浓缩,于是网络上就有了“三分钟讲透相对论,五分钟拆解芯片制造”这样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天然与学术要求的“严谨”相违背。

李永乐也曾经因为视频中的表达漏洞受到攻击:

“李网红视频基本逻辑漏洞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教科书入门级错误、循环论证等”、“比如讲到费米悖论表达式,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观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洛希极限计算结果等,都有一些误导性的错误”、“李永乐的物理水平,真的是本科毕业很悬的水平”……

500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网红老师的宿命。前者的身份,要求他做出符合大众趣味的产品,后者身份要求他严谨。尽管他始终认为做网红和做教师并不矛盾,互联网和课堂也不矛盾,但当两个身份发生冲突时,他还是会感到困惑。

流量的高光也很容易逝去。如今,李永乐的视频平均播放量,已经回落到数万区间。

他接受了这种落差,或者说,这也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

“大部分观众其实并不太关心你所讲的逻辑内容,他更喜欢的是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如果我要想吸引观众,可能得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但他不愿意向流量低头。

到现在为止,流量并没有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尽管类似“李老师已经赚几个亿”的评论,经常出现在李永乐的微博评论区里。但事实上,科普博主变现难是行业共识,“不带货难生存,带货毁口碑”,是对他们商业化困境的精炼概括。

全网粉丝超过800万的基建和工程领域的科普博主三一博士曾尝试通过直播带货蟑螂药、地球仪等产品,但因产品与粉丝需求脱节,销量惨淡。

李永乐也曾尝试做过一个《从一到无穷大》解读的课程,售价199元。尽管他没有对外公布课程的销售数据,但视频下的评论数量和弹幕是窥探销量的一个窗口——几乎都是个位数,且大多集中在2020年前后。

500

那时,李永乐尚处于流量巅峰时期。

摆在科普区博主面前的,似乎只有广告变现这一条路径。但李永乐说“经济下行,企业也没有太多钱做品牌广告,所以有大量的作者都拿不到收入。”

李永乐写过几本书,《李永乐神奇的数学》《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强国少年的科学》等等,据目前可查的渠道,前两本书的销量不错,在京东渠道都已实现了9万+,(当当不显示销售数据,但销售数据最高的店铺仅评论量就超过了3.2万条,以此推测销量也是可观的)。

但仅依靠卖书,距离观众幻想的年入千万,李永乐们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科普博主“混知”团队通过代运营将历史漫画衍生为图书、课程和周边,年营收超2亿元,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稳定的资本投入和团队协作,个体博主难以效仿。

在《像素生长》中,李永乐承认自己的纠结,如果不做网红,他可能就不会抑郁。

x换一张500

(选填)图片描述

科普视频制作周期长,产出比并不划算,而很多网红就是靠随便拍的视频,以及很少的粉丝,直接直播带货赚钱。这种畸形的状态,让李永乐每每想到就觉得不平衡。

相比老师这个职业,网红的生命周期相当短暂。“每个人都能闪耀5秒,也可能只有5秒。”

但即使如此,放下网红身份带来的一切,也是难事。

04 重振

李永乐讲了一个故事:

很早之前,他住在北京西三旗,每天上班都要走过林萃路和黑泉路,那个时候黑泉路上有一个钉子户,“他在那钉了好多年,每次路过他那里都要堵好久,我就盼着这个钉子户什么时候搬走。”

终于有一天,那个钉子户搬走了,但李永乐还没来得及高兴,另外一边又出来一个钉子户。没办法,只能接着堵。等终于把这个钉子户也盼走了,李永乐也搬家了。

这是李永乐决定不了的事情,如今,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发生在他身上。

“我年轻的时候还是比较张狂的,觉得很多事情我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得到,现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还要看历史进程,还要靠平台,还要看团队。”

那个声称要实现教育公平的老师困在了“网红”的围城里,他需要先救赎出自己。

公开可见地,李永乐的话语体系在走向消极。

曾经,在一封写给迷茫年轻人的信里,他说:只要我们每天都能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让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更优秀,让自己、他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几十年后,当我们再回首,就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其实就在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里。

他曾经很自信走红是必然。“在人大附中呆了很多年,我知道同学们或者观众们他怎么听问题能够听明白。”

但如今,他更像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

“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个网红,他们为什么要盯着一个呕心沥血做内容的人?”“40岁以后的困难很难克服,有一些事情不是我能解决的。”“我现在内耗的非常严重,不知道该怎么办。”

唯一不变的,是他还在坚持更新视频,给教育资源不平衡地区的公益课程也在继续。

救赎需要时间,也需要契机。在下一个命运转折点出现之前,李永乐在想办法让自己振作起来。逐渐恢复社交平台的活跃度,便是其中一个方法。

最近,他在微博上跟人“打架”。对方是一个自称是复旦物理学博士的博主,曾经批评过李永乐的一条科普视频,其中不乏“不懂装懂,脑子不好使了,跟他学你就完了,这种人(指李永乐)可能有点问题”等侮辱性词汇。此前,这名博主还用“民族败类、美国间谍”这样的词语形容过李永乐。

事实上,这是一个5年前的视频,如今李永乐把它翻出来,对其中观点进行驳斥,同时质问平台(该视频被虎扑转发),何以会转发这种涉嫌人格侮辱的视频内容。

500

“我之前是不理,但发现他们还是会拼命的贴着你,持续不断的诋毁你,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个时代,我会该报警报警、该起诉起诉。”

与其说这是科普博主之间的业务切磋,不如说,这是李永乐在摆脱自己的“时间循环”。

就像菲尔会去学钢琴,去帮助小镇居民,李永乐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或许是找人扳扳手腕——毕竟,这些莫名的攻击曾经是李永乐抑郁的重要原因。之前他选择把头埋起来,如今看来,面对,才是真正地迈出新一步。

头图来源|AI制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