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亏川建国!特朗普越来越像卧底了!

作者:智sir

中国电车的低廉价格,一直让欧洲车企很无奈。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在2023年发出警告:“多数欧洲人买不起电动车。”不是欧洲人不努力,实在是价格高昂,被实力劝退。

综合多家调查机构的数据,2024年之前,欧洲电车平均售价在6.6万欧元以上,因为产业链跟不上,成本怎么都压不下来,除了卖情怀和车标,别无办法。

相比之下,中国电车平均售价为3万欧元左右,个别车型甚至低至1万欧元以下,质量也更稳定。

这让欧洲车企怎么玩?

为消除中欧之间的价格鸿沟,欧盟先是在2023年发动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接着加征“反补贴关税”,加征幅度最高达38.1%,仅加征部分就远超全球惩罚性关税19%的平均水平。

在惩罚性税率正式落地前,中国曾提出以最低售价替代加征关税的方案,当时提出的标准为3万欧元,欧盟不同意,认为还是过低,不利于欧洲汽车产业发展,谈判被暂时搁置。

到了今年4月份,风向截然不同了。

据路透社消息,中欧已重启谈判,双方同意研究制定中国电车最低售价,具体数字官方尚未公布,可双方达成一致共识,是板上钉钉的事。

500

欧洲一向磨蹭,进度条居然推进得这么快,属实难得。

老实说,多亏了特朗普,要是没有他对欧洲的当头棒喝,欧洲指不定啥时候开窍。

其实欧洲人早就发现,在彻底倒向美国后,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的。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欧盟大部分成员国跟随美国节奏,支援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掐。

很快,来自俄罗斯的制裁如约而至:粮食断供、能源短缺,加上比2015年更大规模的难民潮,攻势一浪接一浪,让欧洲各国自顾不暇、一片混乱。

好不容易熬过寒冬,欧盟就指望战火平息后能跟着瓜分俄乌战果,弥补这些年的国库空虚,谁想到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竟想着把它们赶下桌,好独吞蛋糕。

欧洲的三年鞍前马后沦为国际笑话。

同样白作无用功的,还有欧盟对中国的疏离战略。

虽然近几年,中欧贸易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尤其在去年前7个月,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但在美国蛊惑和冯德莱恩积极配合下,双方始终摩擦不断。

比如借涉疆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原本谈好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就此作废,或是2023年紧跟美方步伐的反补贴调查、2024年的供应链法案和惩罚性关税,引来中方的对等制裁,让中欧贸易链无法更进一步。

欧洲三年“抗中”,最后换来了懂王的不屑一顾,欧洲要补偿找民主党去,共和党可不欠他们的,随即更直接开启无差别关税战。

地图炮把欧盟打懵了,美国是一点活路都不打算留给他们,即使关税制裁来去匆匆,但以特朗普的风格,再次抽风摔打欧洲不过是迟早的事。

关键是新晋大统领油盐不进,什么盟友不盟友的,统统抡一棒再说。

既然效忠不再起作用,欧洲也没必要继续得罪中国,西方不亮东方亮,总不能两头添堵,活活憋死吧。

得想办法自救。

500

所以从1月开始,欧盟频频向东大伸出橄榄枝。

先有冯德莱恩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14次提到“中国”,强调欧洲要与中国深化双边关系,后有各国外长陆续访华,希望解决中欧双边贸易问题。

最新进展是中欧商议设立电车最低售价的事。

如字面意思,制定最低进口价就是不能卖得太便宜,什么1万欧元一台车别想了,起步价起码到3.5万欧元到4万欧元之间,按照当前汇率折算,最少要29万人民币。

比起国内售价,相当于翻了一番。

把售价拉高,看似缩减国产车与欧洲车的价格优势,并且中企加入欧洲“涨价保利润”阵营,还败坏了路人缘,可从长远来说,对中国汽车产业不是件坏事。

以前中国电车开卷价格,是为了打开海外市场,营造“更好、更强、更便宜”的口碑,但时间一长,既放弃了原本可以赚取的溢价利润,也给国际带来“中国想吃独食”的负面影响。

欧洲的反补贴调查并非全出自美国意愿,有部分因素是对中国车企低价策略的自发抵制。

尽管欧洲卷不动中国的产业链,但惹不起还躲不起嘛。

所以制定最低售价,至少给欧洲车企留了一块自留地,这同样是中国车企的生存空间,要知道可持续发展很重要。

另外把价格提高,意味着利润跟着提高,对中国产业链来说绝对是正向反馈,至少给工人涨薪这事有盼头了。

当然前提是产品经得起考验,如果产品本身就不行,把价格拔高那叫有价无市,可随着中国工业链条得到史诗级增强,中国制造早已脱离“低廉粗糙”的标签词条,独处“高质价优”的最高层级。

这时调高价格,反而有利于国产电车跻身高端市场。

不禁让人想到一个段子,当年桑塔纳在国内首发上市,德方建议起售价8万,但遭中方反对,坚持以18万起售价上市,哪怕这样依然供不应求,被一抢而空。

对此说法,大众官方一早辟谣,但时至今日仍然在网上广泛流传,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合资车是品质代名词,就算卖得再贵,也始终力压国产车一头。

500

“桑塔纳”事件是假的,同样是大众,2023年国产Id3卖到德国,中方建议零售价12万人民币,德国不同意,坚持36万一台,这个是真的,与之类似的还有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例子。

由此可见,国产车提价,在欧洲照样能打,利润上涨的同时,还免去了低价冲击市场的恶名,一举两得。

顺带说一下,欧盟做出重大让步,让最低进口价替代额外关税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该奔着恢复中欧投资协定去了,这是欧洲急切重启中欧贸易救济对话机制的原因。

怎么看?

曾经高层对欧洲寄予厚望,期望携手建立合作共赢的世界多极化秩序,为此特意准备像贸易投资协定一类的大礼包,摆明送钱上门。

可马克龙主导的欧盟就是这么头铁,一反默大妈制定的守序中立路线,果断投向美国。

现在欧盟确实有“弃暗投明”的倾向,但谁能保证他们究竟真想和中国合作,还是说把东大当成工具人。

欧洲知道单凭自身力量,是上不了大人那桌的,政治和军事上的一塌糊涂,并非一日之寒,要上桌只能依靠外来力量,例如中国,如今能与美国抗衡的就有它了。

只有中美开启混战,欧洲才有机会火中取粟。

不是危言耸听,对华扩大投资与对华“去风险”,看着两相矛盾,可在欧洲人看来在逻辑上是完全自洽的,充分突显“既要又要”的心态。

因此,即便国际风向转变十分明显,但是否就此把宝押在欧洲上面,值得商榷。

博弈越来越有意思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