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两个孙俪在我心里打架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我们总说“糟糕的人设”不好演,一是容易被讨厌,二是演不好暴露短板。
谁不想持续在荧幕上积累完美人设呢?因为观众总会不自觉地将过往角色的美好投射到演员本人身上。但问题在于,艺术的真实有时候就是有缺点甚至是劣根性的,接近它们才是一个演员真正迈进了艺术殿堂。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就不难理解孙俪的选择。四月连上两部新剧,《乌云之上》的女刑警素面朝天,时而幻视恍惚、时而执拗冲动,童年时是个搅家精,现在疑似个恋爱脑,全不见嬛嬛的绝世容光与运筹帷幄;《蛮好的人生》里她演金牌销售,一出场就被网友锐评“爱装”,丈夫都被拐跑了还想维持家庭和睦人设,立马擦干眼泪选择原谅。一点也不人淡如菊、举重若轻,可以说整个就是“松弛感”的反面。
这样的人设,既不是讨喜的,也不是流行的。然而偏偏是孙俪演这样的角色,偏偏能让人一直想看下去。大概因为,不管是角色还是孙俪身上,都有那种强烈的目标感、力量感与真实感。这样的东西,不管在演员还是角色身上,如今都是稀缺货。
像孙俪这样的演员,在代表作和奖项都已归位的情况下,其实已经到了事业发展的“深水区”。是顺势还是突破,实在是一个太难的抉择。很庆幸,孙俪选择了冒险。
蛮好的人生,真实的触痛
当有人吐槽胡曼黎“精致土”的时候,更多观众表示自己朋友圈的保险大佬真就这个样子。孙俪演的是现实世界的都市俗女,而非亦舒笔下的时髦女郎。而在“都市俗女”谱系下,《蛮好的人生》里的胡曼黎和《安家》中的房似锦虽然都是“搞钱派”,具体的呈现方式和行动逻辑又大为不同。
胡曼黎,表面上事业成功家庭合睦,并喋喋不休地炫耀着这一切,但却潜伏着现实的触痛。孙俪极为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一晃而逝的幽微细节,把角色的拧巴与挣扎、不甘和抗争、逢迎和觉醒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又好笑又好气,有时甚至忍不住为曼黎酸了鼻子。
角色的雅俗是一把双刃剑。过俗,彻底沦入市井让观众像看监控。过雅,则曲高和寡缺少情绪共鸣。《蛮好的人生》中,孙俪把曼黎的世俗性和超越性作了很好的调和。
曼黎谐音money ,她有市侩的一面。工作雷厉风行特事特办以效益为第一标准,打趴对手绝不容情。被薛晓舟无意迫害,立刻大大方方闹闹腾腾地“报复”回去。
她也有不屈不饶的人格,读书会上穿着战袍勇敢揭破丈夫的情书。被邱丽苏拿钱羞辱,第二天用货车拉着痰盂、沙发、搪瓷盆,以送三婚礼的名义漂亮反击。果然,以恶制恶才是王道,好久没看过这么接地气的回怼了。面对失业失婚,她没有被打倒,反而吹响了战斗号角。
其实,曼黎这种有缺点的圆形人物特别不好演,太市侩令人生厌,太清醒让人感觉疏离。恰恰是孙俪,把这个角色丝丝点点的痛感都传递给观众,让人感到心有戚戚进而深度共鸣。
她特意打扮性感却被丈夫嫌弃,失魂落魄坐在满地碎纸书籍上尽显无助。她站在水里发现丈夫情人远走时的幡然惊醒,实实在在地让角色丰满鲜明起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当初丈夫向曼黎求婚的桥畔,也可以是埋葬爱情的忘川。
孙俪的方言嗲而不娇,很好地赋予了角色上海人的秉性,既有圆滑的人情世故,也有刀子嘴下的真心。她会一边吐槽物价太贵,把购物场所从高级商超换成菜市场,一边给儿子报价格不菲的夏令营;她一边数落薛晓舟不通人情世故,动动嘴就能拿下的保单不要,一边在得知对方经历后不再强求。
一颦一笑,乃至被生活捉弄的尴尬茫然,都被孙俪演活了。她和薛晓舟谈五五分时那种心虚的感觉,活像咱妈买衣服的砍价手段。明明已经看上了非要不可,嘴上还风轻云淡。而一旦对方摊牌,自己的姿态立马绷不住了。
孙俪不是靠精准的表演体系走流程,而是精神和肢体动作自然而然地跟随人物去体验,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这种直觉驱动的状态,很难让你突然拍大腿说“好有演技”,但就是勾勾缠缠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下去。下饭的同时,清爽不腻。
两个孙俪,入世与出离
同一个时段上两部戏,对演员来说是有过曝风险的。尤其是角色比较单一的艺人,容易被批“演啥都像她自己”。不过,这种担忧在孙俪身上是不适用的。前后脚播出的《乌云之上》和《蛮好的人生》,里面的“两个孙俪”简直长得都不一样。
如果说《蛮好的人生》是落地的现实掺杂多面的人性,那么孙俪在《乌云之上》的演绎就是现实世界的离地三尺。她既展现了一个女警的职场风范,也呈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爱情、亲情、师徒情的多维困境。前者真像朋友圈里最成功的保险销售,俗气又美丽,精明而仗义。后者却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味道,仿佛神游在自己的世界里,始终困在少女时代的罪恶感梦魇。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前后播出的两部戏,展现了孙俪作为演员的戏剧区间极值。既可以在入世的角色里找到现实触点,也可以在稍微出离的异度空间里拷问人性。在这两个相隔甚远的区间,两个孙俪的艺术形象不断拉扯,从一个极致到另一个极致的对话异常出彩。这是演员的孤独之舞,也是国剧的两种维度。
乌云之上,悬疑之外,孙俪成了一个都市寓言的讲述者。剧中,韩青时常会幻视钟伟和自己对话,这种略带神经质的场景,稍有不慎便与现实割裂。然而孙俪不仅抓住了人物的这种现实抽离感,更让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困境所在。
面对那些不断撕扯我们精神的现实关系,应该如何自处才不会进退失据?久别的爱人再见已是枯骨,忠厚老实了一辈子的师父服毒自赎,追了一大圈的毒枭竟然是身边的姐姐……这些复杂情绪的呈现,对于孙俪就像是难度不断升级的试卷。
人物在崩溃时往往能产生悲剧美甚至神性,《乌云之上》孙俪最高妙的演出便是在山上发现钟伟尸骨时的手足无措。爱情湮灭、理想坍塌、真相残酷,但生活还得继续,所以她抱着并不存在的钟伟说“帮帮我”。
剧中孙俪和姐姐的关系塑造,也超越了国剧的传统范式。她们是相爱的,更是相杀的。当孙俪后悔说“如果当时你来我家,我叫你一声姐姐一切会不会不一样时”,我们不禁感叹这究竟是姐姐给自己找的作恶理由,还是冥冥中的因果?
孙俪在《乌云之上》里的表现可以说是静水流深式的,没有近年市场热衷鼓吹的“炸裂式演技”,而是把一个人物逐渐支离破碎的过程细细研磨,让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复。而《蛮好的人生》则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让人毫无防备地就接纳了曼黎的真实,具有世相的普适性。
漫长的演出,角色的河床
这些年孙俪其实不算高产,但有一部算一部都能让观众留有印象。哪怕不是孙俪的粉丝,她的剧一出也要留心看几眼,接下来的社交货币就是“孙俪那剧你看了吗?”
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评价一个演员的标准似乎也被“倍速”扭曲,大家都开始截图评演技了。不过,硬糖君倒觉得风光长宜放眼量,不妨在更长的周期里考察演员的进阶之路。
孙俪很早便展现了荧幕天赋,身上那种干净又复杂的气质简直是海岩剧女主的不二之选。《玉观音》导演丁黑当时虽然觉得孙俪形象气质符合原著,但又担心21岁的孙俪年纪太小把握不了角色,还给了她两个月的试用期。
也担心不能胜任的孙俪,每天都去各个老师家里学习表演和台词,以至于导演还没开机,她就已经把剧里的台词倒背如流了。同样是警察,《玉观音》的安心和《乌云之上》的韩青悬隔了两个时代。前者是千禧初的审美况味,角色在爱情里感受生死纠葛。后者则是后现代白描,人物在各种极致情绪里迫近真相。
硬糖君觉得,演员和自己的“人生角色”相遇,往往是一种机缘。20岁的孙俪,恐怕无法理解40岁甄嬛的心境。而40岁的她,又难以像20岁的甄嬛一样轰轰烈烈地付出真心。于是,当年28岁的孙俪遇上《甄嬛传》,塑造了十余年不衰的经典角色。
孙俪的演绎生涯似乎一直很跳跃,让人抓不住规律。唯一的规律可能就是她不愿重复自己,始终在挑战全新的角色。《甄嬛传》后,她没有走意料中的古装大女主之路,反而涉猎现实题材用《辣妈正传》斩获白玉兰视后。后来的两部古装《芈月传》和《那年花开月正圆》也没有重复甄嬛的影子,从大秦太后到清末首富简直形成了“国剧孙俪宇宙”。
这几年,孙俪在现实题材的探索越发深入。她未止步于“辣妈”那样的家庭剧,更乐于让自己进入房地产(《安家》)、建筑业(《理想之城》)、女警察(《乌云之上》)、保险销售(《蛮好的人生》)等多个职业维度。一般演员同样的角色要演很多次才能称得上纯熟,而孙俪往往一杆子就能打到枣,而且绝不流连,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站。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份质感无可挑剔的履历中,孙俪还在大荧幕和小荧幕间自由穿梭。张艺谋的《影》中,好演员扎堆,丈夫邓超更是戏眼所在。但就是这样,孙俪的小艾依旧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住,让人对水墨伞舞过目不忘。即便是《中国乒乓》里戏份不多的客串,依旧让观众津津乐道。
在纪录片《夜归人》中,展现了不少孙俪平衡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细节。通常情况下,孙俪有演员的直觉,喜欢在没有剧播时把自己藏起来。她在片中说:“我们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你只有喜欢了,你才会说全情投入。”
她不是那种只管自己往前冲的孤勇者,也会开始“退一步”看到孩子和家人。但也正是这种“退一步”,让孙俪更加从容。人生不可能永远手握“熹妃回宫”的爽文剧本,但孙俪的每一次重返荧幕,都有问道归来的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