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聚焦“对等关税冲击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探讨”

500

       大湾区经济网湾区财经报道,由中国人民大学、交通银行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共同承办的“《跨境人民币观察》2024年第四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51期”于2025年4月20日下午成功举行,各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对等关税冲击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会上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本报告通过对截至 2025年3月5日回收的1090家企业的答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展示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的特点、动机、影响因素、困难与障碍,综合2024年各季度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亮点和短板,并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情况,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和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鄂永健分别致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主持。

500

500

       何鹏程首先对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何鹏程书记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变革,贸易保护主义和对等关税措施给国际贸易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面临机遇与挑战。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多科性重点大学,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在人民币国际化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学校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议题探讨,并通过举办高端论坛、发布报告等方式助力学术创新与政策实践。何鹏程书记介绍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是上海市教委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指导的高校智库平台,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一体两翼”的重要依托单位,长期为决策咨询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也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最后,何鹏程书记表示,本次会议发布的报告凝聚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将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与会者充分交流,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贡献智慧。

500

       鄂永健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背景、调研发现与金融实践展开系统性分享。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塑,“对等关税”冲击全球贸易秩序,美元信用基础削弱,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叠加汇率波动,企业汇兑风险加剧,人民币结算需求上升;同时,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与区域重构,促使中国加快多元化布局,在“一带一路”区域内人民币结算和投融资需求显著增长。《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基于1090家企业问卷调查,展示跨境人民币多元使用场景及趋势演变。报告在数据维度、动态追踪与分析框架方面均实现系统化升级,突出外资企业和欧美澳市场主体在人民币业务上的参与度显著上升,体现结构性突破。交通银行依托境外66个网点和五大洲布局,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1.94万亿元。通过服务电商平台、支持自贸区债券融资与资产转让创新,形成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体系化响应,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实务支撑。

500

       会上,IMI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王景业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王景业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交通银行联合发起了《跨境人民币观察》季度报告的编写,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已正式出炉。

       本轮调查结果揭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多个亮点与短板,显示出其在全球推广中的进展与挑战。主要亮点包括:

       (1)人民币国际化基础坚实。约68%的企业涉足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53%参与外汇交易业务,企业使用人民币的动机多样化,推动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升。

       (2)外资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参与度全面增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使用率从68%增至77%,与第三方国家(非华、东道国)企业贸易/投融资业务中使用人民币支付结算的比例从40%升至48%,显示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3)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持续改善。全体企业中采取汇率避险措施的企业占比连续四季度攀升,更多企业采取避险措施,制定内部汇率风险管理策略。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短板包括:(1)“顽固”短板未见明显改善。本次调研仍然体现出了特定业务参与比例较低;政策的复杂性高、一致性差;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资本流动障碍;受外部影响大等多种短板。政策复杂、资本流动障碍、法律法规兼容性等问题持续存在。使用跨境人民币现金管理、离岸人民币等业务的比例仍然较低。(2)在岸衍生品认可度低迷。在岸衍生品在企业避险策略中被普遍视为作用有限,其重要性显著低于自然对冲和离岸期货等工具。(3)民营企业“意愿强执行弱”。民营企业增加跨境人民币使用的意愿最强,但实际业务渗透率与风险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国企和外企。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我国有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府层面:(1)推动“人民币+数字货币”双轮驱动,扩大跨境支付体系。通过与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数字货币合作,建设跨境支付“数字人民币-本币”网络,创造更多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场景。(2)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自贸区+”模式,打造人民币使用的新高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在自贸区和国际合作园区内推广人民币结算的创新模式。(3)扩大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全球认知度,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市场定位。加强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多样化和认知度。

       金融机构层面:(1) 推动人民币与主要货币的跨境清算互通,提升支付清算效率。(2) 加速人民币债券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吸引更多国际投资。(3) 建立健全跨境人民币资本流动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层面:(1) 推动人民币结算协议签署,强化跨境贸易结算。(2) 提升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效率,优化资金管理结构,确保资金的高效使用和低风险管理。(3) 利用人民币金融产品融资,拓宽资金来源,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主题研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副所长涂永红,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长江,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刘功润,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张俊等嘉宾依次发表了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和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荣誉院长赵晓菊主持了研讨。这次专家研讨会的深入探讨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和前瞻性思考。

500

500

       涂永红围绕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调整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动荡与美元信用基础动摇,为人民币走向全球提供了重要窗口期。首先,随着美国债务和赤字水平持续攀升、国家信用评级下调,全球对美元资产的安全性预期下降;同时美元的“武器化”使用加剧了“去美元化”趋势,国际社会对多元货币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实际应用出发,重点发力四个方向:在周边国家、中东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等区域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依托跨境电商拓展C端支付应用;通过“货币桥”(mBridge)推动本币直接结算;完善CIPS体系,打通跨境支付“最后一公里”。最后,长期而言,人民币国际化还需依托科技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币值稳定性和资产吸引力,构建制度信任与国际认同。

500

       杨长江认为,首先,当前全球化体系面临重构,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的信用因自身政策动荡受到质疑,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需把握全球供应链重构与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将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推进到贸易、金融、投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其次,人民币资产要成为全球安全资产,与汇率、金融市场深度和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汇率角度,人民币汇率已被显著低估,国内物价相对稳定,为中期稳健提供基础。从金融市场角度,我国国债收益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在于我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以及市场资产供给相对不足。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提供丰富且有深度的金融工具。从政策角度,尽管相关改革在持续推进,但步伐仍可进一步加快,可以考虑在外汇管理方面推行“负面清单”政策,鼓励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优先使用人民币,并进一步强化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500

       马文杰指出,首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走出去”两大方向,把握“一带一路”需求扩张和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强化人民币风险对冲功能。其次,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人民币为载体的国际化,而非以美元为载体,对人民币国际化有迫切需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依托中国主导的应用场景,重点从融资与投资角度发力。融资角度,应激活境外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提升境外人民币市场对“走出去”企业的融资支持,进一步增强境外金融机构及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通过放宽金融机构参与度提升“点心债”等债市流动性,使境外人民币更好服务实体需求。鼓励“走出去”企业通过境外人民币融资,进一步提升“走出去”企业利用境外人民币购买国内商品的便利性。投资角度,应利用中国庞大债券市场优势吸引国际资本,进一步扩大中欧共同分类目录支持的绿债市场;同时依托中国在全球航运和大宗贸易的规模优势,大力推动大宗商品、航运等领域的现货及期货的人民币结算,增强定价权。

500

       刘功润提到,在国际贸易规则遭受冲击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外贸型企业因美国极限施压策略,面临融资、流动性压力,利润空间收窄,导致金融机构需应对企业信用风险上升、坏账率提升等问题。二是跨境结算风险上升,金融机构需增强多币种结算能力,但小币种流动性差,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市场选择和资金回流等问题。三是资本市场和汇率市场动荡,A股市场震荡,汇率波动增加企业汇兑损失。他建议金融机构短期要稳市场、稳预期,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供应链金融产品,推出汇率避险工具等,以应对风险。中期应扩大开放,加强制度性开放设计,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能力,助力企业海外布局和产业链供应链转移。同时,政府需加强政策协同与国际区域合作,分散风险。

500

       徐明棋表示,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冲击是间接的。高关税主要影响中美贸易,进而波及金融领域。尽管贸易结算规模可能因贸易收缩而下降,但人民币国际化仍有拓展机遇,因为美元汇率波动和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对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虽会受到一定冲击,但整体影响有限,只要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建设仍会推进。他指出,中国采取坚定措施应对美国高关税,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产品升级转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应抓住机遇,加快步伐。短期内,应利用美国高关税带来的市场变化,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放松跨境投融资和资产配置的监管,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期来看,应从管道式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过渡,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增强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金融更激烈动荡的风险。

500

       张俊认为,临港新片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中美博弈的“先手棋”,在当前国际贸易规则冲击下机遇大于挑战。临港新片区已形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前沿产业全产业链,并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大力推动投资、贸易、航运、人才、运输自由及数据跨境安全便捷流动。张俊强调临港新片区接下来可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服务国内统一大市场、参与构建周边大市场和全球南方大市场;更好发挥数据跨境安全便捷流动的牵引作用,积极参与电子仓单、电子发票、数字签名、数字身份等工作,率先打造监管信任的“可信数据”真实性底座;推动数字人民币、数字货币桥等应用场景与“DEPA”等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对接;更好推进离岸业务集成创新,为“走出去”企业拓展客户、提供渠道和匹配金融服务,积极稳妥推动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与国际交易所互联互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从短期来看,临港应强化制造业、高端装备全球销售等长板,推动建立全球售后服务体系;积极推动跨境医疗、职业教育等服务业开放,更多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应用场景;中期可以考虑构建科技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协调、市场融合、金融互联的集成化服务综合体,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高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政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媒体代表。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监制: 李婧怡

观点整理:刘辰阳、吴秋锦

统稿:余植巽

编辑:徐丽丽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湾区财经频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