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专家:中国正在研制更廉价的新型氢基温压武器 不使用任何核材料

500

    俄罗斯军事专家列昂科夫认为,中国军事专家和学者正在研制一种新型氢基温压弹,这种弹药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其主要优势在于低廉的成本。

    此前,中国《弹箭与制导学报》刊登文章称,中国科学家对一种氢基爆炸装置进行了可控试验,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况下引发了破坏性的化学链式反应。该刊文章表示,这一重约2公斤的氢基爆炸装置在试验中形成了一个高温火球,温度超过摄氏1000度。其高温热云持续时间超过两秒,是等量TNT炸药爆炸持续时间的15倍。

    列昂科夫说:“从中方发布的信息来看,可以认为他们实际上正在制造更廉价的温压弹头,包括用于炮弹、导弹和航空炸弹的装备。这类弹药,和所有温压爆炸物一样,可以在战场上用于多种目的。例如烧毁敌方藏匿的林地、打击防御工事、据点,焚毁其中的一切。”

    列昂科夫表示,中国试验方说的1000度温度,接近类似白磷这类燃烧材料的表现温度。他指出:“但问题在于,他们所使用的氢化镁是一种制造更为简单的材料,其爆炸特性类似于硝酸铵的爆炸,即通过起爆装置引发后,再由氢的燃烧特性发挥作用。”

    列昂科夫强调,该爆炸装置在两米半径范围内产生的超压,对于这种类型的物质来说属于“过于局部化”的效果,因此其破坏力也会相应受限。

    他补充道:“很可能这种弹头将用于大规模使用的弹药,比如多管火箭炮系统的炮弹,也不排除用于航空炸弹。”

    -------------------

    港媒:中国正实验“非核氢弹”?可能用于研发新型反舰导弹

    一枚仅2公斤的神秘弹体爆发出直径超3米的炽热火球,持续燃烧时间竟是TNT的16倍!中国科研团队最新曝光的"非核氢弹"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爆炸物的战场法则。

    近日,《南华早报》披露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某研究所在2025年3月的《弹箭与制导学报》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证实我国已成功掌握基于氢化镁的新型爆炸物技术。这项被外界称为"非核氢弹"的突破性进展,本质是利用固态储氢材料的可控化学反应,在常规武器领域开辟出全新杀伤维度。

500

    实验数据显示,2公斤装药的氢化镁装置引爆后,形成了持续时间达2.3秒、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的巨型火球。相较同等质量的TNT炸药,其高温持续时间提升16倍,但峰值超压仅428.43千帕,不足传统炸药50%。这种"高热低冲"的特性,源于氢化镁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产生氢气,随后与氧气发生剧烈燃烧的二次反应。整个过程无需核材料参与,既规避了国际核武器监管红线,又消除了放射性污染风险。

    从技术原理分析,氢化镁武器系统完美结合了温压弹的持续热杀伤与燃料空气炸弹的二次起爆特性。与传统TNT瞬间释放冲击波不同,新型爆炸物能在更大空间内维持高温灼烧。在模拟实验中,距离爆心1.5米处的铝制标靶在0.8秒内完全熔解,而同等条件下TNT仅能造成表面变形。这种特性使其特别适合打击现代战场上日益增多的轻合金装备——从MQ-9无人机的镁合金框架到"悍马"装甲车的铝合金车体,都难逃高温熔毁的命运。

    值得关注的是,研发单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长期深耕海军装备领域。专业期刊披露的试验数据表明,新型爆炸物对舰船上层建筑的杀伤效能尤为突出。以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例,其舰桥采用的5086铝合金在800摄氏度下即会丧失结构强度,而火球持续时间足以让高温通过通风系统侵入舱室。更致命的是,弹药库内用于防御破片的凯夫拉纤维层在660摄氏度就会碳化失效,这种"点穴式"毁伤模式或将改变未来海战规则。

    不过技术局限同样明显。面对HY-80特种钢这类熔点超1500摄氏度的重装甲目标,氢化镁武器的烧蚀效果有限。但战场情报显示,现代战舰的雷达桅杆、电子设备舱等关键部位普遍采用轻质合金。2023年北约海军演习数据显示,舰船70%的作战系统集中在上层建筑,这些恰恰是新型武器的理想打击对象。此外,氢化镁作为固态储氢材料,其运输安全性远超液态燃料,在导弹战斗部应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从战术层面考量,这种"外科手术式"热杀伤武器可能催生全新作战样式。相较于传统穿甲弹需要精确命中才能毁伤目标,氢化镁弹药只需在目标附近引爆,持续高温就能通过缝隙传导至内部。对于地下掩体的通风系统、装甲车辆的观瞄设备等脆弱节点,这种"无孔不入"的杀伤模式具有战略价值。更关键的是,氢化镁原料成本仅为温压弹的1/3,这种经济性优势对大规模列装意义重大。

    尽管外媒渲染的"非核氢弹"概念存在夸大之嫌,但不可否认这项技术开辟了常规武器发展的新赛道。当各国仍在追求更大当量、更强冲击波时,中国科研团队另辟蹊径的温度杀伤路线,正悄然改写未来战争的毁伤标准。随着相关技术向反舰导弹、智能弹药等领域延伸,这种"温柔却致命"的新型武器或将重塑战场攻防格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