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济各: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牧者

教皇方济各: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牧者  

(1936 年 12 月 17 日 - 2025 年 4 月 21 日上午 7 时 35 分)

 撰文:雅礼学人

2025 年 4 月 21 日 星期一

一、生平轨迹 

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利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移民家庭,早年学习化学的经历,为他日后关注科学与生态问题埋下了伏笔。1958 年,他加入耶稣会,先后担任神父、阿根廷耶稣会省会长等职。1998 年,贝尔戈利奥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大主教,并于 2013 年当选为第 266 任教皇,取名 “方济各”,以此致敬以简朴生活、亲近自然著称的圣方济各・亚西西。

二、改革实践与争议

1. 教会现代化尝试

方济各推动女性进入梵蒂冈核心部门担任要职,但明确反对女性担任神职;他对神职人员独身制持开放态度,指出这一制度 “属于纪律而非教义”,不过也强调在当下仍需维护该传统。这种 “有限革新” 的策略,既回应了进步派的诉求,又避免触及保守派的根本立场。

2. 社会议题立场

生态正义:2015 年,方济各发布通谕《愿你受赞颂》,将环保定义为信仰责任,并推动梵蒂冈制定 2030 年碳中和计划。2022 年,他与东正教联合发表声明,进一步强化了环保的道德义务。

经济批判:方济各持续抨击资本主义加剧贫富分化的现象,在疫情期间呼吁减免穷国债务,主张构建 “经济人性化” 体系。

生命伦理:他明确反对死刑,称其 “本质上不人道”;在 LGBTQ 群体议题上展现出有限包容,允许非礼仪性祝福,但坚守婚姻教义不可变更的立场。

三、国际政治参与

1.人道主义倡导

方济各将难民危机视为 “人类良心的试金石”,要求发达国家大幅提高接纳配额。在俄乌战争中,他多次呼吁停火谈判,并于 2023 年派遣特使前往基辅与莫斯科进行调解,同时谴责军火贸易是 “蘸着鲜血的面包”。对于加沙冲突,他在 2024 年发表声明,要求保障平民安全通道,强调 “暴力循环只会播种更多仇恨” 。

 2.地缘政治斡旋

 2015 年,方济各秘密推动美古复交,展现出教廷外交的灵活性;在中梵关系方面,2018 年双方就主教任命达成临时协议,不过这一举措遭到部分保守派批评,被认为是 “对威权妥协”。他反对西方 “民主输出” 的言论也常引发争议,例如他曾称某些国际援助附带 “意识形态条款”,本质上是文化殖民。

 3.历史反思 

2022 年,在加拿大 “道歉之旅” 中,方济各承认天主教会参与原住民寄宿学校系统构成 “文化灭绝”,但未直接回应赔偿诉求,因此被批评诚意不足。此举也折射出教廷在面对历史罪责时的复杂处境。

4.对俄乌战争的表态

方济各多次呼吁实现乌克兰 “公正持久的和平”。他试图推动通过谈判结束俄乌冲突,曾表示希望访问莫斯科并与普京会谈以推动停火,但最终未获俄方回应。然而,他的一些言论和举动引发了争议,他曾提及俄乌冲突是北约东扩刺激俄罗斯的结果,还呼吁年轻俄罗斯人不要放弃作为 “伟大、开明俄罗斯帝国” 继承人的 “遗产”,这些言论被乌克兰方面批评,认为可能会被理解为鼓励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此外,方济各还曾指责支持这场冲突的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不应该表现得像 “普京的祭坛男孩”,这也体现了他对俄罗斯东正教在俄乌问题上立场的不满。

四、矛盾与遗产

 这位 87 岁的牧者始终游走于变革的边界:他让女性踏入梵蒂冈财政部,却坚持她们不能登上祭坛;他拥抱生态进步主义,却在堕胎议题上毫不让步。在其任内,社会正义重新成为教会的核心话语,但结构性改革大多停留在象征层面。

正如他在《众位弟兄》通谕中所写:“真正的变革不是摧毁旧墙,而是开凿对话的窗口。”这种既想治病又坚持不能动大手术的心态 或许正是方济各时代的注脚 —— 一个在破碎世界中谨慎搭建桥梁的守门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