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闼危局!资本断供、技术困局与商业化溃败三重绞杀
4月,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深陷经营危机,上海总部及多地分公司被曝“人去楼空”,引发市场对其倒闭原因的广泛讨论。
对于目前存在的困境,尽管达闼创始人黄晓庆在公开回应中强调“上海总部仍存续,其他区域业务正常推进”,但结合多方信息显示,这家估值曾超223亿元的明星企业正面临资金链断裂、技术商业化受阻、资本退潮等多重冲击,其困境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问题。
自2015年成立以来,达闼累计融资超54亿元,但2023年C轮融资后未再获得新注资。据内部员工透露,融资款“可能未足额到账”,而公司却在技术研发、全国28个分支机构扩张中持续“烧钱”,导致运营成本激增。
2019年达闼赴美IPO因技术制裁受阻,2023年港股上市计划又因“商业化进度不达标”搁浅。2024年人形机器人板块暴跌2.28%,机构资金净流出13.59亿元,朱啸虎等投资人公开表态“批量退出商业化模糊项目”,而达闼既没有形成有效生态,也没有明确产品路线,一直摇摆不定,导致资源分散。
创始人黄晓庆曾提出“柔性关节成本必须下降”的目标,但公司始终未能突破技术瓶颈,伺服电机和传感器成本占比高达57%。此外,达闼长期依赖政府项目,未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
从2024年起,达闼欠薪、社保断缴、供应商诉讼等问题集中爆发,仅2025年一季度达闼机器人被执行金额已超3530万元,5亿元股权被冻结。尽管黄晓庆称2024年营收约6亿元,但远不足以覆盖研发投入与债务压力,资本断供后迅速陷入恶性循环。
并且,达阀在战略上也存在失误,盲目扩张导致管理失控,全国十余个分支机构、26家控股企业的庞大布局推高运营成本,而2024年员工数从800人锐减至150人,技术团队流失严重。内部治理混乱加剧危机,前员工披露“薪资分期协议成空头支票”“个税信息造假掩盖欠薪”等乱象,反映出企业现金流管理与合规体系的崩塌。
达闼的案例为人形机器人赛道敲响警钟,技术前瞻性必须与市场需求动态适配。创始人黄晓庆所称“坚守产业化初心”的愿景虽未熄灭,但如何在资本耐性、技术周期与商业落地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所有从业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