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恒瑞医药BD国内权益
“恒瑞医药怎么了”?其与默克的交易,除了获得市场认可,同时也引发了疑问。
4月7日,恒瑞医药宣布将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SHR7280,有偿授予默克。这笔交易,恒瑞医药能够收到1500万欧元的首付款,以及后续潜在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但与恒瑞医药往常BD策略不同的是,此次率先授权的是SHR7280国内权益。这在恒瑞医药的BD历史上并不常见。至少,这是其在BD领域发力几年来,首次出售国内权益的案例。
正是这种“反常”操作,引发了市场的疑问。不过,一切似乎又情有可原,辅助生殖并非恒瑞医药的强项,与该领域的主导者默克合作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只是,当恒瑞医药这样资源绝对领先的企业,在国内都开始“取舍”,这究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 01 / 辅助生殖的风口
SHR7280能够完成对外授权,可能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从潜在可用领域来看,SHR7280作为一款GnRH受体拮抗剂,是一个多面手,既能在肿瘤领域有发挥余地,治疗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有研究,但目前最核心的探索在辅助生殖场景。
女性排卵主要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这一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具体过程为:
· 下丘脑分泌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FSH(卵泡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卵泡发育,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发生增殖期变化。
· 雌激素促进卵泡成熟,随着卵泡逐渐发育,接近成熟时卵泡分泌的雌激素达到200pg/mL以上,并持续48小时,即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正反馈作用,形成LH(黄体生成素)和FSH峰,两者协同作用,促使成熟卵泡排卵。
不过,其中还有一个环节,雌激素逐渐增加,其会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增强,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加之抑制素B的作用,使垂体FSH分泌减少。
一旦GnRH分泌不足或被抑制过强,都将导致排卵障碍。在这一逻辑下,刺激GnRH生成,和防止其被抑制,都是帮助女性排卵的核心治疗手段。
GnRH拮抗剂能直接阻断GnRH与受体结合,快速抑制LH和FSH的释放,针对性强;加上GnRH拮抗剂避免了GnRH激动剂的“flare-up”效应(初期性激素升高带来的不良影响),且停药后激素水平可快速恢复,一直是临床主流用药,使用已经超过20多年,临床用药方案超过20多种。
不过,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GnRH拮抗剂仍有不足:尚未有口服方案问世,这也就造成了依从性不够高的局面。
SHR7280看点在于,它是一款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存在改善治疗依从性的可能,并且根据恒瑞医药所说,有望成为辅助生殖领域全球首个获批的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
在这一逻辑下,SHR7280完成对外授权在情理之中。只是,恒瑞医药为什么会反常,率先卖掉国内权益呢?
/ 02 / 不是恒瑞的长项
答案可能在于,辅助生殖并非恒瑞医药的专长领域。
从管线布局来看,根据2024年财报显示,2025年至2027年三年内,唯一有可能获批的辅助生殖创新药仅为SHR7280一款。
对恒瑞医药而言,自主商业化SHR7280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并且面临不确定性。恒瑞医药的主要资源投入在肿瘤、自免,而辅助生殖的主要应用场景为独立的妇幼医院,恒瑞医药可能需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辅助生殖领域的销售团队。
同时,恒瑞医药并不像其他在该领域深耕的企业一样,拥有完整的辅助生殖产品线。仅靠SHR7280单打独斗,在竞争中可能不具备优势,至少在产出效率上可能处于劣势。
因此,寻找一个互补的合作伙伴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默克似乎就是这个理想伙伴。默克在生殖治疗领域深耕多年,产品线广泛全面,不仅覆盖治疗领域,产业链延伸至试管婴儿,综合竞争力非常突出,是生殖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根据默克的最新数据,全球已有超过600万婴儿在果纳芬治疗的帮助下出生,约占自1978年世界上首个试管婴儿诞生以来,全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所有婴儿的50%。在默克的财报中,辅助生殖一直是默克医药板块的三大支柱之一。
中国也是默克辅助生殖领域深耕的市场,设有专门的辅助生殖事业部,目前商业化的产品线多达7款,拥有极强的统治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SHR7280的国内市场交由默克商业化,或许是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 03 / “老大哥”引发的思考
从上述情况来看,恒瑞医药出人意料地将SHR7280国内权益出售,本质上是一个权衡资源分配的结果:
专注于自己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做深,而把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非核心领域通过更巧妙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创造价值。
这也反映了国内医药行业的变化,在竞争强度今非昔比的情况下,很难有一家药企可以保证自己仍然有资源、有能力在所有领域全面展开。相反,需要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尽快完成圈内、圈外的资源分配。
不仅是恒瑞医药,更早进行类似调整的是跨国大药企。
过去几年,跨国大药企动作频频,例如辉瑞解散“沛儿”团队,葛兰素史克决定带状疱疹疫苗的销售交到了本土公司智飞生物手中……全球最畅销的三款疫苗,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都由本土公司负责。
这并不代表跨国大药企撤退,相反,中国市场他们不能放弃的重要市场。只是在外部竞争和自身降价的需求下,他们更倾向于转变策略,将集中采购或成熟产品交由合作伙伴,自己则全力投入于本土化创新研发,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当跨国药企、国内头部药企都开始做减法的时候,关键问题也在浮现:还没有达到上述成就的选手,又该如何精确地定位自己属于哪类“新物种”?更进一步的说,又是否需要权衡自己在哪些领域才有更大的突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