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中美贸易战和一切战争的关键是敢于进攻和敢于胜利!
【本文由“高山流水心自明”推荐,来自《观学院直播厅第六期(下)|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从“韬光养晦”到“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美战略对抗已经进入战略反击周期!
面对美国对中国的疯狂经贸战与科技战、以及对中国的军事阻赫与战争挑衅,中国除了遭受各种真实的政治、安全风险和经济和科技发展挫折外,最重要的损失是心理优势的丧失;本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军人对美国人是有精神优势的,这个优势和底气是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都跟美国人交过手,而美国人从来都是中国军队的手下败将。而这个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军民经过浴血奋战才建立起来的对美帝国主义和一切中国敌人的政治心理优势,目前正遭受美国人的颠覆,而所有鼓吹中国还需要“韬光养晦”的人,都没有真正明白由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对外战略的本意。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外交策略提出的一种形象的说法;韬光养晦的本意是优先发展自己内部事务,而不是在外部四处积极出击,过早的消耗自己正在发展和积累中的力量,因此韬光养晦的本意与中国当时国家安全战略上的“积极防御”战略的内涵完全一致。因此所谓韬光养晦实际上就是中国积极防御战略的另外一种说法;韬光养晦本质上就是积极防御战略,这个战略可以用于指导国防,也可以用于指导外交,而且可以成为整个国家中心主体战略。
现阶段中国的战略总体上是所谓的积极防御,这里涉及到防御与进攻的有效关系问题,在战争的过程中进攻具有明显的优势,只有通过进攻才能够取得积极成果,而由于进攻的精神所产生的力量和能量,也超过了所有的其他因素,因此无论战争的目标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每个斗志昂扬的军队都渴望使用进攻手段,在战争过程中,防御也通常会带来巨大的胜利,在这里防御与进攻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防御,是处于守势的进攻,或者是在战术的过程中转变,进行进攻而获得胜利,因此防御同样是一种进攻性的作战。
防御战略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握防守和反击的转折,包括在转入攻击时必须摆脱长期防御所带来的惯性,这种防御性思维和惯性如果不被强制性在特定阶段终止,会导致即使在有力量的时候也不能实施主动的攻击性的突击。因此在中国目前对外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长期执行防御战略所带来的惯性的阻碍,而转向为积极主动的进攻型和扩展型战略。
中国仅仅在毛泽东时代数次战争,包括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以及越南战争中才有进攻性的军事战略,但当时中国战略也不是全面出击,而是经典的韬光养晦,防守反击,后发之人,从而获得了辉煌的战果。事实上毛泽东时代的军事辉煌都是积极防御战略的成果。因此积极防御即韬光养晦的另一面,是必须在特定的阶段从防守转入进攻,并全力积极捕捉战机,如果没有这一面,积极防御韬光养晦战略就完全失掉了意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韬光养晦并不是完整战略的全部,而只是完整积极防御战略的第一阶段,而如果始终没有战略反击这个阶段,所谓的韬光养晦战略就不复存在。这种只有防御没有反击的韬光养晦,就会变成消极备战,逃避对抗,并形成事实上的投降战略。
而现阶段中国在几乎所有需要斗争的领域都有忙于防御而缺乏主动进攻的趋势;因此这是消极防御而不是积极防御。这种精神成为中国主流战略传统后,长期持续压制了中国积极进取的进攻性战略思维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发展新阶段对中国国家战略包括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所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摆脱传统的消极防御的状态而转入积极有为的主动防御战略状态,甚至在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阶段进入主动攻击的全面战略反攻状态。这种战略的转换将带来全新的战略思维,而这种战略思维的转变只有在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和重新选择之后才能够完成,
在中美对抗过程中任何避战、避险、被敌人重击而不敢还手、不研究敌人的死穴并随时准备防守反击,丢弃了“人不犯我 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 我必犯人”的战斗精神,势必导致我方损失惨重、而敌人气焰嚣张,这不是打赢中美贸易战经贸战和政治战和有效战略,而如果这种心态被用于军事和战斗过程,中国危矣!
所以在中美关系过程中,我们必须今早再也不谈“韬光养晦”这个词;中国面对美国再也无法躲避挑战和对战,而只能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精神、寻找瞄准和打击敌人死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回我们曾经拥有、在上一个政治经济周期却逐步消失的对美战斗精神优势;没有这个敢于战斗的精神,我们打不赢任何一场对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