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达成海运碳定价框架,美国警告进行报复!

2025年4月11日,经过多年紧张的谈判,各国于周五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旨在削减全球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强制性燃料标准,并引入全行业的碳定价机制。该框架是在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刚刚结束的会议上达成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并将于今年10月正式通过,并于2027年生效。旨在推动全球航运业脱碳。这一协议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排放目标,并为实现航运业的低碳转型奠定了基础。

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格斯对这一突破表示欢迎:“批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附则六修正案草案,授权实施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标志着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航运现代化的共同努力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也表明国际海事组织履行了其承诺。”

该公约已包含对船舶的强制性能源效率要求,目前已有108个缔约方,覆盖全球约97%的商船船队吨位。

主要内容根据协议,从2028年起,全球排放超过5000吨的船舶将逐步降低其温室气体(GHG)排放强度(即每单位燃料的排放量),并且到2035年要比2008年的水平降低30%,到2040年则降低65%。未能达标的船舶将面临罚款,未达到更严格基准的船只将被征收每吨100美元的费用,而未达到较低标准的船只可能面临每吨高达380美元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协议还建立了一个新的全球碳市场,允许排放较少的船舶将其节省的排放配额出售给排放量较高的船舶。这一收入将被用来支持低排放燃料的开发、海员培训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向更清洁的航运模式过渡。这些标准将适用于总吨位超过5000吨的大型远洋船舶,这些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海运船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

反对声音与地缘政治摩擦尽管协议获得了63个成员国的通过,但16个国家对该协议表示反对,24个国家弃权。特别是美国宣布退出协议,并在协议达成的最后警告可能对任何针对其船舶征收的碳税进行报复。虽然美国尚未明确具体的报复措施,但这一立场突显了全球气候政策中的地缘政治紧张。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主要石油出口国也对该协议表示反对。

此外,协议被认为是全球航运业首次在国际气候规则下受到约束的重要一步,但批评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可能不足以实现国际海事组织的长期目标,特别是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环保组织和行业专家警告,现有计划可能不足以刺激对电子甲醇、电子氨等可扩展绿色燃料的投资。业内担忧,国际海事组织设定的2030年和2040年净零排放路径检查点能否达成仍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实施细则(如收入分配、燃料排放计算方法等)仍在制定中,这将对政策的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海事论坛脱碳主管杰西·法内斯托克表示,尽管这一协议是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为了实现2030和2050年的脱碳目标,必须加大对绿色燃料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英国的航运脱碳计划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协议同步,英国政府也发布了航运业脱碳的最新战略,提出到2030年和2040年新排放目标,并支持替代燃料和电气化的相关措施。根据该战略,英国计划在2030年前将航运业的排放量减少30%,到2040年减少80%,以2008年为基准。交通大臣海蒂·亚历山大在声明中表示:“今天的协议标志着我们在打造绿色、清洁地球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我们与国际伙伴密切合作,确保航运业的繁荣与韧性,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续的技术挑战航运业的脱碳面临着多方面的技术挑战。首先,绿色燃料的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航运业的能源需求非常庞大,现有的绿色替代燃料技术还未能满足这一需求。最后,如何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排放计算和监测规则,也是影响协议效果的关键因素。

环保组织和业内专家指出,尽管国际海事组织的协议是一个积极的开始,但要实现真正的脱碳转型,还需要各国政府、行业企业和技术开发者的共同努力。全球航运业的脱碳进程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球各方的协作与创新。

与欧盟EU-ETS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将航运排放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与国际海事组织(IMO)近期达成的全球航运脱碳协议之间存在潜在冲突,可能对全球航运脱碳进程产生深远影响。IMO的协议于2025年4月11日达成,要求船舶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设立碳信用额市场以激励减排。然而,欧盟自2024年起已将航运纳入EU ETS,要求船舶为其碳排放购买配额。这种区域性政策可能导致政策碎片化,增加国际航运的合规成本,并引发“碳泄漏”现象,即航运公司可能将业务转移至碳排放管控较松的地区。此外,欧盟的碳定价机制可能削弱IMO协议的执行力和公平性,使非欧盟国家感到被边缘化。虽然欧盟的行动可能促使IMO加速制定全球统一的碳定价机制,但全球航运脱碳的成功将依赖于IMO与各地区之间的有效合作与政策协调。

总之,全球航运业的脱碳目标面临着多重挑战,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方面。然而,这一协议的达成标志着航运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的政策细节和技术发展将决定这一进程的成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