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大包围圈”战略:旧瓶新酒的遏华路径能否成功?

500

最近,美国对华战略再次引发国际关注。法国《费加罗报》在近期报道中系统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及其主要官员在外交、经济、军事等多维度推动的“对华大包围圈”,这既是对奥巴马时代“重返亚太”战略的某种回归,也是对特朗普本人曾撕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自我否定的再梳理。从制裁到关税、从地缘军事配置到供应链重构,美国正试图勾画出一个全面的“孤立中国”的技术性战略框架。这场战略博弈,不仅关系到中美双边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深刻影响整个亚太乃至全球的地缘安全和经济秩序。

一、从“制造依赖”到“反向塑造”:供给链的政治化

经历过新冠疫情和乌克兰战争后,美国愈加意识到产业链自主与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如今,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大棒或市场诱饵游说越南、马来西亚等中国周边国家 cut off(切断)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终止“转运贸易”路径。这一策略意在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强化美国制造与本土就业,从而实现产业安全。

然而,这种强制性重构的逻辑忽视了区域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度耦合性,低估了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嵌程度。例如,越南制造业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东南亚港口金融体系很多由中资企业参与投资。美国要以贸易利益换取政策协同,却未必能弥补中国“全产业链支持”所带来的现实吸引力。

二、“包围圈”还是真空带?美版“联盟”战略的现实困境

费加罗指出,美国财长贝森特推动以贸易为筹码,拉拢部分“非自由盟友”国家构筑“软包围圈”,如墨西哥、菲律宾甚至马来西亚。其战略模式本质上套用了TPP的逻辑——构建价值联盟,共同规范中国。

但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很难在全球同时维持多个实质性的地缘战略同盟。拜登时期尽力恢复与盟友的协调机制,但特朗普不按常理出牌的“交易型外交”使得潜在伙伴国面临巨大战略不确定性。例如,特朗普当年“一朝退出TPP”,直接削弱了亚洲盟友的制度信任。2025年再提盟约合作,是否具有持久性和持续执行的能力,依旧存疑。

500

三、军港、航运与地缘节点:中国的“海上丝路”压力测试

在地缘战略层面,美国的新战略清晰对准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代表性节点。文章特别提及柬埔寨港口,中国对其投资被认为是“军事布局”的前奏。美国通过对港口、航线与关键物流的“再监控”,意图割断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连接欧美与发展中国家的路径。这表明,地缘政治已在集装箱航运领域开辟新战场。

但现实并不容乐观。80%的全球货运都依赖海运。特朗普最近关于对中国制造船只征税150万美元一艘的言论短期内带火了中国网友的讽刺内容,长远看,却是对全球海运系统的政治化操控。全球航运公司和港口联盟在背后施压,成功缓解了特朗普的“集装箱关税”提议。这说明,就算美国试图强行重塑规则,也难逃全球市场的制衡。

四、中国国内的自我叙事与集体心理反应

从抖音上高热点击的人工智能讽刺视频,到社交平台中的“特朗普装配iPhone”段子,中国公众在面对外部压力时,逐渐形成一种“抵抗型认知的幽默化”趋势。虽然这些内容言语激烈,但也透露出中国社会意识到大国关系进入高度摩擦周期的底层焦虑。如《费加罗报》所分析,这些“嘲讽美国”的创意背后,潜藏着对中国出口市场持续受压的隐忧。

500

五、从“遏华”到“脱钩”:世界的代价谁来负责?

从战略效果看,美国的“对华大包围圈”更像是一种自设规则、自选战线、自我定律的冷战新版本。但在全球通胀、气候危机、科技脱钩、乌克兰冲突全面深化的当下,美国围堵中国不仅代价高昂,也可能导致全球经济体系出现不可逆裂痕。

中国并未显示出退让姿态,而是在以“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模式寻求战略回旋。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尽管强调发展自主性,却仍主张全球化合作。美中两国围绕贸易、供应链、地缘安全的重要卡点对峙至今未见某一方显著胜出,但其间破坏的国际秩序已无可逆转。

美国“对华大包围圈”战略根源于其对中国崛起的系统性担忧,但这一策略是否真正实现“围堵”效果,值得进一步观察。从当前迹象看,该战略更多是一个“压力外交”的组合拳,有力,却不一定有效。世界已无法重回冷战早期的单极格局,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对抗中保持底线,是对中美双方,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最大考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