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长账期困扰中小企业
你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企业倒闭不是因为赚不到钱,而是因为等不到钱。收账、要账,也是传统企业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尤其是近期的关税风波发生后,不少业内人士在关注企业的货还能不能卖出去的时候,也在关心钱还能不能收得回来。
事实正是如此,业内常说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几十天的付款回款,很可能关系着一家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灭亡。每个商家都希望现金流充足,一个大的前提就是账期要短。
但在中国电商的繁荣表象下,一场看不见的资金争夺战正在上演。无数中小商家正被困在漫长的账期里,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却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的账期为什么被拉长?被拉长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比外界想象的更严峻。
繁荣之下的生存困境
在互联网上涉及供应商和平台的内容下,往往会出现一些诉苦:“货早就卖完了,流程都走完了,钱却迟迟不到账。”
他们面对的这类共同的问题,就是账期问题:货都给平台了,平台却要把该结的款压上几十天,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账期存在原本是为了方便零售商和企业、批发商之间的周转。结果到了电商时代,平台开始借自身优势地位特意延长账期,自营模式电商最为突出。
央视网近期的报道揭示了电商行业内的这个普遍痛点。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业内平台对商家的账期从3天到近60天不等。有些电商平台甚至将账期延长至2个月,这意味着商家需要忍受长达60天的资金真空期。
账期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对中小企业来说,它可以算得上是一道生死线。因为在零售行业,特别是电商领域,企业的运转高度依赖于健康的现金流。中小商家需要预付上游供应商货款、支付库存成本、物流费用和营销支出,而这些都需要充足的现金支持。一旦现金流断裂,即使订单再多也无法正常经营。
假设当前存在一个中小电商商家,其月销售额100万,如果平台账期为60天,那么意味着该商家始终有200万资金被平台“占用”。这对资金量本就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当下关税战背景下,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大量外贸企业被迫转向国内市场,进行出口转内销转换,压力骤增。他们要处理的环节越多,60天的账期危害性就越大,甚至足以让一家正常运转的企业陷入窒息。
此时,现金流对企业的重要性急剧提升。但在平台强势地位下,中小商家也很难找到反制的方法。一边是上游供应商紧逼的付款期限,一边是平台漫长的回款周期,夹在中间的中小企业只能自己消化这巨大的资金缺口。

工信部主管的中国工信新闻网日前刊文指出:企业或批发商,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远高于电商平台,他们的境遇很多时候不被关注。这不利于市场繁荣,更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对于账期问题,我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从账期到供应链金融的“收割”
此时,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平台为什么要刻意延长账期?其实,不少商家心里也清楚平台的打算:“我们的钱,成了大平台无息扩张的资本。”
行业有分析指出,部分自营电商平台延长账期占用供应商资金,实质是无息融资用于自身扩张——平台通过拉长账期,将本应及时支付给商家的货款长期占用,形成应付账款,这笔巨额资金成为平台无成本融资的来源。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在其《价格战+长账期:中国营商环境的两个毒瘤》的评论文章中指出:“超长结算账期的受害者主要是中小企业,施害者主要是大企业,尤其是某些行业龙头。”粗略估计,一个头部电商平台假设设置60天左右的账期,那么在长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它将可以自由使用数以百亿计的资金,且不需要向供应商支付任何利息。
更让商家不平的是,在长账期的基础上,一些平台衍生出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一方面延长账期导致商家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又推出金融服务,允许商家到关联财务企业融资,但需要支付一定利率的手续费,实质等于“花钱提前结款”。
平台占用商家资金形成的应付账款,转手又通过金融产品借给急需资金的商家,从中赚取差价。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以商家的钱赚商家的利息。金融服务的表象下,是对中小企业利润空间的进一步侵蚀,有悖于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漫长的账期,有时同时出现的毛利保护政策,同样是束缚中小商家的枷锁。即平台要求供货商承诺最低的保底毛利率,如果平台最终低价销售,其中的差值则需要供应商补齐。
这个机制配合账期的动态调整,让不少供应商面临规模扩大、利润萎缩、压力陡增的尴尬处境。不过,经过多年市场演变,商家账期问题破局的契机已经出现。
破局之期已到,商家不应再忍
回顾中国零售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轨迹,从传统零售到自营电商,再到当下蓬勃兴起的平台模式,零售行业的变革,改变了商家结款的模式。而当下,长账期的问题,也在行业变革中迎来改变的机会。
业内分析指出,在传统零售和快递电商时代,企业采取中心化零售模式,建立集中的供应链系统和物流网络。此时,对规模和重资产的需求,使得它们将心思放在了延长账期上。因为它们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自己的扩张欲望。
当零售竞争进入分钟级响应时代,极短账期成为支持整个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没有了中心化系统的压制,商家库存周转加速,平台履约效率提升,消费者体验优化,正逐步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所以,在行业习惯性接受长账期的同时,缩短账期能够帮助中小商家更快速地回笼资金,投入到新一轮的备货和运营中。对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越快,商家需要的周转能力就越强,平台适时提供极短账期政策,恰为中小企业在市场冲击与消费转型中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
零售行业的演变是其一,政策的关注是其二。3月17日,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新条例将于2025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新增的第十九条明确指出:“大型企业应当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情况,纳入企业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体系,并督促其全资或者控股子公司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账期问题的解决,已经迎来新的制度保障。后续法规的实施,仍需行业自律和监管部门的有力跟进。
从长远看,市场既离不开大平台,也离不开中小企业,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自营电商平台以超长账期压榨中小企业,最终只会得不偿失。而商家对健康发展的渴求,也最终会冲破枷锁,拥抱新的秩序。
结语
纵观经济史,被账期拖死的故事,在经济寒冬的光景里并不鲜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马克的话因此更值得深思:“价格战和长账期是中国营商环境里的两个毒瘤。”近年来,这两个毒瘤越长越大,危害也越来越大,必须加以遏制。
对中小企业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像自由流动的血液一样,它维系着企业的各项机能。从曾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零售时代,到现在手机一点万物到家的即时零售时代,消费者购物方便了,平台经营效率高了,供应商收到钱的速度不应该变慢。这违背了健康的商业逻辑。
归根结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仰人鼻息,任人拿捏,而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在当下经济环境下,缩短账期、加速资金回流是助力中小企业转型的核心支撑。只有资金流动起来,才能激活整个市场的活力,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商业格局。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