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老师辞职下海,靠卖2毛钱纸杯年入16亿

500

  作者:吴迪

  什么是世界上最稳当的生意?

  19世纪,美国淘金者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挖金子,而是卖挖金子的铲子。

  上个月,一家名为恒鑫生活的合肥企业登陆深交所,市值一度冲破70亿。

  你或许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但打开它的商业版图,会发现它的“金主”格外亲切:

  瑞幸、喜茶、星巴克、蜜雪冰城、麦当劳、汉堡王、Coco都可……

  但当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们还在为“9块9”价格战发愁时,恒鑫却靠着1毛钱和2毛钱的吸管和纸杯,把年利润做到了2个亿。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曾是位优秀的技校老师。

  是什么让他放弃了体面的“金饭碗”?卖杯子的生意,又真的和我们想象中一样容易吗?

500

  60后技校老师,下海创业

  在电视剧《繁花》中,宝总打造的三羊牌火遍了南京路,面对记者采访,他对着镜头亢奋喊道:

  “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

  恒鑫生活的发家故事,是比电视剧本还典型的“时势造英雄”。

  其创始人,是严德平和樊砚茹夫妇,他们都是60后,而且都来自安徽合肥。

500

  ● 恒鑫生活生产的纸杯

  1986年,23岁的严德平本科刚毕业,就成为合肥林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早早捧起了“金饭碗”。500

  在今天,“稳定体面”是年轻人竞相追逐的职场圭臬,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敢打敢拼才是时代精神。90年代,公职人员下海经商,是一种潮流。

  1997年,严德平在讲台上坚守了11个寒暑,那一年,香港回归,改革开放的浪潮愈发澎湃,全社会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喜庆。

  正是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感染,严德平也按捺不住那颗创业的心,选择告别了讲台,携手初中学历的妻子樊砚茹,共同踏上了创业之旅。

  高知分子创业,往往有别于草根创业者的盲目。

  支持夫妻俩辞掉“金饭碗”的底气,不止是一腔热血,还有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出版印刷。

  市场经济初期,带动着商务印刷需求的激增,于是严德平夫妇成立了恒鑫生活的前身——合肥恒鑫印务有限公司,希望通过给企业制作宣传画册、资料等印刷品来赚钱。500

500

  由于创业初期资金不足,他们就先购买便宜的二手印刷设备,自己再花大精力研究修理和使用。

  而且,联系客户、设计画册、对接甲方、印刷装订、财务出纳这些流程既繁琐又复杂,让夫妻俩倍感不适。

  但好在,凭借吃苦耐劳的踏实劲儿,以及能精准对接企业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出色能力,他们不仅赚到创业的第一桶金,还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夫妻俩并没有一直耕耘这份生意,反而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

  主要原因,是印刷这门生意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只要有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就能入行。

  当时,夫妻印刷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为印刷生意这门生意刻上了时代的脚注:拿来糊口可以,想赚大钱却很困难。

  这样的收益,和严德平从职校辞职的风险其实并不匹配,所以他也一直在寻找转型的机会。

500

  洋快餐,不只美味,更有商机

  如何转型,一直是很多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大多是两方面因素:一是不愿割舍已经有了市场基础的旧事业,二是找不到合适的新赛道。

  而严德平夫妇始终抱着“再创业”的决断,不仅有魄力,而且身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热土,很快就找到了方向。

  2000年,千禧年的钟声叩开新世纪的大门,国内也涌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

  当时,不少外国快餐品牌在中国扎根,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快餐巨头的霓虹灯招牌次第亮起,它们带来了美式汉堡的诱人香气和更快捷的出餐效率,很快就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欢心。

500

  ● 大陆第一家麦当劳

  在这场餐饮变革中,严德平夫妇的商业嗅觉显得格外敏锐。当普通消费者沉醉于薯条的酥脆时,这对创业搭档察觉到这些外国快餐品牌有一个特点:

  传统餐饮,餐具是一种耐用品,而外国品牌,则喜欢用一次性餐具,特别是纸杯、杯盖、食盘、餐盒这类纸质餐具。

  独特的视角,帮助他们作出了改变命运的判断:随着外国快餐品牌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一次性餐具会成为持续消耗的刚需品。此时向制造业转型,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说干就干,他们立刻启动了战略转型,将印刷业务积累的资本果断投向纸制品生产线。500

500

  ● 恒鑫的产品

  2001年,随着国内首条自主设计的纸杯生产线轰鸣启动,这对伉俪不仅完成了从服务商向制造商的华丽转身,更成为国内较早进军一次性餐具行业的公司,真正走在了时代潮头。

500

  一场“豪赌”,恒鑫走向巅峰

  在转向纸杯制造的最初岁月,恒鑫的生产线如同刚入海的帆船,顺着快餐文化普及的细浪缓缓前行。

  纸杯,这个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却在时代的加持和严德平准确地判断下,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其中最关键的,莫属2008年的一次“豪赌”。

  当时,北京奥运会举办在即,为了向世界展示更好的中国,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在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500

  ● 北京奥运会宣传画报

  乍一看,这份文件与恒鑫的纸杯生意毫无瓜葛,但严德平心中却激起了千层浪。

  代入当时的场景,大多数人对这份文件的解读是:这是对塑料制品行业的“紧箍咒”,正确的做法是赶快离场,抓紧时间寻找塑料的相关替代品。

  但兼具学者思维与商人嗅觉的严德平却认为,塑料制品有着远超纸制品的应用场景,很难被取代。

  真正的破局点,是既满足环保需求又能有广泛应用场景的可降解塑料制品。

  于是他再次当机立断,花大价钱向可降解的PLA淋膜纸杯进行技术攻关。

500

  ● 恒鑫生活的车间

  而时间和市场再次检验了严德平眼光的毒辣,这次“逆势”转型,真正为恒鑫近年的起飞奠定了基础——

  2019年,国内现制饮赛道的大爆发,恒鑫凭借既安全环保、又能在杯身上印刷鲜艳的品牌标识的PLA餐具,拿下了不少奶茶品牌,逐渐走向了巅峰。

  从2020年开始,恒鑫的营收数据一步一个大台阶地往上爬,很快从4.2亿爬到了近16亿,并成功在今年3月敲钟深交所。

500

  ● 恒鑫生活,深交所敲钟

  至此,严德平也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技校老师到上市老总的转型,恒鑫也成为合肥第95家上市公司,成为了安徽的骄傲。

  但表面稳赚不赔的“卖铲人”生意,实则暗流汹涌,严德平承载的压力,要远超外人的想象。

500

  严德平的压力

  今天的恒鑫,要面临同行们甚至是餐饮品牌自建纸杯供应链的竞争,还要面对一张交织着技术、地缘、政策的全球网络。

  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极度考验领导者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比如上周特朗普突如其来的“对等关税”,惊出北美有众多客户、刚在泰国建厂的恒鑫一身冷汗。

  再比如国内现制饮赛道饱和带来的竞争加剧,现制饮品牌都在想办法抠成本,要么要求供应商降价,要么就“移情别恋”转向其它公司,甚至自己向上游布局,自己造“铲子”。

  对内,严德平采取的对策简单实用,就是用降价来扩大产量和销量。

  2023年下半年,恒鑫生活与主要客户协商一致下调了产品销售单价,虽然公司综合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48%,但靠走量,一样把利润给拉了上去。

500

  ● 恒鑫生活主要产品销售价格,2024年价格明显回落

  但饶是如此,恒鑫仍未能留住雪王和库迪这两位原先的大客户,像蜜雪冰城,最终偏向了家联科技,逐渐告别了恒鑫生活。

  此外,除了同行的竞争,恒鑫同样害怕现制饮品牌们向上游布局,自己生产纸杯等产品。

  在这个规模为王的时代,餐饮品牌们都在算账:自己的规模能否覆盖建设供应链的成本,通过将成本摊匀到每一个纸杯上进行计算,假如价格低于供应商的价格,那么就会立刻进行投产。

  此次IPO,恒鑫的主要目的就是募集资金,进一步扩大规模、摊匀成本,用走量的方式留下和吸引更多客户。

500

  卖铲人的价值

  除了国内市场饱和的难题,恒鑫的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19年,恒鑫就曾受到关税影响,对在美的前十大客户进行了调价,导致那年的营收和利润都出现了下滑。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严德平的策略是海外建厂,去年在泰国成立恒鑫生活科技公司,一来能绕开关税的影响,二来能满足新茶饮品牌们“快速补货、定制化包装”需求。

500

500

  ● 4月15日,恒鑫生活泰国工厂首批货物装柜

  对于新茶饮品牌来说,在海外构建供应链的风险很高,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而积极布局海外且可靠的恒鑫,就成了当下新茶饮品牌们的不二之选,甚至是一颗定心丸。

  恒鑫海外建厂的意义,无疑超越了单个企业寻求增长的商业行为,往高了说,这也是中国企业在出海上团结与共赢的真实写照。

  恒鑫生活,也重新定义了“卖铲人”的价值:不仅是风口的受益者,也可以是产业变革的推动者。

  ● 参考资料:

  [1] 财经天下WEEKLY丨合肥技校老师卖杯子,一年赚2亿

  [2] 观潮新消费丨一年卖出30亿只纸杯,瑞幸、喜茶、蜜雪冰城供应商,技校老师卖杯子卖到上市,开盘暴涨120%

  [3] 天下网商丨合肥夫妇卖2毛钱纸杯,年入14亿,即将IPO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