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博弈:改变世界经济的隐秘力量(狄阿万)

500

一、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保罗・克鲁格曼,美国杰出经济学家,2008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新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其学术贡献影响深远。在新贸易理论方面,他开创性地构建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型。该模型清晰地阐述了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进程中呈现出的复杂作用机制。以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为例,在特定时期实施的关税政策,虽短期内为本土企业创造了一定市场空间,推动了就业增长,但从全球产业链视角深入剖析,却导致了供应链整体效率下降约12%,这一数据在1987年《美国经济评论》的相关研究中得以呈现。在政策批评领域,2018年他于《纽约时报》专栏发表犀利观点,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对钢铝加征25%关税这一举措,给下游制造业带来了沉重成本负担。依据NBER与彼得森研究所的联合研究成果,每创造一个就业机会,社会需付出约65万美元的高昂代价。克鲁格曼的著作颇丰,其中《流行的国际主义》与《地理与贸易》尤为知名,在学界与政策制定领域广泛传播,为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安妮・克鲁格(Anne Krueger)

安妮・克鲁格作为寻租理论(Rent-seeking Theory)的创始人,在经济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所提出的寻租理论,深刻揭示了关税保护主义背后隐藏的政治腐败与资源浪费现象。以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为例,该政策并非如部分观点所认为的是高额农产品关税在起主导作用,实际上是其中的价格支持与补贴机制,使得法国、荷兰等国农业集团长期热衷于游说活动,只为维持高额补贴,每年因此给欧盟财政造成的损失超过500亿欧元,这一数据来源于OECD2023年的统计报告。在发展中国家改革方面,克鲁格积极主张通过渐进式关税削减策略,减少政策扭曲现象,助力印度、巴西等国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

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是坚定的自由贸易倡导者。其提出的扭曲理论,深入分析了关税与国内政策对贸易福利产生的综合影响。在对美国对华关税问题上,巴格沃蒂明确指出这是严重的“战略错误”。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步伐。在多边主义方面,他始终坚定主张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有效遏制单边关税措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公平。巴格沃蒂著有《捍卫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以及《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等多部著作,这些作品为推动自由贸易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

道格拉斯・欧文(Douglas Irwin)

道格拉斯・欧文,作为美国经济史学家及达特茅斯学院教授,在关税历史研究领域建树卓越。在其著作《Clashing over Commerce: A History of US Trade Policy》(中文译名《贸易的冲突》)中,通过详实史料与深入分析,清晰展现了美国关税政策背后复杂的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例如在19世纪,北方工业州基于自身产业发展需求,极力推动高关税政策,以此对抗英国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在现实批判方面,欧文明确指出特朗普政府实施的钢铝关税政策,给美国汽车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致使其成本增加12%,同时也严重削弱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负面影响。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批判与发展中国家视角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在全球化批判领域,他敏锐指出拜登政府延续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政策(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存在极大风险,极有可能引发全球产能过剩危机。基于此,他主张采用补贴替代关税的方式,来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从发展中国家视角出发,斯蒂格利茨强烈批评发达国家农产品关税政策,认为这严重阻碍了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斯蒂格利茨的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满》《不平等的代价》,深刻剖析了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考方向。

二、政策实践与国际博弈的关键人物

罗伯特・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

罗伯特・莱特希泽在2017-2021年期间担任美国前贸易代表,在这一关键岗位上,他主导了对华贸易战。2018年,依据“301调查”,他推动美国政府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美其名曰“打破不公平技术转让”。但从实际影响来看,美国进口商承担了绝大部分关税成本,根据美联储2020年研究《美国对华关税的转嫁效应》(The Impact of the 2018 Tariffs on Prices and Welfare)显示,这一比例高达90%,而中国出口商仅承担10%。在盟友博弈方面,他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在后续博弈过程中,最终通过配额制达成了部分妥协。然而,这一政策对美国汽车制造业造成了严重冲击,致使其成本增加12%,相关数据由全美制造商协会在2020年统计发布。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堪称“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先驱人物。在1789年,他成功推动《关税法》出台,该法案对进口商品征收5%-15%的差别关税,这一举措犹如及时雨,为美国纺织等新兴产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护屏障。从实际成效来看,在1790-1810年间,美国棉纺织业产能实现了飞跃式增长,增长幅度高达400%,这一数据来源于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欧文的研究成果。汉密尔顿的这一思想理念,不仅对美国本土产业发展影响深远,还被德国李斯特以及日本明治政府借鉴吸收,进而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进口替代”战略模板,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韩绍初

韩绍初,作为中国财政部税政司原司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税制改革进程中扮演了核心设计者的关键角色。在增值税改革方面,他积极推动2016年“营改增”政策全面落地实施。这一重大改革举措成功消除了重复征税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为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入世谈判过程中,韩绍初深度参与制定中国关税减让表,通过不懈努力,将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至2020年的7.5%,有力推动了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进程。

龙永图

龙永图,曾任中国前外经贸部副部长,同时也是首席WTO谈判代表。在入世策略制定方面,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以关税减让作为交换条件,换取更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以汽车行业为例,在中国入世时,汽车关税高达80%,在龙永图等团队的努力下,逐步降至2020年的10%,推动了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多边立场上,龙永图始终坚定主张借助WTO平台,坚决反击美国单边关税行为。例如在2018年,针对美国钢铝关税问题,积极推动中国向WTO提起诉讼,有力维护了中国及多边贸易体制的合法权益。

三、国际组织与区域视角的专家

查德・鲍恩(Chad Bown)

查德・鲍恩作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高级研究员,在国际贸易争端分析与政策预测领域表现卓越。在争端分析方面,他密切追踪美国对华“301关税”的相关动态,深入研究其在WTO框架下的合规性问题。通过严谨分析,明确指出该关税措施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这一结论在WTO上诉机构2019年的裁决中得到了有力证实。在政策预测方面,他极具前瞻性地预警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2023年试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即发展中国家极有可能采取retaliatorytariffs(报复性关税)进行反制,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新的冲击。

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

帕斯卡尔・拉米在2005-2013年期间担任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在职期间为推动全球贸易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他积极推动削减农业出口补贴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成功促使欧盟糖业补贴削减67%。然而,由于美国与印度在农产品关税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最终未能达成全面协议。在改革倡议方面,拉米大力支持2022年WTO《渔业补贴协定》的签署与实施,该协定旨在限制通过关税补贴过度捕捞行为,对维护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公平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Ngozi Okonjo-Iweala)

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现任总干事以及尼日利亚经济学家,始终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公平发展,尤其关注非洲国家权益。在非洲自主权方面,她积极呼吁发达国家取消棉花等农产品关税,为非洲国家农产品出口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她尖锐批评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指出该法案附加过多政治条件,实质上变相限制了非洲出口。以肯尼亚纺织品出口为例,由于需遵守AGOA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导致其出口成本增加18%,这一数据来源于UNCTAD2023年的报告。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作为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先驱,其理论对德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的阶段论主张,在工业化初期,国家应通过实施关税政策(如德国1879年实施的钢铁关税),有效抵御英国等先进工业国家的竞争,为本土产业发展争取宝贵的成长时间与空间。当产业逐步发展成熟后,再适时转向自由贸易政策。从德国发展历程来看,这一理论切实影响了德国统一后的关税政策走向,为德国实现工业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阐述了其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小宫隆太郎(Ryutaro Komiya)

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在产业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深入研究日本战后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汽车、电子产业的策略,并对这些策略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基于研究成果,他主张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动态调整关税政策,以更好地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为日本产业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余永定

余永定,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国际金融与贸易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在关税与汇率研究方面,他深入探究人民币汇率与关税政策之间的联动效应,提出通过合理运用汇率工具,能够有效缓解关税冲击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余永定深入分析美国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并创新性地提出“以开放应对保护主义”的策略,为中国在复杂贸易环境中制定科学合理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屠新泉

屠新泉,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以及WTO研究专家,在规则研究与政策建议方面成果显著。在规则研究领域,他专注于解析WTO规则与中国关税政策的适配性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为中国在多边框架内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在政策建议方面,屠新泉积极主张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坚决反击美国单边关税行为,维护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合法权益,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

四、历史与当代关税博弈的启示

(一)保护主义与产业升级:历史经验的再审视

美国工业化(19世纪)

19世纪,汉密尔顿推行的关税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美国制造业争取到了极为关键的喘息空间。从1820年至1860年这一关键时期,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20%大幅攀升至45%,这一政策调整产生了显著效果,东北部纺织业产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增长幅度高达600%。然而,事物皆有两面性,这一政策使得南方农业州因出口受限,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加剧了南北矛盾。这一历史案例深刻表明,关税的“扶持效应”要想充分发挥,必须以坚实的国内政治共识作为前提条件,否则极易引发内部矛盾冲突,对国家整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东亚模式(20世纪)

20世纪60年代,日本对汽车产业实施了一项重要举措,即征收40%关税。这一政策看似限制了市场竞争,实则蕴含着深远战略意图,成功迫使外国车企为进入日本市场,不得不采取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合作,例如丰田与福特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日本汽车产业得以快速吸收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最终实现了对外国车企的产业反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1世纪巴西在对电子产品采取类似保护措施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产业发展陷入低效困境。这一对比清晰显示,关税政策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合理的政策设计,更需要配套完善的技术吸收能力以及适度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产业在保护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产业升级目标。

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内,通过301条款这一政策工具,对价值37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这一举措具有明显的针对性,精准打击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产业。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积极推动《美墨加协定》(USMCA)签署实施,在协定中设置诸多限制条款,禁止缔约方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合作,试图以此形成产业链排他性壁垒,维护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从实际影响来看,这一政策兼具经济民族主义色彩与选举诉求考量。例如,钢铝关税在短期内确实提升了俄亥俄州制造业就业水平,增长幅度达到2.3%,但从长期与整体经济视角来看,却推高了国内汽车成本,福特公司因此损失超过10亿美元,对美国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拜登政府(2022年)

2022年,拜登政府推出《通胀削减法案》,该法案采用关税壁垒与补贴相结合的组合策略,大力扶持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从本质上讲,这一政策可视为汉密尔顿思想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升级,旨在通过政府干预,推动美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提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中的地位。然而,这一政策也面临诸多挑战,其能否成功避免陷入类似“巴西陷阱”的困境,关键在于美国本土供应链的重塑速度。若美国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快速完善本土供应链体系,那么该政策有望推动美国新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若供应链重塑过程受阻,将可能导致产业发展失衡,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

特朗普2025年对等关税新政

2025年4月5日起,特朗普推行对等关税新政,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这一举措覆盖面极广,涵盖了80%的贸易量,同时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使得中国跨境电商税率大幅提升至68%。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贸易逆差/进口额×50%”公式,对不同国家实施差异化关税政策,对中国加征34%、越南46%、欧盟20%,精准打击贸易顺差国。对于能源、半导体等关键物资,暂时给予免税待遇,而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则可享受优惠政策。从政策意图来看,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这一政策,以最小的保护成本实现供应链重塑目标。然而,摩根大通通过专业模型预测,该政策实施后,美国家庭年支出将增加约2200美元,这将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通胀风险,对美国经济稳定运行产生严重威胁。

(二)关税作为大国竞争武器:从殖民时代到技术冷战

大英帝国的“帝国特惠制”(1932年)

1932年,全球经济深陷大萧条的泥沼,大英帝国为稳固其摇摇欲坠的殖民经济体系,推出“帝国特惠制”。彼时,英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地位渐衰,新兴工业国家崛起对其殖民经济秩序形成强烈冲击。“帝国特惠制”规定,英联邦成员之间相互给予关税优惠,对外部国家则筑起高额关税壁垒。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内部贸易优惠,强化英联邦国家间经济联系,确保英国对殖民地原材料的掌控及制成品的倾销市场。例如,澳大利亚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等殖民地初级产品能以极低关税进入英国市场,而英国工业制成品在殖民地享有价格优势。但事与愿违,该政策虽短期内维系了殖民经济控制,却促使其他国家纷纷寻求新贸易联盟。美国借此契机,凭借强大工业实力与广阔国内市场,积极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构建。如美国主导的《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开启与多国双边关税减让谈判,逐渐瓦解英国贸易霸权,加速全球贸易格局从殖民特惠向多边自由化转变。

中美技术脱钩(2018至今)

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2017-2021年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为技术脱钩博弈。特朗普政府以“301调查”为借口,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25%关税,同时严格限制半导体设备出口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拥有领先技术与产业优势,试图借此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然而,这一举措激发中国自主创新决心。中国加大在芯片研发投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芯片进口替代率从2018年15%稳步提升至2025年48%。与此同时,美国半导体企业因失去庞大中国市场遭受重创,据波士顿咨询数据,同期损失超120亿美元市场份额,如高通等企业在5G芯片供应等业务上营收锐减。

特朗普第二任期(2025年):2025年特朗普若再次执政,推行“对等关税”政策将博弈推向高潮。将中国综合税率提至54%(基准10%+附加34%),取消800美元以下跨境电商免税,并将范围扩大至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战略领域。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与规模优势,美国此举旨在打压中国新能源产业出口竞争力。全球晶圆厂受此影响,产能利用率跌破65%,行业损失达800亿美元(SEMI2025年数据)。因中美是全球芯片主要消费与生产地,关税阻碍芯片自由流通,导致企业产能闲置,投资计划搁置,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深层逻辑与反噬效应

当关税从传统“产业防御工具”异化为“技术封堵武器”,成本收益比急剧恶化。19世纪英国对印度棉布征收高额关税,虽保护本土纺织业,但严重摧毁印度纺织业创新生态。印度曾是世界优质棉布重要产地,英国殖民统治下高额关税使印度纺织企业无力投入研发,传统工艺传承受阻,大量熟练工匠失业,本土纺织业从此一蹶不振。特朗普“对等关税”引发全球报复浪潮。欧盟因汽车产业受美国关税冲击,拟对美汽车征收200%关税;加拿大为维护钢铝产业利益,对美钢铝加征25%报复性关税;韩国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全球贸易摩擦升级,不仅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还使各国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市场萎缩困境,降低全球经济增长潜力。

(三)全球治理困境:规则失序与替代性秩序

历史教训(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

1930年,美国在经济危机冲击下,为保护国内产业,出台《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平均关税税率大幅提升至59%。这一单边贸易保护举措引发全球连锁反应,各国纷纷以提高关税回击。美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锐减,欧洲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受阻,国际贸易量急剧萎缩,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大萧条。当前世界贸易形势虽未达大萧条时期严峻程度,但2023年世界贸易量同比下降1.2%。WTO预测2024年35%的关税措施将因“非经济目标”(如气候、人权)出台。这些非经济目标关税易被政治化利用,破坏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秩序,引发贸易关系紧张与不确定性增加。

气候关税的双刃性:欧盟碳边境税(CBAM)

欧盟推出碳边境税(CBAM),初衷是以关税手段推动全球减排,促使高碳排放产品生产国采取环保措施。但从发展中国家视角,这一政策具有明显负面影响。以印度钢铁出口为例,经测算CBAM将使其出口成本增加18%。因印度钢铁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减排成本高,碳边境税削弱其产品国际竞争力。这可能催生“气候关税联盟”,如中国与南非联合开发低碳钢认证体系,旨在应对不合理气候关税,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与气候治理中的权益,也反映全球贸易规则在气候议题下正面临重新调整与博弈。

特朗普政策的规则重构

特朗普执政期间,对WTO多边框架持否定态度。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实施单边关税,频繁绕过WTO规则对多国加征关税,导致WTO上诉机构因法官任命受阻陷入瘫痪,使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同时,推动“可信供应链同盟”,要求墨西哥、越南等国提供原材料(如稀土、芯片)溯源证明,试图以此切断中国产业链外溢。这一举措破坏全球产业链基于效率与比较优势的合理布局,迫使相关国家在贸易政策制定上面临两难选择,冲击全球贸易规则与秩序。

未来挑战与系统性风险

关税正日益与价值观挂钩,WTO多边框架被部分国家边缘化。区域协定如RCEP虽取消90%关税,但敏感产业被排除在外,呈现“碎片化自由化”特征。这种趋势类似于19世纪列强关税同盟割据局面,各国为自身利益组建贸易集团,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全球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IMF测算特朗普“对等关税”将导致全球GDP下降7%,新兴市场资本外流超8000亿美元(2025年4月《全球经济展望》)。全球经济面临增长放缓、金融市场动荡等系统性风险,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恶化,对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结语:关税博弈的永恒悖论

关税的历史,是一部理论交锋与权力博弈的辩证史。克鲁格曼运用福利经济学模型,精准剖析关税保护下福利损失与分配不均,戳破“保护幻觉”;巴格沃蒂以扭曲理论揭示关税与国内政策不当组合导致的战略误判。李斯特与汉密尔顿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为后发国家工业化起步提供关键思路,如德国、美国在该理论指导下实现工业崛起。这些思想在现实政策中得以体现,莱特希泽运用301条款发动贸易战,韩绍初推动增值税改革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关税角色复杂多变,既是保护产业的盾牌,又是扰乱全球贸易秩序的投枪。

在当下,WTO总干事奥孔乔-伊维拉为非洲棉花关税奔走,凸显全球贸易公平诉求;欧盟借碳关税重划贸易版图,彰显其在绿色经济规则制定上的主导野心。关税博弈已从单纯经济利益争夺,上升为文明叙事与制度话语权的深度较量。历史不断重演矛盾循环,19世纪美国靠关税实现工业化,却因《斯姆特-霍利法案》将世界拖入深渊;印度28%汽车关税培育出塔塔集团,却使消费者承受高昂技术溢价,印证李斯特“断奶论”在政治利益集团阻碍下的失效与寻租理论揭示的制度陷阱。

国家理性驱动下提升半导体自给率等关税政策,在多国跟风效仿下,引发全球产能过剩“公地悲剧”。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中国芯片进口替代率三年翻倍,全球晶圆厂利用率却将跌破65%(SEMI数据),行业损失恐达800亿美元。在人工智能与碳中和时代,关税博弈呈现新形态。美国以“数据本地化”限制TikTok,欧盟借《数字市场法》实施监管壁垒,数字关税成为数字主权博弈新战场;碳关税从气候治理工具沦为贸易战武器,中国稀土出口遇欧盟CBAM,“低碳铝认证标准”反击预示绿色规则割据。

未来,在关税博弈中胜出者,并非依赖高关税壁垒,而是能以最低保护成本撬动技术跃迁的国家或文明。若美国《芯片法案》390亿美元补贴催生3纳米芯片自主生态,其投入将转化为长期竞争力;若中国新能源关税博弈促使光伏发电成本低于煤炭电价,将重塑全球绿色能源格局。关税博弈持续演进,核心命题始终是如何在开放拥抱全球资源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间,在追求国家利益与维护全球福祉间,找到动态平衡的微妙路径。历史昭示,唯有以开放激发创新活力,以保护培育产业突破,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引领文明前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