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不灭!这座湖南小县城,竟藏着14亿元的陶瓷订单?

提起陶瓷,人们往往会想到“瓷都”景德镇,但鲜有人知的是,湖南衡阳县的界牌陶瓷也曾盛极一时,名扬海外。

上世纪70年代,界牌陶瓷总厂研制出国内首创的双层真空御温杯。此后,御温杯不仅被选入中南海,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日常用品,更被定为“国礼瓷”,赠予外国元首。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赠予日本友人的礼品,正是这款来自衡阳的御温杯。

如今,界牌陶瓷产业再度焕发活力。界碑陶瓷工业园已吸引将军陶瓷、铭辉陶瓷等18家企业入驻,合同引资41亿元,建设26条陶瓷生产线,年产值达14亿元。

然而,在陶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界牌陶瓷如何重现昔日荣光,续写“国礼瓷”的辉煌?这或许正是衡阳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

因瓷而变,因瓷而兴

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衡阳县界牌陶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唐代,长沙窑就以其釉下彩瓷技艺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宋元时期,衡州窑、衡山窑的“粉底彩釉绘花”工艺更添华彩,界牌陶瓷的“施粉底釉”技艺便脱胎于此。

衡阳县之所以能造就“中国界碑”,一是与当地自然和人力资源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所需。

界牌陶瓷之所以具有“白如玉、亮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独特品质,与衡阳县得天独厚的瓷泥资源密不可分。

500

界碑陶瓷的主产地界碑镇位于衡阳县城西北部,其境内蕴藏绵延30余里的优质瓷泥矿脉,探明储量达5亿吨。这种瓷泥被国际瓷品业命名为“衡阳土”,使界碑镇成为全国三大瓷泥基地之一。

这些与生俱来的优质禀赋,使得界牌陶瓷在烧制过程中能够完美呈现粉底釉下五彩瓷的独特魅力,也为后来御温杯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地老艺人常说:“没有界牌的土,就烧不出界牌的瓷”,这句话生动诠释了自然资源与工艺传承的辩证关系。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世代传承的精湛制瓷工艺体系。匠人对手工技艺的执着坚守与持续创新,不仅塑造了界牌陶瓷独特的物质形态,更构建了其深厚的文化基因,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精神标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成立,生产的陶瓷70%销往国际市场。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与独特的工艺价值,界碑陶瓷迅速打入国际市场,并实现了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品牌的跨越式发展。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湖南界牌”更名为“中国界牌”。从经济学视角看,这是一次典型的“品牌资产价值重构”。

500

这一品牌升级体现了“国家品牌效应”的经济学价值:以国家名前缀重塑品牌形象,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国际市场的产品溢价,还能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统一标识,降低了海外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这也印证了品牌价值对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界牌陶瓷总厂创新研发的“双层真空御温杯”成为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的国礼珍品。这款产品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其双层真空结构有效阻隔热量传导,外壁运用粉底釉下五彩技艺绘制“金鱼戏水”等传统纹样,在阳光照射下若隐若现。

500

作为当时少有的高技术含量日用瓷器,御温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界牌陶瓷的工艺创新实力,更标志着中国传统陶瓷业从生活用品向高端礼品的转型升级

然而,盛极一时的界牌陶瓷在20世纪90年代遭遇发展瓶颈。受市场经济冲击,生产逐渐停滞,“中国界牌”这个曾经响亮的品牌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段由盛而衰的经历,不禁让人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界牌陶瓷该如何重振雄风?

提质化改,强势回归

一般来说,一个产业从盛极一时趋向沉寂后,往往难以重现往日辉煌。这种衰落绝非简单的生命周期更迭,而是产业生态系统遭遇结构性断裂的具象呈现。

从表层看,时代需求变迁确实是直接诱因——当消费审美从实用主义转向个性化表达,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传统产业响应能力,市场话语权便自然流向更具柔性的新兴业态。

但更深层的嬗变在于产业价值创造范式的僵化:路径依赖下的技术锁定期、垂直化生产体系与网络化协作趋势的脱节、以及既有利益格局对创新动能的扼杀,共同构筑起难以突破的转型壁垒。

然而,界碑陶瓷产业注定是个例外。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后,界碑陶瓷产业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500

在产品销售下滑、反倾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衡阳下血本下了一招险棋——“筑巢引凤”

衡阳县委、县政府以PPP模式引进23亿元社会资本,打造了集研发、生产、检测、展示于一体的界牌陶瓷工业园,为产业复兴搭建了重要平台。

园区规划明确了“全国瓷泥标准化研发先导区”和“湘南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通过“一事一议”等优惠政策,成功吸引将军陶瓷、铭辉陶瓷等18家企业入驻,合同引资超100亿元

在界碑陶瓷工业园的企业中,衡阳阳光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陶瓷”)的转型之路颇具代表性。阳光陶瓷主要生产建筑陶瓷中的琉璃瓦和青瓦。公司致力于进行智能化改造,建成8条全自动生产线,日销售量突破20万片,年产值超3亿元。

阳光陶瓷推出“阳光古建”项目,专注于新中式仿古建筑构件生产,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有机融合。中信陶瓷的日用瓷则凭借精美的异域风格设计,产品专销俄罗斯,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

由此可见,传统陶瓷产业的突围不是简单的产能复制,而是产业价值的系统性重构。

当阳光陶瓷将青瓦生产数据化、中信陶瓷让日用瓷艺术化时,其实质是通过细分市场重构完成价值链攀升;当非遗申报与智能改造同步推进时,展现的是文化资本与技术资本的创新性配置

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不仅为界碑陶瓷注入新动能,更探索出资源型产业向创意型产业转型的可行路径

500

值得注意的是,衡阳县当地还注重产教融合。湘南船山技工学校开设陶瓷美术班,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产业持续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品质提升,界牌陶瓷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年产值逾10亿元。随着将军陶瓷等知名品牌的入驻,这个曾经的“国礼瓷”产地,正以崭新的姿态重返行业C位

窑火千年,界牌陶瓷的涅槃重生,不仅是一段工业记忆的唤醒,更是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产业思维的共振。当古窑址的釉光映照智能生产线的蓝光,当非遗技艺转化为国际市场通行证,这片土地正以“泥土与火焰”的哲学,重写传统产业的未来方程式。

界牌陶瓷的复兴启示我们: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往昔的辉煌,而在于让文化血脉在时代浪潮中持续进化。当“中国界牌”以创新之姿重归世界舞台,它承载的不仅是匠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永恒探索。

来源:区县那点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