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中国?诺贝尔奖得主炮轰:特朗普是输家!
特朗普掀起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特朗普政府声称要“孤立中国”,却引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重炮反驳。他直指特朗普对国际贸易的理解根本错误,并列出四大理由,驳斥美国能成功拉拢盟友孤立中国的说法,直言“特朗普将是这场贸易战的输家”。
克鲁格曼撰文指出,面对特朗普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的高额关税,北京已做出反击,暂停出口稀土矿物与磁铁,这些都是现代工业与军事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谈判也陷入僵局。据报导,欧盟首席贸易官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甚至“难以理解美方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相较于特朗普政府,中国更了解贸易与贸易战的本质。而特朗普阵营不仅对自己的作为一知半解,甚至连想达成什么目标都说不清楚。克鲁格曼认为,特朗普与其一众追随者搞不懂的,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重点不是你能卖多少,而是你能买到什么”。
▲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以个人财务做比喻:“人为什么要工作?难道是为了炫耀自己对雇主达成了贸易顺差——‘嘿,他们付了我很多钱,我几乎没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吗?”他指出,人们工作,是为了能够买东西。国家也是如此,进口自己所需的商品才是贸易的真正目的,出口则只是支付进口的手段。
克鲁格曼表示,简单来说,国际贸易带来的好处,基本上来自于能够取得本国昂贵或难以生产的商品,例如来自加拿大的水力发电。因此,当专家学者以严谨角度分析特朗普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时,经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在这场对抗中比美国更占上风、更站得住脚。
《金融时报》日前发表对美中对抗利害关系的分析报导,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高度集中在农业产品”。该报称这些商品是“低附加价值”产品,对此克鲁格曼表示存疑,认为美国农业其实高度现代化,也极为资本密集。但在贸易战的语境下,更重要的是,北京能够相对轻松地找到替代来源,比如从巴西进口大豆取代来自爱荷华的产品。
相比之下,美国要找到中国商品的替代来源则困难得多。尤其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多数商品,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而非单纯的消费品。换句话说,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最终将破坏的,是美国自己的供应链。
克鲁格曼警告,还记得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的混乱吗?物资短缺蔓延整个经济体系,导致通膨高涨——这样的情况恐将再次重演,而受创最深的,正是特朗普口中要“拯救”的美国制造业。
他指出,《华尔街日报》日前一篇标题为《美国计划通过贸易谈判孤立中国》的文章,乍看之下可能让人以为特朗普政府正拟定某种实际战略,但他不以为然,并列出四大理由:
第一,这篇报导显然是由财政部长贝森特或其幕僚刻意释出。在一个正常政府中,这类“内幕消息”通常能提供政策形成过程的洞见。但在特朗普政府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政策过程。官员如贝森特、纳瓦罗、卢特尼克等人,经常透过公开放话试图形塑政策,彷佛只要喊得够大声就能成真。然而,隔天另一位官员上电视,或特朗普本人在真实社群(Truth Social)上发文,就可能全盘推翻前者说法。因此,与其说这些言论揭示了政策走向,不如说只是试图影响政策的权力游戏。而没有人能确定贝森特是否真的握有实权。
第二,即使美方谈判代表真的在努力拉拢其他国家联合孤立中国,这项策略成功的可能性仍然极低,因为特朗普已经彻底毁坏了美国的国际信誉。特朗普过去撕毁美国既有的贸易协议,对关税政策朝令夕改,让外界对其承诺毫无信心。
第三,即便特朗普的承诺可信,为何欧洲政府会愿意参与美国主导的贸易战、主动破坏自身供应链?如果理由是“与其承受特朗普对我们开征惩罚性关税,不如提前配合”,那么谁又能保证特朗普不会在心情不好时,再次对盟友加税?
第四,特朗普政府是在“带着一把小刀去参加枪战”。若真的有对抗中国的计划,核心似乎仍是限制中国出口。这当然会对中国外贸造成影响,但中国有很多应对方法,例如通过补贴受损产业、或刺激内需来加以缓解,就像特朗普先前为了安抚受害农民所祭出的补贴方案一样。
因此,中国有能力承受出口损失的代价,而美国则难以承受来自中国的关键工业原料遭断供的风险。克鲁格曼指出,连相对老练的特朗普派官员如贝森特,思维仍停留在“中国能否进入美国与其盟友市场”这个层次,而真正的问题是:中国是否能通过切断供应链,掐住美国经济的咽喉。
克鲁格曼警告,美国如今在贸易战中的弱势,还与其民主体制的崩坏密切相关。数月前,其他先进国家也许还会因民主价值而选择站在美国这边,但如今,美国却成了一个主张拥有“绑架公民、关押海外”权力的政府。他质疑:“谁还愿意与这种国家结盟?又有谁会相信这样的政府会信守任何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