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力量:坠楼的天才与暴躁的“尿床”
有人在知乎上面向我提出了上面的问题!
对这位天才少年的离世,我表示深切的哀悼!面对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让我这个老教师最先回忆起的,是自己坐在长江边,准备随水“逝者如斯乎”的那个深夜。
4月1日,辽宁信息学奥赛少年天才于行健,在身心的剧痛中离世。曾经陪孩子参加信息学奥赛拿过省级奖,所以我深知于行健成绩的卓绝与不易。
他3岁背诵圆周率后百位,5岁自学编程,7岁征战竞赛。
2022年,初三就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P)中以131分的高分斩获辽宁省第三名。
2023年,更是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学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中,以497分(满分500)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第一。
2024年,高一时他又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中表现出色,凭借NOIP成绩以A类身份入选辽宁省代表队,并最终斩获国赛银牌。如果是在国家强基计划出台的前些年,这个成绩已经够资格保送清北,无非就是需要参加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对于竞赛生来说这其实异常简单。
问题可能就在于细节中,网络描述于行健像一台精准运行的“竞赛机器”,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凌晨三点修改代码、15分钟午休、全年无休的算法特训。
也就是说,这孩子其实睡眠时间不足,同时睡眠不足导致身体活性不足,进而极有可能影响了精神和情绪状态。充足睡眠的重要性其实被很多人低估了,我在《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首先你得懂点学习学和睡眠专业知识!》中早就警告过家长!
我记得自己孩子通过高考进清北的同学中,每天下午五点半就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最迟不超过晚八点,然后他们自己根据需求做些训练题。另外通过数学奥赛保送北大的泮忆铭,2019年夺得第60届国际跳棋世锦赛亚军,他更是经常出去参赛而不来学校上课。
如果说身体状态是主因,那么掉出省队就是压垮于行健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3月22日,于行健跌至辽宁省信息学竞赛榜单第十名。
越是童年和少年期走得顺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越是特立独行,同时遭受打击时也就越脆弱。
为激励学生,我曾写过一篇《给人生树一座灯塔》,在文中我曾经谈过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孩子为什么“灵童与魔丸在交织”,就是因为惯常的成就感获取路径受挫,他不能及时疏解好情绪并调整身体状态。
前几天听过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蔺秀云教授的几节课,她在课堂上曾经分析过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类型,也展示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组数据(见上图):
于行健父亲描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就属于“对立违抗性障碍”范畴,只不过这位天才这种行为问题出现得比较晚。
其实相当多的孩子,在儿童期会有“对立违抗性障碍”行为。
近期因为天气早晚温差过大,我需要和妻子轮流照顾上小学的孩子睡觉。前天的时候,睡觉前我给他穿上了贴身的纱质连体睡衣,上半夜给他盖了单层的棉质凉被,准备下半夜温度低于15℃时再换薄棉被。
结果子夜时分,不知是不是因为睡前喝多了水,孩子睡意惺忪地爬起来要上厕所。我打开灯就没管他了,结果他把睡衣的拉链没拉起来,然后就把衣服尿湿了。
回到房间他就气急败坏地趴在床上,很快把床单弄湿了,然后就开始冲我大叫大嚷,怪我给他穿连体睡衣影响尿尿。这是他妈妈听到叫声过来了,迅速帮他换了衣服。他把我挤到床边,占住了位置睡着了。
我自己上完厕所开始收拾残局。我把床单被尿浸湿的部分卷起来,在孩子睡的一侧塞了衣服,防止他往床下滚。
我坐了一会,找出已经收起来的冬季睡衣穿上,缩在孩子的脚那头睡。我很清楚,在这种时候,家长就应该是“情绪垃圾桶”。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提出的概念,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很典型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所导致。
这位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认为,从婴儿到青年,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动,青少年儿童会出现三次自我中心状态。
一、婴儿具有一种无意识的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轴心的自我中心状态。他们由于感知运动的同化作用,把所接触的世界都同化于自己的感知运动中。婴儿所感知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的外在客体,而是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世界。大约18个月以后,开始产生了脱离自我中心状态的过程。
二、儿童进入幼儿期以后,又会出现一种有意识的自我中心状态。这种状态使儿童用自己的主观图式认识事物与考虑问题,一切从自己的看法出发去适应外界。直到儿童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认知过程通过同化与顺应产生新的平衡,才会逐步摆脱这第二次的自我中心状态。
三、进入青年期以后,青年们倾向于夸大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社会和世界,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和理论的自我中心状态,让青年想要使社会适应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看法和表现。
对于婴儿来说,多让他们接触探索外在的世界,会有助于帮助他们脱离第一层次的外在世界。对于幼儿期到青年期的孩子来说,最自然的社交圈子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儿时玩伴,通过社交和社团活动会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并让他们通过多种活动来检验并发现自己的认知缺陷,就能帮助青少年儿童尽快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
可惜中国特有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既让孩子有效陪伴缺失,也让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充满曲折。而对于天才少年而言,如果是顶尖的极少数还好,如果层次稍低稍遭遇一点挫折,孩子就很容易走不出来,轻则酿成心理问题,重则发生人生悲剧。
理解孩子,帮帮孩子,救救孩子!改善社会、家庭、学校的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是我们必须尽早要认识到并着手改变现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