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医生,竟是知名“星空摄影师”!
医生刘成山这辈子就执着过两件事:学医和摄影。“前者是饭碗,缺了就活不下去;后者是氧气,少了会喘不上气。”
撰文 | 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80后医生刘成山是医疗界的“小透明”,却在天文圈、摄影圈颇有名气。
作为一名星空摄影师,他曾自驾到云贵川、甘肃、青海等地抓拍彗星、流星雨、极光等罕见天象,照片获奖无数,并为多家知名地理杂志供稿,用一幅幅精美的星空摄影作品,把大美夜色推向世界。
虽然被冠以“天文老法师”“星空守护者”等标签,但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生活中,刘成山在黑龙江某三级公立医院供职十几年,从传染科大夫做到医务科长,直至分院院长。近期,他跳出体制,任北戴河某非公医疗机构医务部主任。
用他的话来说,自己这辈子就执着过两件事:学医和摄影。“前者是饭碗,缺了就活不下去;后者是氧气,少了会喘不上气。”
刘成山摄影作品《星空大钻石》
当医生爱上摄影
刘成山用“孤注一掷”,来形容自己最初学医的念头。
他告诉“医学界”,因为姑姑是医生,家里人都觉得学医好、有出路。高考时,他把所有志愿都填了临床医学,最终考入东北某知名医科大学。
毕业后,他进入黑龙江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工作。那时,医院接诊量较大,刘成山日常管理30个床位的住院病人,每月门诊量约1000人。“主要接诊感染性疾病,包括水痘、麻疹、猩红热、出血热、肝炎等。”
他自觉压力很大,忙里偷闲时,就喜欢看星星解压。
这也是刘成山打小的爱好。他出生在黑龙江富锦市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小时候没啥玩的,夜深人静,他就和小伙伴们躺在草堆上仰望星空,“那时的星星很耀眼。”刘成山回忆。
在“摄影达人”哥哥的影响下,十来岁的刘成山开始摆弄摄影器材。学医后,他曾积极组建大学摄影社团,尝试拍星星,但碍于硬件限制等原因未能如愿。
直到2013年,刘成山读到一篇关于望远镜的报道。浓烈的观测天文、拍星空等想法,喷涌而出。
刘成山的天文摄影装备展示
此时的他,已从临床转到医务部,主要负责医疗管理等机关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管理岗不直接面对病人,也很少值夜班,周末空闲较多,这就有了时间培养爱好。
更重要的是,他已小有积蓄,终于能“烧装备”了。据刘成山介绍,天文圈分两大阵营,包括天文观测、天文摄影,都很“烧钱”,他两样均有涉猎,对装备的需求相当大。
比如,他把望远镜从最小的65毫米口径不断升级到16寸大口径;天文专用的冷冻相机则陆续买了10多台,价格从几百到几万的都有。
刘成山和他梦想的摄影器材
为了“追星”,刘成山还改造SUV,以便适应长短途自驾,解决野外露营、休息等问题。他给车加装蓄电池、逆变器,提供充沛电源,以便出远门拍摄,用镜头捕捉绝美风景。
他甚至找人合资,在距离市区50公里处先后建造了4所天文台,包括一所远程天文台,可以用手和电脑远程控制。这样,在医院值班或在家休息的碎片时间,他也能看到星空。
“我会想,牛郎织女在天上有烦恼吗?会不会生病?怎么治?尤其是看到流星雨,我会给陨落的星星们配上凄美的生死故事。”刘成山说。
这些一闪而过的遐想和凝视星空的时刻,让刘成山在面对生死时更加清醒。
2018年左右,刘成山服从组织安排,外出进修重症医学(ICU)。回院后,赶上新冠大流行,他担任ICU主任,冲上抗疫第一线。“曾经在ICU看到太多人情冷暖,有非常多无奈。有时就会感慨,人类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星空给了他答案。
“人这一辈子也就几十年,对地球来讲,就是绕着太阳转了几十圈。若以银河系为对照,人的那点烦恼,渺小得像一粒尘埃。”刘成山说,如果想做一件事却拿不定主意,就想想宇宙,“你会豁然开朗,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有想法就大胆去做吧。”
刘成山作品《仙女座大星系》
临床、摄影两不误
随着拍摄经验愈加丰富,刘成山发现,自己积累的临床知识和习惯,竟也可以跨界通用。
“临床医学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创新,拍星星也是。”刘成山告诉“医学界”,他一直在研究“舒适拍摄”,现已汇总成文,里面就有不少医学相关内容。
书中,他花了不小篇幅介绍星空摄影师如何改装车辆;强调要准备羽绒被、枕头和电热毯等,确保安全;食材必带方便面、羊肉、火锅调料等。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带来猝死风险,还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心脏早搏、内分泌改变。考虑到复杂的星空拍摄要求、环境,我希望更多人能好好休息、健康‘追星’。”刘成山说。
他还自嘲,学医的人爱较真,就想弄清楚镜头里究竟有啥,包括北半球能看到多少星座,每个星座的天体长啥样,不同天体在哪个维度拍出来最有特色……
在医院,不少领导、同事知道刘成山爱拍星星。一些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时不时会搞摄影展,刘成山的作品屡次参展,还获过奖。
每年,刘成山都有很多摄影作品被各大媒体、网站采用。他不仅为《中国国家天文》《中国国家地理》《天文爱好者》等杂志供稿,还在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向公众分享一幅幅精美的星空摄影作品。
刘成山作品《讷河极光》
但这几年,刘成山的“追星之路”发生变化。
一方面,他开始和自己较劲:“拍了这些年,我追遍了心仪的天体,可老百姓看不懂,大多数深空美景不为大众接受,能不能做得更好?”
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刘长山供职数十年的医院开始搞分流,原先七八百人的队伍,缩减到不足两百人。
已经晋升高级职称,从医务科长晋升到分院院长的刘成山不在分流名单内。但他觉得自己留下来成长有限:工作量少、职业成就感不高,收入还可能受影响。他想趁着年轻再出去闯一闯。
2024年,他申请“在编人员离岗创业”,离开体制去往北戴河,在某社会资本医院做医务部主任,一边工作,一边运营自媒体,科普星空知识和摄影技巧,目的是让更多人欣赏星空,感受到拍摄的乐趣,进一步地吸引更多人探索宇宙。
刘成山摄影作品《冬日星轨》
刘成山坦言,靠自媒体每个月也有稳定收入,“但不会放弃医疗专业老本行。”
他表示,摄影专业人才济济,自己的作品暂且赶不上那些365天在外漂泊、拍摄的专业摄影师。而且,一旦将爱好变成职业,自己可能面临全职摄影者共有的难题:经济压力。
“如果非要在工作、爱好中做出选择,我可能会以工作优先。因为有了经济来源,才能去谈爱好。换一辆车、换个镜头、来一场长途旅行,都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撑。”刘成山说。
不过,话锋一转,他又感叹:“人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如果能平衡临床工作和兴趣爱好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为何非要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