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第二张财报”,解码万亿茅台“增长密码”

有人曾经请教知名投资人段永平,以50年为尺度(人生30岁~80岁)选择公司的话,推荐哪两家公司?

段永平回答:“一家茅台,另一家茅台”。

回顾贵州茅台的发展历程,答案并不难理解。几度面对凶险风浪,最终总能化险为夷,长期主义的最佳践行者,难怪深得大佬青睐。

在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的当下,贵州茅台不负期待,又一次拿出了不俗的成绩单:2024年平均每天净赚2.36亿元,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双15%”增长。作为行业“定海神针”,够稳健,有韧性。

茅台,凭什么总能稳坐钓鱼船?在另一份“财报”里,藏着不少线索。

日前,《贵州茅台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正式披露。透过这份“第二财报”,我们得以窥见这家公司最内里的价值观,这些“看不见的力量”又是如何引领它平稳驶过市场周期的波动。

连续周期穿越者,又带来了一份高分答卷。

500

一项大胆的实验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白酒差点有两个“茅台”。

1975年,在时任副总理方毅的组织下,来自国家科委、轻工部的技术专家,以及茅台酒厂的28名专业人才结成“攻关小组”,悄悄来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郊的十字铺。

在这个距离茅台镇只有100公里的村庄,他们开启了一项长达11年的重点科研项目。

500

历经9个周期、63轮次、3000多次分析试验,这场颇为大胆的科研行动,酿造出了“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的试制酒,也让当时的评审专家打出了93.2的高分:

色清,微黄透明,酱香突出,幽雅,酒体较醇厚,细腻,入口酱香明显,后卫较长,略带苦涩,空杯留香雅致较持久,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

翻译一下,酒是好酒,可惜没能1:1复刻出茅台酒。

近似的水土条件,相同的酿造工艺,为何还是失败了?

因为白酒是世界上酿造工艺最复杂的蒸馏酒。回味无穷的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来源于数百种酿造微生物的生态发酵过程,上千种化合物的产生及相互作用。滴滴浓醇之中,隐藏着世界上复杂难解的密码之一。

从成分表来看,白酒主要由酒精和水构成,几乎占到99%。然而,仅占1%左右的“其他”成分,包括杂醇油、多元醇、甲醇、醛类、酸类、酯类等,却决定了白酒风味和品质。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难怪我国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陈騊声会感叹:“如果有谁能把白酒的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

500

茅台酿造微生物间的“智慧相处”示意图

高度发达的食品饮料工业,可以让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和星巴克喝起来别无二致。生物技术的进步,发现了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中的3000余种微生物。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密码,依然没能完全破译。

很少有一个行业像白酒这样,如此高度依赖自然,又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环境。半个世纪前的这项大胆实验,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这一点。

白酒的制造过程中,制曲、制酒、贮存、勾兑等一系列工艺,会消耗水和能源,并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因为酿造复杂,需要七轮出酒,产生的废水起伏大、浓度高、负荷冲击强,污水处理难度高。

从今年4月1日起,《GB/T32151.25-2024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正式实施,中国酒行业迎来了首个系统性碳核算国家标准。有人评价,白酒行业碳核算终于有了“通用语言。

在“双碳”目标引领的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下,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产业,正式迈入了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

500

绿色转型这条路,茅台,又跑在了前面。

2025年12月5日,贵州茅台与另外7家企业一同入选2024年度“中国ESG榜样企业”。2025年1月茅台应邀亮相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代表中国企业分享了绿色科技创新与减碳方案,贡献了不少高光时刻。

MSCI-ESG评级是受全球投资机构广泛认可的ESG评级体系之一,评级权威度、公信度高,评级结果被国内外投资者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中。

根据MSCI公布的2024年ESG评级结果,贵州茅台的评级由2023年的B级跃升至BBB级,分数位居中国白酒行业第一。据统计,能够在一年实现评级两级跃升的公司,还不足1%,足见茅台的进步有多大。

500

茅台,做对了什么?

500

一个颠覆的行业

第一次来到茅台工厂,大部分人最初的反应都是惊讶。

因为反差感实在太强了。

青山环抱,绿水蜿蜒,满眼生机勃勃的景象。草木的清香混合发酵的醇香,形成一股独特的气息。相比冷冰冰的灰色工厂,这里仿若一片绿色海洋。

500

过去一年里,茅台厂区新增了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了 49% 以上。

“绿色”不光是茅台的外表,更是茅台的底色。同样在去年,茅台满足了一系列严苛的硬性标准,荣获国家认证的“绿色工厂”。

在很多人眼里,酒企属于不折不扣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特点是什么?往往跟低科技、高能耗、高污染等固有印象牢牢挂钩。

实际上,国际上不少酒企都是ESG领域的“高材生”。比如全球最大洋酒公司帝亚吉欧集团,连续5年MSCI ESG评级都是AAA。来自丹麦的啤酒巨头嘉士伯,同样连续三年获得最高的AAA评级。

相比之下,国内酒企起步普遍比较晚,但发展很快。

在2024年MSCI-ESG评级中,对酒企最重要的环境维度,贵州茅台拿到了6.0分,同比提升71.43%,跃居中国白酒行业榜首。

碳和水,是白酒生产经营环节的核心要素,也是ESG报告中的核心绩效。

我们可以看看茅台是怎么做的。

围绕核心产品——飞天茅台酒,绘制出完整的碳足迹和水足迹测算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生命周期的减排计划和节水计划,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经过测算,“一瓶酒”的碳足迹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原材料生产阶段、制造运营阶段、运输和物流阶段、配送中心及门店运营阶段、产品废弃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的碳排放占到了85%以上,是需要改进的重点。

500

因此,茅台通过节能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优化、节能设备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等方式,减少碳排放。

比如采用二氧化碳热泵、余热回收集成,取代原有燃气锅炉供汽方式。相比后者,热泵方案单班组节能率高于40%,未来有望大幅度消减天然气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预计到2030 年,碳减排潜力达 7.3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24年,茅台厂区绿色电力使用范围100%覆盖,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整体能耗比重达到7%,单位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14%和19%,顺利达成减排目标。

从水足迹测算图看,基酒生产环节的耗水量占到了91.42%,无疑是节水的重头戏。

茅台在生产阶段采用改进锅炉水处理工艺、中水回收等节水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2024年,茅台生产阶段减少水资源使用10.39%,水循环利用率超87%,年节水超过500万立方米。

500

帝亚吉欧这一类的ESG先锋,身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不仅关注了自身运营的可持续性,还关注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按照国际上常用的温室气体排放分类方式,把碳排放分为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围一排放是公司直接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排放是公司购买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而范围三则是这两者以外公司产生的所有排放,即产业链、价值链的碳排放。

500

帝亚吉欧在“十年行动纲要”中提出,将控制难度更大的供应链“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茅台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2024年ESG报告透露,茅台把供应商碳足迹和水足迹纳入“茅台账单”,将 ESG 考核评价由“额外加分项”调整为“固定占比 15%”,2024 年共推动 14家供应商完成绿色低碳相关认证工作,22家供应商获得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认证。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24年12月27日,贵州茅台2025年采购与供应链大会实现了100%“碳中和”,成为公司首个“零碳”会议。

500

携手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茅台正在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生态。

它想改变的不只是一家企业,几个合作公司,而是带领整个白酒行业推开绿色增长的大门。

500

一场观念的革命

ESG到底是负担,还是机遇?

这一概念自从2004年正式提出以来,相关的争议从来没有停过。

“第一财报”更多展示出一家企业当下的成绩,而ESG这张“第二财报”则包含着一家企业通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也是ESG报告越发受到投资者和市场关注的主要原因。

对酒企而言,在短期内,依赖传统工艺、能源结构单一的企业,将面临成本增加与合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率先完成低碳转型的领跑者,将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ESG不是临时的一次短期考试,而是一场马拉松。考验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久力。对于参与其中的玩家来说,无异于一场观念上的革命。

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张德芹曾指出,ESG所倡导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多维度均衡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茅台秉持“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核心价值观,同ESG理念相融合,践行企业责任。

茅台绝对是少有的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一以贯之的企业。

位于遵义市鸭溪镇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里,酒糟、窖泥、曲草等酿酒副产物,完成了“华丽变身”,每年可以产出12万吨有机肥、2万吨发酵饲料、1000万立方米生物质沼气。

500

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废物”也能发光发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酱香”,成为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茅台集团总经理王莉曾表示,茅台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产业循环,但只是实现了资源化,绿色化和高端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茅台在与合作方研究将酒糟废弃物转化为高蛋白饲料的路径。从目前试验结果来看,1吨酒糟可生产0.4吨高蛋白饲料。未来产业化路径若能打通,将大幅提升酿酒废弃物的经济价值,实现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从2009年开始,茅台连续12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自2021年起发布ESG报告,一步步将ESG理念融入公司战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ESG理念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内涵中的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共同富裕等,都与中华民族最为质朴古老的理想不谋而合。

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核心议题,茅台分别对应为“共生 共享 共赢”的发展理念:

共生,象征着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增值。

共享,代表了着与社会价值共享,链接社会价值。

共赢,意味着于自身治理现代,创造长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的ESG报告中,茅台更是首次引入了“双重重要性”分析框架,精准识别出16项兼具财务与社会影响的重要议题,把握住了绿色转型中最关键的环节。

500

也凭借此,茅台将ESG要素与整个业务流程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ESG管理水平,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500

一种增长的可能

置身群峰之巅,还要仰望更高的山峰。

翻阅2024年茅台ESG报告,我注意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报告首次系统性对标全球权威指数机构明晟(MSCI)评级指标,与国际评价体系接轨;

二是委托独立第三方商道融绿对报告进行核验,对数据出具鉴证报告,以增强报告的公信力。

500

茅台的ESG评级已经是国内酒企中的“尖子生”。但跟帝亚吉欧、嘉士伯等国际巨头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主动与国际接轨,既是茅台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与担当,也在为下一步的远征精心筹谋。

当下,国内白酒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意图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白酒出口额达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同比增长20.4%。

在其中,贵州茅台的贡献占到一半以上。

走出国门的茅台酒,一年拿下50亿海外订单,创下历史新高。来自大山深处的醇香,如今向海而行,与国际市场“碰杯”。

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的国际化愿景,被写入茅台企业文化手册《茅台玖章》中。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贵州茅台的海外市场营收占比,未来可能会超10%,成为其又一业绩增长极。

中国酒业协会在《2024中国白酒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中提到,2025年将是白酒产业转型重塑的关键一年,发力国际蓝海市场,以迎来中国白酒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年”。

欧盟碳关税(CBAM)等政策的实施,正在倒逼出口行业把ESG合规作为刚性要求。这一道进入全球供应链的“准入门槛”,也会成为酒企出海的分水岭。

时隔一年,茅台的ESG报告由117页扩充到了140页,也为自己设定了更具体的中远期目标:

2026 年单位产品耗水较 2023 年降低20%;2027年可再生包材占比超过40%;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单位工业产值碳排放较 2020 年下降60%……

《贵州日报》在报道中提到,有机构研报认为,量化目标的公开意味着ESG管理从“定性承诺”转向“可验证行动”,有助于提升国际评级机构对其治理透明度的认可。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分析:“酒水行业的ESG评级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并在语言体系上确保被国际机构所理解和接受,是未来酒水行业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中国酒企走出国门的关键。”

茅台不断提升的ESG管理水平,正在成为“品牌出海”的强大引擎。以贵州茅台为典范,中国白酒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其他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一百多年前在巴拿马万博会上“一摔成名”的酱香美酒,又一次扬帆起航。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