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爆发到产业重塑,云云协同成了企业智能化的稳定锚与助推器
清晨,当你对着手机说 “小艺,规划今天的通勤路线”,车载导航可以根据今天的日期和你的使用习惯避开拥堵路段;坐进车里,你因为有些闷热拿手扇了扇风,智能助手便询问你是否需要打开空调降温;路过一个施工路段,车载AI问你要不要关窗避免扬尘;到了公司开季度会议,AI助手帮你接听了母上大人的电话,并把内容做成了文字摘要,提醒你今晚早点回家,有红烧排骨吃……
曾经在科幻电影或小说里被想象力构建出来的 “未来世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入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产业之中。
而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注定将成为载入史册的关键性节点: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的过程,是从 “造蒸汽机”,转向 “用蒸汽机造万物”。DeepSeek的出现,加速推动了人们从“造出好用的AI”,转向“怎么用AI造福千行百业”。
毫无疑问,它带来的是AI产业的集体繁荣,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阶段的变化,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所有产业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迫切的智能化转型压力,这是一支时代跃迁的火箭,搭不上这支火箭的人就有可能被淘汰,于是怎么实现AI转型,就成了所有产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AI 时代浪潮下的全球竞争与中国路径
如果把AI竞争比作一场马拉松,美国凭借着先发优势,在AI基础研究领域占据高地——全球73%的AI初创融资流向硅谷,54%的顶尖AI学者常驻美国高校实验室。
但当技术进入应用赛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医院至今仍在用传统方式管理病历,而中国甚至有些基层诊所都已经在使用AI辅助诊断疾病了;美国农场主还在手工统计产量,中国寿光蔬菜大棚已经有80%装上了智能化设备,巡检蔬菜病虫害情况都已经用上了AI机器狗。
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能力,正是中国特色AI发展路径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极其善于用场景应用反哺技术创新,这种路径已经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然而在AI领域,中国很多专注做应用的创业者,在2024年一度遇到了瓶颈,到了下半年,AI领域的创业和投资几乎歇火。主要源于两个问题:
一是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芯片供应波动频繁,AI算力基础设施的供给稳定性不足。这就像给很多产业的智能化装了个"间歇性刹车系统",有些制造业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中因此而反复延期数个月。
二是消费级AI创业项目“叫好不叫座”,整个产业似乎被困在莫比乌斯环:技术突破需要场景验证,场景落地受限于算力和获客成本,而算力提升又被硬件芯片和软件生态卡得极其难受,最后把应用成功做出来了,却又没人用,甚至都很难触达用户,缺乏好的终端生态,陷入"研发投入-市场遇冷-资金断流"的负向循环。
在艰难中探索挣扎许久之后,从业者们发现,想要突破瓶颈,真正把AI用起来,单靠某一项技术突破已难破局,唯有构建 “算力扎实、场景丰富、生态开放” 的智能体系。企业们迫切需要一个兼具技术自主性与场景适配力的生态平台,来破解 “有技术无落地”“有产品无市场” 的双重难题。
这个平台不仅要有长期稳定、安全、可靠,且强大的AI算力基础设施供给,确保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不受外部政治因素的限制;还要能够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完备的AI工具链和开发生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将AI技术真正落地,把开发者和生态内的厂商,真正地连接到亿万用户,让人用起来,将AI技术真正落地,实现商业价值,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作为中国AI产业极其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华为对此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云云协同。
华为云:夯实 AI 算力底座,破解产业智能化 “算力困局”
“云云协同”的两朵云,指的是做基础支撑的华为云,和做移动应用生态的华为终端云。
前者解决稳定的AI算力和基础设施问题,提供丰富、完备且好用的AI工具链,还有强大的云生态做基础。后者则解决把开发者和用户连接起来的作用,让消费级的AI应用能够真正落地,被用起来。
在国内,华为已经完成了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安徽芜湖,三大云核心枢纽的布局。每个核心枢纽都是300万台服务器规模,3AZ部署,液冷年均PUE1.1。已经是全球最大规模、最新技术、最高规格的数据中心了。
为了应对AI时代挑战,华为云推出基于新型高速总线架构的CloudMatrix超节点,具备“高密”“高速”“高效”的优势,通过架构的全面创新,在算力、互联带宽、内存带宽方面实现全面领先。
超节点CloudMatrix 384不同于单点技术突破,实现了系统级架构创新,其突破的难点在于对复杂技术与资源的整合与协同,而这一架构创新也更匹配全面智能时代的企业创新需求,也正在引领中国AI产业生态的全面突围。
这个事情听上去简单,就是“芯片多,力量大”的写照。但在技术上其实非常困难。
在此之前,英伟达最多做到把72张B200连起来,不是不想连更多了,而是再多一些,调度的效果可能会受影响。
华为云目前是业界唯一采用对等架构超节点技术提供算力服务的云厂商。基于“一切可池化”、“一切皆对等”“一切可组合”,实现了服务器内CPU、NPU、内存等多样资源的统一池化,突破单体算力瓶颈,面向客户提供超节点云服务器。
用空间换到了可以比肩国际先进算力水平的性能。
硅基流动的创始人袁进辉就在今年的华为云生态大会上宣布,硅基流动联合华为云基于昇腾云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部署的DeepSeek-R1,经过主流测试集验证及大规模线上盲测,在保证单用户 20 TPS 水平前提下,单卡 Decode 吞吐突破 1920 Tokens/s,可比肩 H100 部署性能,模型精度也与DeepSeek官方保持了一致。
从传统各自为战的单节点8卡服务器,变成384卡的超级云服务器,算力密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算力规模也是过去单节点的50倍,比业界同类产品领先67%。
更重要的是,它还极其安全稳定。
做通信出身的华为,几乎是强迫症一般追求服务的长期稳定安全。坊间曾经流传过一个知名的案例,当年同一个地方的机房发生问题,空调坏了,亚马逊、微软等很多厂商束手无策,华为在当地值守的员工,直接用卡车拉着干冰跑到机房里维持制冷,直到两天后空调修好,危机解除,用户都不知道机房停过空调。可见华为为了保证用户的服务稳定能做到什么程度。
大模型训练作业时能够实现秒级故障监控和自动恢复,加上足够安全稳定充足的算力供应,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实现AI转型的厂商来说,都是相当“诱人”的服务了。
而成本和安全,一直是AI实现大规模应用推广的最大拦路虎,一旦这两个问题被解决,AI技术成果的扩散将会极其迅速。借由AI实现产业转型的公司将会爆发式增长,产业生态将会随之真正蓬勃起来。
而华为“云云协同”的战略,不止AI,还长期专注和伙伴共创形成的完整产业生态。
大模型催生海量数据需求,但数据管理存在海量数据库管理、数据安全自救等多重挑战。而华为云的生态里,还有丰富完备的AI工具链。华为云全面升级的GaussDB数据库,原生分布式性能再提升了50%,能够提供PB级数据管理能力,在线扩容速度提升10倍,完全能够满足企业在AI时代下数据管理的要求。
湖南草花互动就采用了华为云的多项解决方案,这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 9 月的数字文化创意公司,专注于移动游戏的研发、发行以及全球化运营。旗下的 “草花手游平台” 注册用户超 8800 万,已成为华中地区首屈一指的移动游戏平台。而草花的数据库,就采用了华为云 DDS 数据库。相较于传统 MongoDB,DDS 具有更便捷的管理和维护、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和华为云其他服务 “无缝衔接”,为游戏的稳定性保驾护航。
在安全解决方案上,草花也上线了华为云 DDoS 原生高级防护,提供自动化的攻击检测和清洗能力,确保业务在面临 IT 的 DDoS 流量攻击时仍能保持稳定和高可用性,有力地保障了游戏业务的正常运行。
在数据及大模型应用安全问题上,华为云构建起完善的云原生安全体系,包括一个中心和七层防线,实现攻击不瘫、数据不丢、监管合规。
在线途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同样在华为云的助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途游游戏全球注册用户超过十亿,集移动游戏研发、运营、发行于一体,旗下爆款游戏《欢乐钓鱼大师》首发前,华为云组建重保团队,基于 3 阶 10 步游戏保障法和百项 Checklist,确保了游戏首发及运行期资源的可靠稳定。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游戏的顺利上线,还为玩家提供了流畅的游戏体验,使得游戏能够迅速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而在C端,一个更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应用生态正在为“云云协同”实现真正的闭环,那就是鸿蒙。
华为终端云:激活千亿场景,搭建 AI 应用 “桥梁”
用华为终端云服务总裁朱勇刚的话说,华为云是数字世界的“黑土地”,终端云就是连接亿万用户、开发者和生态伙伴的“桥梁” 。
通过两朵云的协同,既满足了黑土地的肥力,把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拉在一起,共同在全场景,在AI的时代,智能终端的设备平台上做了更多的创新。而鸿蒙操作系统,从诞生第一天,定位就是面向全场景的AI时代一个新的操作系统。
2025年3月20日,华为Pura X上市,这是首款全面搭载HarmonyOS 5.0系统的手机,首发就搭载了全新的AI助手小艺。二十多天过去,市场的反应甚至远远超出了华为自己的预期,绝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其带来的极致流畅和生态可用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也成了鸿蒙生态在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设备互联是鸿蒙生态一大核心优势。手机、平板、车机、智慧屏等众多品类设备能够实现无缝协同,打破了设备之间的界限,为用户构建了一个 “设备即服务” 的泛在智能场景。当你准备出门时,手机上规划好的导航路线可以自动同步到车载地图上,当你回到家时,佩戴的智能手表可以一键解锁家门,空调已经开好,音乐是你最近一段时间最喜欢的钢琴曲,电饭煲已经煮上了你想喝的南瓜粥。
这种设备之间的无缝协同,正在为 AI 应用提供巨大的创新空间。而华为终端云也为开发者提供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工具链,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难度。一个手机上的应用,如果想要移植到手表上,只需要最简单的适配工作就能很快上线,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开发者的开发成本,却又帮助开发者打开了最广泛的用户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应用的覆盖面。
此前有人曾统计,在中国有注册过的,所有垂域里的终端应用开发者,加起来大约有950万,而今天的华为终端云上,已经汇集了720万的开发者。这意味着至少75.8%的中国终端开发者,已经在使用、了解鸿蒙系统的相关开发内容。2024年鸿蒙的开发者学堂线上课程学习人数已经有614万人次。目前鸿蒙生态已覆盖18个垂域,超过20000+应用和元服务上架,同时有超过3000+政企单位正在开展内部办公应用鸿蒙化。
这一切都意味着在鸿蒙终端上开发应用的人,能够获得巨大的商业前景。而华为终端云还在进一步帮助这些AI的应用开发者们打开流量的入口。
朱勇刚说:“在鸿蒙的生态里,我们有一个初心,这个初心就是利他,不与伙伴去争利,不设限,不停步,让伙伴先去发展,每年会投不少于60亿,用于整个生态的利益发展和扶持。”而华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全场景智慧营销平台“鲸鸿动能”就是为此而生,它整合了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1+8+N”设备生态,开放负一屏、锁屏等系统级入口,整合了华为全球化的生态资源,支持合作伙伴实现线上线下全场景协同与跨境营销,帮助开发者提升用户转化效率,跳出"研发投入-市场遇冷-资金断流"的AI应用陷阱。
历史上,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 5% 是一个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个数字,就会开始明显形成规模效应。而今天的鸿蒙,就正处在这个临界点之上。
移动设备端,鸿蒙在2024年的全球市占率已经超过了4%,在中国已经达到了17%,明显已经有了进入爆发期的趋势。截至 2024 年 10月,鸿蒙设备数已经超过了10亿台,正在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
而鸿蒙生态的发展,显然离不开每一个开发者的浇灌,秋实可期,而华为显然希望能够和所有的生态合作伙伴一起去携手,一起在鸿蒙的生态上大展宏图。
如果说华为云为产业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基础,那么华为终端云则是将 AI 技术与用户需求紧密连接的关键桥梁,为 AI 应用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场景空间和丰富的用户触达渠道。凭借着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创新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华为终端云正在帮助各行各业在 AI 时代实现价值创造和商业成功。
它帮助生态里的所有人更容易地让AI落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人类生活,实现产业的集体智能化跃迁。
基础生态的稳定坚实+终端生态的丰富蓬勃,让华为的云云协同成为一个极具生命力的数字底座。承托着中国AI成为新质生产力,改变世界的梦想。
云云协同,让企业从焦虑走向从容
当算力成为数字时代的 “电力”,当场景成为 AI 价值的 “转换器”,华为云云协同正以 “黑土地 + 桥梁” 的双重角色,重塑产业智能化逻辑:昇腾云筑牢算力根基,让企业 “算得起、算得快、算得稳”;终端云打开场景大门,让 AI“用得好、用得广、用得活”。这种 “向下扎根算力,向上生长场景” 的战略,不仅破解了中国行业智能化的核心痛点,更构建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 AI 生态范式。
而已经有许多公司得益于华为的云云协同体系,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厂商来说,加入华为云云协同的生态,能够聚焦差异化创新,避免重复造轮子,优化资源配置。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厂商可以充分利用华为云的强大算力和终端云的丰富场景,将最大力量投入自主创新,快速完成智能化跃迁,避免被 AI 时代甩在身后。
在 AI 重塑世界的进程中,华为云与终端云的协同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生态的进化 —— 它让每个企业都能成为智能时代的 “主角”,让每个行业都能在 AI 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跃迁路径。当算力与场景真正共振,当技术与生态深度融合,中国产业智能化的 “质变时刻”,正在到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