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贸易战的本质是什么?

贸易战的本质是美债已经在崩溃边缘。美元购买力虚高,不可持续。

推动人民币为主的一揽子货币,取代美元的国际贸易本币地位是最终的结果。

人民币是硬通货,也只能用硬通货换取:铁矿石、石油、稀土、粮食、牛肉……。

当年美元背后是黄金,后来美国不认账了……现在呢?背后是虚幻的美军战斗力和美国购买力。

人民币背后是什么?是人民,是全球最大制造业,是每年1000万的工程师996。

说穿了,黄金,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比黄金还“硬”的硬通货是“吃饱、穿暖,还能玩手机”!

贸易战,关税只是表面,胜负手是“美债”,落脚点是“国际货币体系”。


一、美元:

1.从“黄金”到“霸权”的演变金本位的终结与美元霸权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1):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盎司),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美元-黄金”双本位体系。这一制度使美国通过美元特权(如全球支付、印钞权)确立了经济霸权。

尼克松“单边违约”(1971):美国因经济危机单方面取消美元与黄金直接兑换,标志着金本位制终结。此后,美元依赖三个支柱维持霸权:

军事霸权:通过全球军事存在(700多个海外基地)和“美元-石油”绑定(OPEC以美元结算石油贸易),确保美元的全球需求。

金融霸权:以纽约、伦敦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如SWIFT、美元清算系统CHIPS),以及美国国债作为“终极安全资产”。

规则霸权:通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制定国际金融规则,利用美元制裁(如对伊朗、俄罗斯)巩固政治影响力。

2.美元的“虚幻性”与风险信用泡沫化:

美元的价值不再依赖黄金,而是依赖美国的“信用”(如债务可持续性、军事威慑力)。但美国的财政赤字(2023年国债超33万亿美元)和贸易逆差(2022年达8770亿美元)已透支信用。

过度依赖“购买力”:美国通过美元回流(如中国持有美债)和消费驱动经济增长,但其制造业空心化(制造业占GDP比例从1950年的28%降至2020年的11%)削弱了实体经济根基。

“美元陷阱”:美元霸权本质是“特里芬悖论”的延续——美元必须大量增发以满足全球需求,但超发必然导致贬值和通胀,最终可能引发全球去美元化浪潮。


二、人民币:实体经济的“硬支撑”制造业与工程师红利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出口占全球15%(2022年),手机、电脑、光伏等产品全球市占率超50%。

工程师红利爆发:中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500万人(美国约50万人),且劳动力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3-1/5,支撑了从低端制造到高端芯片、新能源的全产业链升级。

“996”背后的效率逻辑:高强度劳动虽存在争议,但确实推动了中国在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迭代(如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的技术突破)。

2.人民币的“民生本位”

内需驱动的韧性: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消费对GDP贡献率超60%,且中产阶级规模超4亿人,形成了“生产-消费”闭环的内生增长动力。

民生保障的优先级:政府通过“动态清零”(疫情期间)、“共同富裕”等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经济底层需求不崩盘。例如,2020年疫情后中国率先恢复生产,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吃饱穿暖”的底层逻辑:货币价值最终需回归到能否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中国通过“精准扶贫”(7亿人脱贫)、粮食自给率95%、能源自主(2022年原油进口依存度降至71%)等,构建了比黄金更实际的生存保障。


三、“黄金VS.民生”:

货币价值的终极标准黄金的“幻象”与“现实”黄金的局限性:

黄金虽有避险属性,但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全球黄金年产量仅约3000吨,而全球GDP达100万亿美元,黄金无法支撑现代经济的流动性需求。

美元的“黄金替代”:美国通过军事、金融、科技等“软硬实力”构建了“美元即黄金”的幻觉,但这一幻觉正在被打破(如俄罗斯、伊朗转向本币结算和黄金储备)。

2.“民生硬通货”的崛起

经济价值的重新定义:货币的终极价值在于能否维持社会运转和人民福祉。

中国通过完备工业产业链、基建狂飙(高铁里程占全球70%)、全民医保等,证明了“民生保障”比黄金更可靠。

技术赋能的“新硬通货”: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正在重塑经济形态。例如,中国通过光伏技术(占全球70%产能)和电动车产业链(占全球60%产量),将“手机”“新能源车”等产品转化为新的“硬通货”。


四、未来的博弈:

从“货币战争”到“体系重构”美元霸权的黄昏去美元化加速:

2022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8%(2000年为73%),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升至25%,伊朗、委内瑞拉等国用人民币结算石油。

数字货币冲击:数字人民币(e-CNY)和CBDC(央行数字货币)可能绕过美元清算体系,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动数字基建,构建“数字丝绸之路”。

2.人民币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化瓶颈: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占比仅3%(美元占40%),资本项目开放仍受限,且海外持有者对人民币资产(如国债)的长期信心不足。

破局路径:能源结算货币化:推动人民币在石油、稀土等大宗商品定价权(如上海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

技术标准输出:通过5G、北斗系统、电动车标准(如宁德时代电池技术)绑定全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