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补贴都救不活的社区食堂,凭什么让万科永辉抢破头?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1783期分享:这场看似热闹的“集体自救”,究竟是阵痛企业的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的幻觉?
作者|周慧娴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Pixabay
清晨7:20,幼儿园褪色的卡通迎宾毯突然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底下“社区食堂专用通道”的崭新标识。穿碎花罩衫的老太太和背奥特曼书包的男孩在幼儿园门口擦肩,前者悠哉地踏入由闲置教室改造的社区食堂,后者则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
老太太洗手、落座,打开动物贴纸尚未褪尽颜色的餐盒,缓缓舀起沉浮在甜粥上的坚果,像打捞起两个时代碰撞出的甜。这一幕,折射出幼儿园新增社区食堂业务的现实背景。
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不少幼儿园纷纷开启自救之路,将部分场地改造成社区食堂。社区食堂的兴起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物业、房地产、连锁餐饮、传统商超等行业也在环境变化中遭遇阵痛,社区食堂似乎成为这些行业的集体救赎和止痛药,相关布局动作不断。
当幼儿园的教室变成食堂、房地产商的售楼部摆上餐桌,这场看似热闹的“集体自救”,究竟是阵痛企业的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的幻觉?
虚假的集体救赎
为什么社区食堂会成为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集体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突破口?
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城镇化的推进,社区服务市场扩容至万亿级,社区食堂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吸引了大量企业目光。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为社区食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同时,社区食堂的刚需属性使其具备较强的抗周期能力,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因此,社区食堂成为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理想选择。2023年全国新注册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较2022年增长近50%。
然而在看似安全的赛道却在2024年遭遇了行业寒潮,有社区食堂刚开业两个月就匆匆关张,上百位老人的预付卡退款无门……
社区食堂最大的特征就是低价,低价背后隐藏着精密的成本核算——客源单一、成本黑洞、模式僵化成为横亘在社区食堂生存之路上的“三座大山”。
社区食堂的第一座大山——客源单一,食堂陷入老年人的“鸡蛋篮子困境”。
老年人虽是社区食堂的核心客群,但过度依赖这一群体无异于“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受其消费习惯的限制,老年人并没有养成外出就餐的习惯,这也导致了实际客流量远低于预期。客源单一不仅限制了收入天花板,更放大了后续成本与模式问题的破坏力。
社区食堂的第二座大山——成本黑洞,食堂陷入重资产与“四小时经济”的困局。
食堂其实是一门重资产生意,涉及场地、人力、食材成本。更残酷的是,传统食堂的四小时经济缺陷——日均有效营业时长仅午晚高峰4小时,导致设备闲置率极高。而客群规模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设备闲置与人力浪费。
社区食堂的第三座大山——模式僵化,大锅饭思维与颗粒度战争业已打响。
许多社区食堂的运营模式固化,毫无创新。许多社区食堂的运营者仍停留在“大锅饭思维”,却不知市场已进入“颗粒度战争”时代。
一家社区食堂,开业初期日均接待达500人,后来由于菜品单一化,两个月后骤降至日均30人。当社区食堂的餐桌上重复着相似菜式时,转角处的小餐馆正以灵敏的市场嗅觉分流食客。当成本压力与客源萎缩叠加时,僵化模式终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区食堂想成为阵痛企业的救赎,那么就必须深度挖掘被忽视的时间碎片与空间角落,以低成本的杠杆撬动惊人的商业势能。
在时空褶皱中重构效率革命
在时空褶皱中重构效率革命,错峰经营、延展经营时间,空间寄生、利用闲置空间等正成为社区食堂突围的关键路径。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曾经被视作成本的维度,如今正在被重新定义为价值杠杆。
有餐饮品牌通过时段切割唤醒了时间的沉睡价值。
真功夫的“长者饭堂”在上午十点半迎来老人,以10元的价格享用清蒸排骨套餐;两小时后,同一张餐桌被白领占据,商务套餐开始流转。错峰经营长者食堂这种时段切换方式,不仅复用了厨房设备与人力,还在非高峰时段创造了增量收入。更巧妙的是,部分老人会携子女再次消费,无形中完成了客群裂变导流。
万科的“第五食堂”则进一步延展了时间的价值,从清晨六点的早餐到深夜十一点的夜宵,五餐制覆盖全天候需求,配合智能保温柜实现自由取餐。延长营业时间不仅摊薄了固定成本,更激活了社区的潜在消费需求。时间,这个曾被视为成本的维度,如今成为撬动效率的支点。
空间的重新定义同样在重塑社区食堂的商业逻辑。
物美将平价食堂嵌套在熟食区中,永辉则紧邻门店开设社区食堂……这些寄生在超市生态的平价自助式快餐食堂,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黏合超市消费者的“502胶水”。通过提供平价餐食,这些食堂拦截了更多客流量,吸引消费者到超市购物,间接补贴了运营成本,形成了商业闭环。
万科的老社区则展现了另一种空间智慧。闲置的售楼部被改造为“第五食堂”,不仅解决了物业收入倒挂的问题,还通过社区共享空间的形式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当一家三口与隔壁的老两口在同一张餐桌上礼貌问好时,那些曾经困在收费倒挂中的闲置资产,找到了活化的突破口。
无论是唤醒沉睡的时间、空间,还是空间寄生,其本质都是让社区食堂从“政策套利工具”蜕变为“需求转换器”。时间与空间不再只是资源的消耗维度,而是触发深层价值的开关。每一平米的空间、每一分钟的营业时长,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对于企业而言,效率革命只是生存的底线,真正的破局在于将社区食堂转化为需求转换器。当时间与空间的价值被彻底激活,或许就能为阵痛中的企业撕开一道生存裂缝,找到新的增长可能。
更敏锐的玩家已意识到:效率革命只是生存底线,真正的破局在于将社区食堂转化为需求转换器——让每一平米空间、每一分钟营业时长,都成为触发深层价值的开关。
从阵痛到破局
当一碗粥能兑换保洁服务、一张餐桌能连接两代人,社区食堂的终极答案浮出水面:救赎企业的不是饭菜,而是重建“附近”的能力。
如果只盯着卖饭,这门生意注定无解。
社区食堂的未来,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碗低价饭菜,而在于它能否成为社区的超级触点。真正能存活的,不是那些只会算“每顿饭亏几毛钱”的玩家,而是懂得把“吃饭”变成“社交货币”的破局者。
重庆民主村社区老年食堂延伸提供有康复护理、文化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实现了老年人“下楼有饭吃”“社交有场所”“休闲有去处”的梦想;厦门联发嘉悦里社区食堂主打“智慧化“”多元化“”健康化”的青年用餐模式,设置宠物友好区、露营外摆区和可充电户外休闲卡座,并提供夜酒模式,让食堂成为年轻人社交娱乐的场所;上海慧芝湖社区食堂举办点心课堂和烘焙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互动……
当社区食堂的经营者们不再纠结于“每份餐亏0.5元还是0.8元”,转而思考如何将一次消费转化为10次服务触达时,这场自救运动便跳出了传统商业的坐标系。
未来的社区食堂或许不再有固定形态:它可能是便利店冷柜里的一盒便当,是物业App里的一个订阅按钮,是独居老人预警系统的一段代码,更是重构社区商业逻辑的底层操作系统。
试图以社区食堂为锚点,走出阵痛的企业也终将发现,他们真正贩卖的从来都不是饭菜,而是一整套重新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的新契约。
社区食堂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填饱肚子,而是重建正在消失的“附近”。因为商业的尽头是人性,社区的终点是温情。阵痛企业如果无法从“填饱肚子”转向“重建附近”,社区食堂注定只是短暂的阵痛转移,而非真正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