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吗?特朗普想得太简单了!
特朗普的关税战争全面开打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美国所有的贸易伙伴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
根据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美国将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针对美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
图1:美国对等关税
特朗普政府整出的关税税率分别是:
欧洲国家:对欧盟的关税为20%,对英国的关税为10%,对瑞士的关税为31%;
日本和韩国:对韩国产品征收25%关税,对日本进口产品征收24%关税;
东南亚国家:对泰国的关税为36%,对越南的关税为46%,对柬埔寨的关税为49%;
对中国的关税为34%,对印度的关税为26%。
特朗普觉得通过提高关税可以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短期可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长期可以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振兴制造业这么复杂的事情,仅仅靠关税就能解决吗?
除了提高关税之外,特朗普政府还有其它配套的政策措施吗?
发展制造业需要的资金、设备、人才、产业链、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特朗普有相对应的政策吗?
基本都没有!
既然都没有,那么振兴美国制造的计划大概率就会落空。
振兴制造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复杂的配套措施,需要长期的努力。
我们通过美国核电工业的兴衰历程来看看美国是如何失去制造业的。
作为对比,中国又是如何建立起全球最先进的核电工业的。
美国和中国核电工业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告诉了我们哪些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训?
美国核电工业的辉煌和落寞
美国是全球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在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最终让日本军国主义者投降。
美国也是全球最早开发民用核技术的国家,全球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希平港核电站就是在美国建成的。
图2:美国核电机组数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引领了全球核电工业的发展,美国核电机组的数量从1960年的3台增长至1980年的71台。
美国核电机组在二十年里增加了68台,美国新建核电机组数量占全球的三成左右。
正是凭着如此快速的发展速度,美国成为全球核电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的核电发电量规模超过苏联、法国、德国、日本等其它国家。
1990年,美国核电机组的数量达到最高的112台,此后美国核电发展进入长时间的停滞。
由于长期未能建设新机组且老机组逐步退役,美国核电机组的数量不断下降。2020年美国核电机组的数量为95台,仍然是全球核电机组数量最多的国家。
图3:美国核电发电量
图4:美国核电占全球核电的比例
1965年,美国核电发电量是38亿千瓦时,占全球核电发电量的比例是15%。
1977年,美国核电发电量增加到2641亿千瓦时,占全球核电发电量的比例增长至49.0%,这也是美国核电发电量在全球占比最高的时期。
此后,随着其他国家核电工业的发展,美国核电发电量在全球的比重开始下降,但美国仍然是全球核电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2020年美国核电发电量为8315亿千瓦时,在全球的占比仍然达到30.9%。
图5:西屋公司
作为全球最早开始发展核电,也是核电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自然是核电技术最先进、核电装备产业最强大的国家。
西屋公司就是美国先进核电技术和强大核电装备产业的代表。
西屋公司曾是世界著名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核电技术服务承包商,曾经为全球近50%的商业核电站提供了核电技术。
西屋电气在核电领域的业绩无比辉煌:
西屋是压水堆技术的代表,在1979年前负责承建了美国约50%的核电站;
西屋在海外单独承建了31个核电站;
西屋还联手国外企业共同设计了其他81个核电站。
但即使拥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当美国核电工业衰落时,西屋公司也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1979年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美国大幅缩减了核电站建设计划,西屋电气的核电业务开始不断下滑。
1999年,西屋电气将其旗下核电业务部门以12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2006年,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又以54亿美元的价格再将其转手给东芝公司。
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手,西屋电气核电业务的命运却没有丝毫的改善,而且更大的打击随之而来。
图6:美国AP1000核电项目——沃格特勒核电厂
2011年日本的福岛地震让世界核电市场再次转冷,世界各国纷纷取消了核电建设项目,西屋电气的核电业务再度失去市场。
最终压垮西屋电气的是美国乔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两个三代核电项目,由于建设拖期以及成本超支严重,西屋电气亏损严重最终不得不破产。
图7:西屋破产
西屋电气的AP1000是三代核电技术的重要代表,中国三代核电技术中的一条路线就是引进西屋的AP1000技术。
2012年美国批准新建了四座核电机组,采用的就是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这也是西屋电气最有希望翻身的一次机会。
但是AP1000技术的不成熟、美国工程建设能力的衰退和成本控制能力的孱弱导致南卡罗来纳州核电项目因严重超支被取消,佐治亚州的两个核电技术虽然最终建成但成本同样严重超标。
佐治亚州核电项目即沃格特勒核电厂3号和4号机组,分别于2013年3月和11月启动建设,原计划于2016年和2017年投运,最初估计造价约140亿美元。
实际上作为美国21世纪首台投运的新建核电机组,沃格特勒核电厂3号机组在2023年才正式商用, 4号机组在2024年才投入商用。
最终这两台机组的实际造价超过了300亿美元,成为美国史上最昂贵的能源项目之一。
高昂的建设成本彻底堵死了美国核电的发展前景,西屋公司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但是在中国,西屋公司的三代核电技术却在中国继续得到发展,中国不仅用西屋AP1000的技术建设了多座核电站,而且在AP1000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研制了CAP1400技术等三代核电技术。
为什么美国的核电工业已经失去了未来而中国却能继续发展呢?
甚至是同样的核电技术,在中国都能比美国发展得更好?
产业发展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核电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图8:2004年前中国运行的核电站
中国核电的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很多。
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1991年才成功并网发电,中国核电自此实现“零的突破”。
秦山核电站一期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
中国在核电发展的策略上一直采取国内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核电技术并行的方针。
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是在同一时期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的设备完全是进口,且总体设计也是国外企业负责。
岭澳核电站是中国核电技术引进的延续,岭澳核电站的土建设计由国内完全,设备供应全部由国外供应,仅少部分设备由国外企业分包给国内企业制造。
既坚持独立自主,同时也并不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核电技术,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条件下最大程度保证了核电技术的提升。
依托秦山核电站一期(“728”工程),中国的核电装备制造业掌握了30万千瓦等级核电站的全部设计和设备制造能力,并成功向巴基斯坦出口了成套设备。
依托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国产化的核电设备从30万千瓦等级跨上了60万千瓦等级。
依托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我国企业完成了首台国产100万千瓦等级核岛主设备的研制。
中国的核电技术正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虽然我们与国外先进技术仍然有差距,在当时仍然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但是我们自己的技术能力在引进的过程中得到了培育,技术研发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锻炼和提升。
图9:引进西屋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核电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在三代核电技术成熟以后。
2004年中国进行了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最终和西屋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AP1000的技术。
美国西屋公司成功开发了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技术方案已经通过美国核安全部门的严格审核,但没有在美国投入商用,还不能算成熟的技术。
在与西屋电气的合作协议中,中方坚持建设4台AP1000机组的依托项目不采用交钥匙方式——即不由西屋提供全部设备,中方要广泛参与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和调试。
在设备供应方面,中方只采购两套主设备,其余两套由中方按美方转让的技术在中国制造,美方提供技术支持。
我方坚持在合同中写明中方在AP1000基础上做出重大改进和再开发的堆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的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就是在AP1000 上的进一步发展。
图10:国和一号
2009年12月,AP1000技术的两个依托项目——浙江三门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各2台机组相继开工,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通过核电重大专项及AP1000依托项目的建设,我国形成了国产化CAP1000的设计建造能力,并在此技术上开发出功率更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即“国和一号”。
“国和一号”是中国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非能动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国和一号”单机组输出功率约15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以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年用电需求。
“国和一号”示范工程一期两台机组建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石岛湾核电站。
图11: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是中国的第二条三代核电技术路线。
华龙一号的技术来源有两个:中国核工业集团的ACP1000和中广核的ACPR1000+,是中国两家核电集团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中核集团在秦山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国产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在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开发了ACP1000。
CRP1000堆型是中国广核集团推出的中国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非能动”的安全理念进一步开发了ACPR1000+。
2013年国家能源局要求将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的技术进行融合,以此促进我国三代自主核电技术的标准化生产,结束混乱的核电局面,减少资源浪费。
2014年 “华龙一号”总体技术方案通过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组织的专家评审,2023年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中国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国家2003年的规划设想。
原本国家规划的三代核电技术是从西屋公司引进的AP1000以及后续开发的AP1400,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现在不仅AP1000和AP1400达到了当初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目标,而且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还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
图12:中国核电装机容量
在三代核电技术成熟之后,中国核电工业迎来快速发展,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
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增长至4986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3%;中国的核电发电量是366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9%,占全球核电总发电量的13.6%。
2020年,中国的核电发电量已经超过了法国,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核电国。美国的核电发电量为8315亿千瓦时,是中国核电发电量的两倍多。
2023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进一步增长5691万千瓦,核电发电量增长至4347亿千瓦时。
图13:中国核电在建机组
中国核电工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经过一步步的追赶最终实现了技术的赶超。
中国核电工业的追赶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长期的努力才实现的:既有自主研发也有技术引进,最终完成了技术的赶超。
在国内庞大市场需求的支持下逐步,我国形成先进核电装备的制造能力,目前是全球核电技术最先进、核电工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但即使拥有如此优越的内外发展环境,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完全正确,中国还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攻克了三代核电技术,完成了技术的追赶。
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中国引进技术、掌握技术的发展策略?
因为掌握技术的门槛是极高的,全球只有屈指可数的极少数国家有能力掌握技术,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对比,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就没有能力掌握技术,至今大多数产业技术仍然依靠引进。
技术的追赶和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是正确的产业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其它条件的配合。
美国要振兴制造业,有如此长(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条件吗,有上下游产业的全力配合吗?
这些条件是关税战能够解决的吗?
美国失去的制造业还能回流吗?
图14:华龙一号验收
美国的核电装备产业为何会衰落?
虽然美国的核电技术领先,但是美国本土需求消失了三十年,美国空有技术和人才却无力维持产业的发展,最后失去了技术和生产能力。
任何产业的技术和人才都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产业健康发展才能保持住技术和人才。
当产业失去需求时,企业必然无法维持生存,技术和人才必定会逐步流失,直至完全丧失。
西屋电气的命运就是美国核电工业衰落的缩影。
技术并不是静止的、固定不变的、可以一直拥有的东西。
技术需要依附的主体——企业,技术的获得、保持和发展都需要条件,需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经营下去。
中美核工业发展的对比说明了一个国家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能够一直保持技术领先,当失去技术所依附的企业时,技术将不复存在。
中国核电工业的崛起,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有正确的发展策略、有几十年的坚持、有全国的齐心协力,最终完成了技术追赶。
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外部环境,产业能够实现健康的循环;如果要进行技术追赶,那么需要的条件更多,时间更长,代价也更高。
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90年代至今,美国经历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去工业化,失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和生产能力。
美国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产能转移至东亚等低成本地区,结果必然是本国制造能力和人才的流失,而且这种流失是不可逆的。
现在美国希望重新发展制造业,即使资金、技术、设备和供应链都不成问题,到哪里去找合格的产业工人?
在金融资本的侵蚀之下,美国早已失去了发展制造业的土壤:基础设施、技术工人、上下游产业链以及教育体系都残破不堪,这样的条件如何能够重振制造业?
以美国目前仍然领先的航空制造业为例,波音公司的飞机由于质量问题导致事故频发,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合格的工人。
既然连能够提供高收入的波音公司都如此不堪,那么其它收入不如波音的制造业如何才能招到合格的产业工人?
台积电在美国建设的芯片制造厂需要从台湾调集大量的技术人员,美国3亿多人口为何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工程师呢?
实际上美国在大多数产业上早就失去了技术领先优势,更不用说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了。
美国唯一还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和发展主导权的产业是半导体产业,美国企业至今仍然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不仅是计算机CPU、图形处理芯片、基带芯片等核心芯片仍被美国垄断,设计和制造芯片的装备、材料也被美国垄断。
但即使是半导体产业,美国的主导权也在不断流失:存储芯片的最大制造企业是韩国企业,制程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是台积电,最先进的光刻机是欧洲荷兰生产的。
图15:办好自己的事
美国曾经希望利用是绝对的技术优势打压中国芯片企业,禁止任何含有美国技术的设备和产品出口到中国。
即使是如此严厉的制裁也未能中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半导体产业是美国最后一个优势产业,当半导体产业的优势也丧失时,美国制造业将更加衰败。
美国制造业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凭关税是无法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
特朗普的全面关税战只会让全球贸易一地鸡毛,最终美国人支付更高的成本。
美国要重振制造业首先要改变的是分配体系,金融资本不能切走太大块的蛋糕,要把蛋糕留给产业工人。
除此之外,美国还需要重建能够培养合格技术工人的教育体系,重建基础设施,重新建立产业链等等。
这些美国能做到吗,美国上下有共识吗,这些能在特朗普短短的4年任期内完成吗?
既然都没有,那么制造业回流美国就是空谈。
特朗普的关税战不仅不能重振美国制造业,更像是在美国国运走下坡路时多踩一脚油门!
经过特朗普的一番折腾,美国失去了民主自由的光环,失去了意识形态的舆论高地,失去了死心塌地的盟友。
特朗普的关税战最终只会加快美国霸权崩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