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视角解析美国关税战的结果和影响
作者:火树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尤其是特朗普时期高举的关税大棒,被外界广泛解读为美国遏制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重要手段。然而事与愿违,关税战不仅未能“打垮中国制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产业的集中和效率,令世界重新审视这场博弈的深层逻辑。
如果我们放弃“民族主义叙事”或“技术细节纠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这一切其实并不令人意外——这正是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再一次自我验证。
一、关税的真实作用:不是打击,而是筛选
许多人天真地认为,加征关税就能打压一个国家的出口产业。但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与集中”理论看,这样的外部冲击更像是一场洗牌——效率高、资本强的企业趁机扩大份额,而中小弱企则被淘汰出局。
这正是我们在中国看到的现实:2020年后,中国出口中小厂批量倒闭,而像比亚迪、宁德时代、立讯精密、海康威视这样的产业巨头不仅没被打压,反而在产能、技术、市场份额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马克思看来,这不过是一次“危机中的资本集中”。
二、全球分工不是你想改就改:外围国家永远接不了“核心厂”的活
美国原本希望,通过打压中国,可以将制造业“转移”到印度、越南、墨西哥等成本较低的国家。但事实却是:这些国家要么缺工业基础、要么缺人力素质、要么缺物流效率,根本接不住中国留下的订单。
全球化不是快递产业链,而是系统分工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中,核心国家掌握高附加值与资本密集产业,外围国家只能维持低端加工的地位。
今天的印度、印尼正好是这种“外围角色”的代表。它们接到了一些订单,但无力接管整个产业链,也无力挑战中国作为“全球中高端制造平台”的系统地位。
三、制造业不会自动“回归”发达国家——资本不是爱国主义者
特朗普时代最大误判是认为:只要对外高关税、对内高补贴,制造业就会“爱国回归”。但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不是民族主义的,它只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路径。
美国的工人更贵、环保更严、供链更长,导致同样的产品本土生产成本高出30%以上,资本自然不会去那儿“受罪”。
所以今天美国政府砸下数千亿美元建芯片厂、再工业化,但很多项目迟迟无法落地开工,反而刺激了更多企业在墨西哥或越南设分厂,再“中转”回美规市场。制造业不但没回归,甚至被进一步全球化地分割。
这正是“资本主义危机——结构调整——利润恢复”三部曲的典型表现。
四、关税战的真正输家是谁?
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龙头企业,而是那些:
效率不如中国、又享受不到关税保护的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孟加拉等);
美国本土的中小企业(采购成本上升、利润被压);
普通消费者(产品涨价);
美国政府(税收增加,但通胀恶化,财政赤字扩大)。
而中国在经历淘汰赛后,剩下的是更强的制造龙头、更完整的产业链、更高的全球控制力。这正是资本主义逻辑下的典型“越打越强”。
五、马克思主义框架下的总结
现象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制造被打压却更强资本集中规律,危机加速结构优化替代国无法承接世界体系分工不允许外围挑战核心地位美国制造无法回归资本逐利逻辑远胜民族利益产业结构难以逆转全球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不以政策意志转移结语:这不是贸易战,这是结构战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并不是“中国赢了,美国输了”这么简单,而是:
在资本主义逻辑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任何政策手段如果违背资本效率逻辑,最终都会被资本所绕过、所重塑。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资本主义不是因危机而灭亡,而是在危机中自我重组、自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