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啸虎“清仓”的人形机器人,是泡沫还是潜力股?
投资人观点激烈冲突,机器人“拼运动”不如“拼大脑”
作者/ IT时报记者 沈毅斌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赛道。
此言论一出,引起科创投资界强烈反应,经纬创投创始人张颖反驳称,机器人领域前景光明,短期内存在泡沫是正常现象,长期来看必将诞生大公司。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更是直接“炮轰”朱啸虎,表示AI和人形机器人这种需要长期深耕的产业不适合他。
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本论调,让人形机器人赛道陷入价值判断的“迷雾”,也呈现出资本对技术落地的不同看法。在实验室和商业落地的鸿沟间,在行业热潮与技术挑战的对冲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概念过渡到落地的阵痛。
一定的泡沫是行业发展的“润滑剂”
人形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泡沫?答案是肯定有。
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技术成本高,动辄数十万元的产品,远超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二是落地场景模糊,缺乏真实的市场基础。
清智资本及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张煜告诉《IT时报》记者,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最凸显的泡沫有二个:一是估值过高,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共发生56起融资,总金额超50亿元。而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27.6亿元;二是赛道拥挤带来的同质化严重,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企业展示出来的能力以运动控制为主,如翻跟斗、跑步等,比拼灵活、速度等,“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在同一领域卷了起来”。
不过,张煜认为泡沫是每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并不需要过度担忧。他预计未来两三年,这些泡沫就会被“挤掉”,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支撑下,市场潜力巨大。
“一个过热的赛道难免会有泡沫,但一定的泡沫是行业发展的润滑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告诉《IT时报》记者,当前,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探索初期,大部分厂商对于需求场景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并且人形机器人能力还有待提升,出现了一定的供需错配问题,也正是这一现象,导致部分投资人出现分歧。
卢瀚宸还认为,当前市场需要警惕的是“量产陷阱”。2024年底,多家企业开始宣布量产,智元机器人计划量产千台,Agility推出的Digit机器人也在全球建设工厂,目标达成年产万台。
“在产品到应用闭环尚未形成,并批量化应用前,过高的产能规划只是‘空中楼阁’。”卢瀚宸表示,量产只是单纯的生产行为,当前更期待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场景应用的批量化和可复制性。
认知能力将成下一轮投资核心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投资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星海图、瑆爝机器人、非夕科技、Nimble Robotics等,其中,已经完成退出的企业是星海图和松延动力。
随后,星海图发声明讲述金沙江创投投资的始末,并表示具身智能赛道长坡厚雪,需要各界关注与支持;松延动力则发布一段人形机器人奔跑视频,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
据企查查显示,星海图在2月20日已经完成A轮融资,蚂蚁集团、高瓴创投、IDG资本等都是主导创投机构;松延动力也于2月25日完成A+轮融资,引入北京、深圳等地方资本。
张煜所代表的清智创投,同样也是松延动力的投资方之一。作为投资方,张煜最看中人形机器人的场景适配能力。
他认为,技术端已没有明显的难点,只要数据量、训练量达到需求,就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成本也是考量之一,但更需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场景使用中。
“为了规避泡沫,我们也有意识要求松延动力分阶段性完成目标。”张煜向记者介绍,第一阶段任务是在前期技术积累基础上,要求松延动力迅速推出机器人。如今,第一阶段任务已有初步成果,3月中旬,松延动力推出人形机器人N2和升级版机器人E1,是目前全球首家最便宜的直立行走、跑步、跳跃人形机器人,价格为3.99万元。第二阶段便要迅速下沉到应用场景中。
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N2
然而,在场景适配之前,人形机器人对物理世界认知能力的提升,仍需要有质的突破。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曾告诉《IT时报》记者,人形机器人的“行走大模型”还是一块“空白”,此“行走”非双足走路,而是机器人观察世界后,经知识学习、沉淀形成知识库,据此判断手腿运动模态,进而驱动后续行动。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人类的学习与遗忘机制,通过学习案例积累经验,然后遗忘案例,凭经验和本能指导行动。
以场景为例,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后,如果人们要求机器人拿水果,它首先要从认知层面确定水果位置,若水果就在桌面,它需判断物体是否为水果。但多数情况下,水果可能放在冰箱或家庭其他位置,这就需要机器人按照逻辑认知能力,进行下一步行动。
“这种认知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资本融资的核心考察点。”张煜说。
股票走势可能两极分化
股票走势向来是行业的晴雨表。2025年开年以来,东方财富“人形机器人”板块指数从950点左右一路上涨至最高1600点左右,但在近期出现回调。从3月27日开始,东方财富“人形机器人”板块连跌四个交易日,多数成分股下跌。
一些公司大股东出手减持股票套现。如麦迪科技3月26日发布公告,股东傅洪于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25日期间已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74.98万股,减持总金额为1072万元。鸣志电器3月21日发布公告,其股东新永恒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累计减持559.13万股,减持总金额为3.55亿元。新兴装备、绿的谐波、五洲新春等被纳入“人形机器人”板块的上市公司也均出现减持现象。
尽管大股东减持对行业会有影响,但多数投资专家依旧看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依旧保持高热情。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这波调整不改变长期的趋势,还是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北京格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可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机器人概念股票未来走势可能会有所分化,短期调整可能都会趋向于同涨同跌,但未来机器人行业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先是To B端可能更容易落地,To C端确实需要时间,马上量产没那么容易。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智元机器人 松延动力 WAIC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