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提振消费与政府补贴——兼议美二战后在强大实力支撑下以“巨额补贴”扩大消费

略说提振消费与政府补贴

【提要:&美国在二战后通过转换战时产能,形成强大经济产能实力时,通过多方面的政府补贴乃至是“巨额补贴”的政策,扩大消费。这一做法,是值得中国现在提振消费参考、借鉴的。&货币补贴,离不开“货币”。这就关乎货币发行量。其实,货币发行量可能更应该与现实有需求的产能,及其生产(以及能生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相匹配,这才更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有效运转、循环、发展。&作为拥有当今世界最完整产业链和最大产能的中国,经济体量以为世界认同是“老二”。在这样的实力基础上,加之中国经济还是建立在全民所有、为全民造福的基础与目标之上的经济。比之当年美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更多的成为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补贴或曰“红利性补贴”,更具经济发展和造福于民的双重意义。&中国也需结合本国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具体特点,结合中国民众的储蓄、消费观,进一步做政策创新和舆论引导、消费引导。并注重消费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补贴对消费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提振消费是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更是今年要完成的十大任务中的第一项。

那么,如何具体操作促进消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有多项部署。近日,看到一个资料提及,美国二战后的高消费与【享受战后政府巨额的住房、教育补贴和战后的经济兴旺】有关。这里拟结合相关情况,略议现在中国鼓励扩大消费与政府补贴的相关性。

关于美国二战后消费水平与政府补贴的关系,这里借助AI经网络搜索,梳理了以下信息。

一、美国二战后产能与促进消费的政府补贴情况:

——在强大产能的支持下,以政府补贴维持市场稳定,提供消费动力。

二战期间美国工业产能全面转向军事生产,战后通过经济转型释放消费潜力。1945年美国工业产值占全球40%以上,黄金储备占75%。(《美国历史关键节点(14):二战后,美国各地一夜暴富?》https://www.163.com/dy/article/FNV4T2KT05492W9N.html)。

在这样的产能、实力之下,美国政府通过补贴维持就业市场稳定(如“52-20条款”保障失业退伍兵收入),为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联邦公路法案(1956)注资250亿美元建设州际公路,汽车消费信贷渗透率从1945年18%飙升至1960年62%,汽车业每新增1岗位带动3.7个关联岗位。

——1944年通过《军人安置法案》(即《美国大兵权利法案》)为退伍军人提供零首付购房、低息贷款和每年500美元教育补贴(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791051919_120964517)。这一政策直接提升了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推动了房地产和教育消费的长期增长。例如,法案实施后,约780万退伍军人利用教育补贴完成学业,为后续职业收入提升奠定基础。《军人安置法案》累计发放低息住房贷款238亿美元(折合2023年约3.2万亿美元),推动1945-1955年间新建住房1400万套,郊区化率从19%提升至37%。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渗透率十年间增长400%。

——战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成长于政府巨额补贴环境,包括住房、教育及战后经济繁荣红利。这一群体成为美国消费高峰的代表,其“自我中心”的消费模式(如迪斯科文化、健康产品热潮)与政策支持密切相关。

(资料来源——https://news-qq-com.observersnews.com/rain/a/20250306A03U9100)(https://www.163.com/dy/article/FNV4T2KT05492W9N.html)。

780万退伍军人使用教育补贴,其中45%进入大学(战前大学入学率不足10%),催生首代工程师阶层。1950-1970年美国专利授权量增长273%,直接拉动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4.1%。

二、美国相关消费的政策与当前中国消费政策的比较

——美国案例显示,政府通过住房、教育等长期福利降低居民储蓄需求,转而释放消费潜力。中国近年推行的“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本质是通过降低购置成本激活特定领域消费需求。

——美国战后消费扩张依托其产能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和产业垄断优势。而中国当前处于产业升级与内需拉动转型期。例如,中国“十四五”规划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税收优惠、保障性住房等组合政策提升消费能力,这与美国退伍兵权益保护有策略相似性,但实施路径更强调结构性调整。

——也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美国战后消费主义后期暴露出过度负债(如信用卡危机)和福利依赖问题(资料来源——https://www.scol.com.cn/zlts_ss/202406/82539010.html)。中国在政策设计时,也需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可持续性,例如通过数字消费券等精准工具避免通胀压力,同时加强社会保障网络以巩固消费信心。

三、中国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及其效果案例:

 ——2023年数字消费券核销率达89%,较纸质券提升3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MPC)达0.81,显著高于美国疫情期间的0.65。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累计超1500亿元,带动锂电产业全球市占率从19%升至63%,形成"补贴-产业升级-出口创汇"新闭环。

——2023年农村网络零售额2.5万亿元,家电下乡产品智能化率87%,激活6亿县域人口品质消费需求。

——在相关风险防控方面,中国的动态消费趋向管理(如教培行业收缩)、消费大数据监测(社零总额72小时波动预警)、反垄断规制(平台二选一禁令)等,有利于避免重蹈美国1980年代消费金融失控的覆辙。2023年中国消费投诉调解成功率较2019年提升18.4个百分点。

四、相关讨论

美国二战后消费扩张确与政府补贴存在强关联,其政策设计通过“降低生存焦虑→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消费惯性”的链条发挥作用。美国在二战后通过转换战时产能,形成强大经济产能实力时,通过多方面的政府补贴乃至是“巨额补贴”的政策,扩大消费。这一做法,是值得中国现在提振消费参考、借鉴的。

如果说的直白点,“补贴”实质上主要的“货币补贴”(当然,如果能让定向货币补贴,成为现实有需求乃至”刚需“的产能的产品的“实物补贴”,可能更好)。

而货币补贴,离不开“货币”。这就关乎货币发行量。货币发行,曾是以货币与黄金挂钩为佳途,黄金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货币发行保障。其实,货币与产量存量较小的黄金挂钩,也会使交换失去平衡。

那么,是不是也可问问:货币发行,就不能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实物有所挂钩?

货币与现实有需求乃至”刚需“的产能,及其生产(以及能生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能不能与一定的货币发行量挂钩?或者说,可以做谨慎的关联?

这答案,恐怕应该是肯定的。

货币发行量与黄金挂钩,实际上也早已被美国人打破。其实,货币发行量可能更应该与现实有需求的产能,及其生产(以及能生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相匹配,这才更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有效运转、循环、发展。

当然,这其中的匹配比例,是十分复杂、颇易变化的。需要结合实践动态调控。不过,在现今科技信息技术发达并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产能强大、可调节能力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在产需、供需变化等相关信息能被更及时掌握而有效调节,平衡供需能力不断加强的前提下,【实现”货币的实际发行、使用量“与产量存量足够的生活、生产资料”相当“】,应该是有技术条件可以做到的。

作为拥有当今世界最完整产业链和最大产能的中国,经济体量以为世界认同是“老二”。在这样的实力基础上,加之中国经济还是建立在全民所有、为全民造福的基础与目标之上的经济。比之当年美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红利”更多的成为对经济发展有利的补贴或曰“红利性补贴”,更具经济发展和造福于民的双重意义。

在具体政策制定和落实上,中国也需结合本国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具体特点,结合中国民众的储蓄、消费观,进一步做政策创新和舆论引导、消费引导。并注重消费升级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补贴对消费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陶文庆(文磬)

个人主页_风闻 

https://user.observersnews.com/user/personal-homepage?uid=80966

个人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twq5105

===

参阅资料: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需要理清与创新https://user.observersnews.com/main/preview?id=1304097

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需要理清与创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