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维:我为什么画《流星雨》与曹喜蛙的《备忘录》
我为什么画《流星雨》
文、施维
春意渐浓的季节,我怀着无比真挚的心情,想要与读者分享一段令我难忘的际遇,以及由此而生的创作感悟。或许你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熟悉诗人曹喜蛙先生,而我更愿意亲切地称呼他为"蛙蜀黍"。2024年的某个冬日,我有幸在北京798艺术区与他及他的太太相遇,那一幕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798的艺术气息与冬日的静谧交织在一起,蛙蜀黍由他的太太搀扶着,缓步走在铺满暖阳的小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他们的身影与周围的艺术氛围融为一体,凝固成了跨越时空的艺术符号,成为水泥森林里永不褪色的光轨。相濡以沫的温情,历经岁月沉淀的默契,让我心中涌起无限的感动与敬意。
回到大湾区后,这份感动化作了创作的冲动。我拿起画笔,在60X80CM的画布上,用色彩与线条勾勒出了《流星雨——蛙蜀黍伉俪游太空》油画。创作过程中,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比落笔更为活跃。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我对他们的祝福与敬意。在层层堆砌油彩颜料时,我懂得艺术从来不只是笔触与词藻的较量,而是生命与生命最赤诚的对话。
我由衷地祈愿他们身体健康,生活如意,愿蛙蜀黍的艺术生命如太空般浩瀚无垠,永远闪烁。画布上氤氲的宇宙蓝,是曹喜蛙诗歌中特有的时空观照。他笔下的诗句,在六十公分见方的空间里化作交错的星轨。我故意在太空表面以玫瑰花的形式布局大面积肌理,希望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生命的涅槃。
近日,品读蛙蜀黍的诗歌《备忘录》,内心更是波澜起伏。感受到文字背后对生活的洞察,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感悟诉诸笔端时,却发现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的触动。亲爱的读者们,或许你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瞬间,被某个人、某件事、某件艺术作品深深打动,内心涌动着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正是艺术与生活的魅力所在,它们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柔软的部分,唤起真挚的情感。
快节奏的时代,你也许常常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被工作的压力所牵绊。但请记住,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在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就像那个冬日,蛙蜀黍被他太太搀扶的身影,就像《备忘录》中触动心弦的诗句,都是生活中珍贵的瞬间,值得用心去品味,用情去珍藏。愿我们都能像蛙蜀黍一样,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在生活的长河中沉淀,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感动,在简单的日常里,找到最真挚的幸福。
最后,我想对所有的读者说: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请相信,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感恩的时刻。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创造,让生活充满艺术,让艺术滋养生活。超越媒介界限的对话,恰是艺术对抗时间最优雅的姿态。
诗作者:曹喜蛙,艺术评论家、诗人、互联网哲学家,出版《赢在互联网》《和明星去旅行》等专著
备忘录
诗 曹喜蛙
1
春天对一棵
康复的草
天还是太寒冷
风还是刮,花还是开
夜里还是地震
这是我的第一辈
一只脚刚从
我的身上踏过去
2
一棵樱桃树
一棵梅花树
梅,叶还没长
就能开花
但梅一辈子
却羡慕樱桃
那樱桃树下
总站满女子
3
一只泰迪狗
臭流氓
它的主人
却把它当宝
它主人上辈子
是那棵梅花
上辈子泰迪
却是樱桃……
4
人跟人
不一样
人家爱诺
上辈子是太子
我折腾了几辈子
才变成人
如今
还是个瘸子
5
会诗台
那些诗人
上辈子
都在宫里
我原是宫墙外
那棵野梅
那是小宫女
一辈子的念想
6
乾隆大脚边
一棵狗尾草
那草刚起念
就被一脚踩死
只好修炼
那么些年
今生才写下
几行歪嘴诗
7
当草多好
春风吹又生
年年为草
没什么不好
起哄一生
胜似乾隆皇
同样做梦
一样能逍遥
轮回与存在的诗学
——曹喜蛙《备忘录》的生命辩证法
文/獒妈
在曹喜蛙的诗歌《备忘录》里,文字以断裂的形态构建出完整的生命剧场。七组看似零散的意象群,实则构成了关于存在本质的环形论证系统。这些诗行以“康复的草”为起点,穿越“梅花与樱桃”的性别隐喻,途经“泰迪犬与瘸子”的物种轮回,最终在“起哄一生”的宣言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解构性重构。这种将备忘录文体诗化的尝试,本质上是对线性历史叙事的颠覆——当每个编号章节都成为独立运转的时空胶囊,传统抒情诗的连贯性便被解构成无数可供拼贴的存在切片。
诗歌中频繁出现的轮回意象,构成了独特的生命诗学,从“刚被踏过的草”到“修炼多年的歪嘴诗”,从“羡慕樱桃的梅”到“转世为人的瘸子”,曹喜蛙构建了跨物种的身份转换系统。这种转换绝非佛教轮回观的简单复现,而是现代性语境下的存在寓言:当泰迪犬的主人“上辈子是那棵梅花”,当诗人自况为“宫墙外的野梅”,物种的界限在记忆的褶皱中变得模糊。这种身份游牧状态,在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流动性。
“瘸子”意象的反复出现,构成了诗歌的核心隐喻装置。从“被踏过的草”到“歪嘴诗”,从“修炼的狗尾草”到“变成人的瘸子”,残缺不仅是肉体的印记,更是认知世界的特殊棱镜。诗人将残缺升华为美学范式:当完整的身体成为规训的产物,瘸腿的行走反而创造出独特的生命节奏。这种对缺陷的哲学转化,让人想起梅洛·庞蒂的肉体现象学——残缺的身体不是有待修复的对象,而是感知世界的另类坐标系。那些“被踩死又复生的草”,正是通过创伤经验获得对存在更深邃的凝视。
植物意象群在诗中构成了庞大的象征体系:梅花与樱桃的性别对峙,狗尾草与野梅的阶层隐喻,康复的草与起哄的草的生命辩证法。这些植物不是传统咏物诗的客体,而是具有主体意识的言说者。梅花“叶未长先开花”的反季节特性,暗合本雅明所说的“当下时间的爆破”,樱桃树下的女子群像,则构成福柯笔下的“异托邦”空间。当诗人宣称“当草多好”,实际上是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构道家思想,将植物的被动性转化为主动的存在策略——正如阿甘本所言,无为的潜能比现实的行动更具革命性。
乾隆意象的介入,将私人叙事推入历史维度。大脚皇帝与狗尾草的权力对峙,构成了微型的历史剧场。但诗人通过“修炼”与“写诗”完成了对记忆的转化:被踩死的草通过语言修炼获得永生,这让人想起布罗茨基“诗歌是对抗暴政的武器”的论断。当“起哄一生”被赋予胜过皇权的价值,诗歌便成为尼采式永恒轮回的变奏——每个被压抑的瞬间都在文字中复活,每个卑微的生命都在韵律中加冕。
七段式备忘录的文体选择,本身就是对诗歌形式的解构性实验。编号的冰冷秩序与意象的感性流动形成张力,官方文件格式与私人记忆的碰撞产生新的语义空间。这种文体混杂性,恰如哈贝马斯所说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的倒置——用官僚体系的框架装载最私密的生命体验,从而达成对体制化书写的戏仿与颠覆。当“春风吹又生”的古老意象与“起哄”的现代姿态并置,传统与现代在文本的裂隙中达成和解。
诗歌结尾的“逍遥”宣言,既非庄子的出世超脱,也非儒家的入世担当,而是网络时代的生存智慧。“起哄”作为动词,消解了传统逍遥观的静态特征,赋予其动态的参与性。这种新型逍遥观在"做同样的梦"中达成众生平等,将帝王的权力梦与草根的生存梦置于同等价值维度。当诗人说“胜似乾隆皇”,并非阿Q式的精神胜利,而是看透所有存在形式终将归于尘土的彻悟——在永恒轮回的舞台上,每个角色都是自己命运的王。
曹喜蛙的诗歌《备忘录》,以其破碎的完整性构建了当代生存的寓言体系。在这些游走于物种、时空、文体之间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后现代语境下生命诗学的多种可能:残缺成为通向下完整的暗道,轮回化作抵抗线性的武器,起哄升华为严肃的生命仪式。当所有存在形式都在语言的坩埚中重新熔铸,诗歌便成为了最忠实的生命编年史——记录着每个瞬间的陷落与飞升,每个灵魂的创痛与痊愈。
2025年3月29日晚于中山东区海港城三楼八号桌
评论者&摄影者:獒妈,本名施维,字冰之,号任天真,中国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