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彻底实现“人定课”,而非继续“考定课”
彻底实现“人定课”,而非继续“考定课”
达良厚
乍看澎湃网报道的西安市2026年起中考计分科目由10科减为7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00375),不忍拍手称快。但仔细一想,问题还是来了。为什么减掉的是化学、地理和生物,而不是其它科目呢?除了语文数学,其他科目都是可以增减的呀。
其实恢复高考40多年来,我们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计分规则等方面的增增减减、分分合合,真是太多太频了,眼花缭乱还只是感官体验,最麻烦的是到了今天,面对高考分科、选课、填志愿,真是太复杂太高深了,家长难懂,学生难懂,老师也难懂呢。
这到底因为啥?这到底为了啥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一个字——“考”,就是为了一个字——“考”。围绕这个“考”,我们已经够能够累够烦、够绞尽脑汁够眼花缭乱够精疲力竭的了,我们实在受不了了,我们不能再继续了,该到了彻底告别“考定课”,实现“人定课”的时候了。
也许你会说我们的课不是一直人定着的吗?没错。可这40多年来的人 定,一直主要是以“考”为核心,而主要不是以“人”为核心,至少是围绕“考”转着的。即使我们的顶层设计、政策引领、机制保障,更多时候也是有意无意且无奈滑向了以“人”为出发点、而以“考”来推动保障的。比如体育考试分数不断增加,是学生体能下降促动的,但推动体育锻炼则是靠考分来威胁的。
现在完全彻底实现“人定课”“人定考”的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因为我们基础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培养选拔精英人材,而是应该全面夯实人才素养基础。因为我们的初中小学早已普及,我们的高中实际已差不多普及,我们的大学,如果把中专中技算进去,也越来越接近普及,至少是接近自愿就读了。
这就是说,为快速选拔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考试特别目标,已经达成——其实本世纪初就已达成,考试已常化成一个普通教育方法了,升学已常化成一个普通教育环节了。如果再继续几乎全身心投入考试升学,再继续考定科、考定课,不说浪费教育资源,至少是片面甚至本末倒置折磨人而得不偿失了。
正本溯源的做法就是真正“人定课”“人定考”,就是按照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来定考定课定学定教,就是按照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要来定考定课定学定教。
具体点,当下就是根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块六面十八要点”来定考定课定学定教。
再具体点,落实到课程层面,可以设“五科二课”。“五科”指语文、数学、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人文(含历史、音乐、美术、哲学、政治、经济、外语等)、健康生活(公民、生理、心理、生活技能)。这里的“科学”与“人文”,并非所含科目的简单组合,而是真正从科学、人文素养综合高度编教材、开课程。而且要层级分明,小学重科学人文简单常识,初中重科学人文综合知识,高中重科学人文专业知识。各科侧重点也不同,如健康生活重技能,人文则是知识技能结合。
“二课”指必修课与选修课。“五科”是必修课,选修课指科学、人文、生活三大类中的细分科目,如音乐、美术、武术、中医、英语、物理、地理等等。
落实到考试层面,分考试考查。原则上是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但并不绝对化。
这里之所以主张“科学”“人文”综合课程,理由有三:
一是适应科学、人文学科大分化又大综合的趋势。当下中小学学科课程开设,专业化太强太细,综合化则太弱太粗,甚至没有综合化。
二是综合化更有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培育。科学、人文素养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精神三个方面。就中小学言,科学、人文知识和精神占主导,能力次之,大学则三者并重更重能力。我们的实际情况则是极端偏重了知识,甚至大学的能力和精神也重视不够。而一旦综合起来,至少在科学人文精神培育上更得心应手。而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一旦错过了中小学最佳时期,那几乎就错过了一生。所以,中小学除了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必须专业化精耕细作之外,其它学科以简单知识+基础能力+精神追求的结构为宜,即以综合科为宜。
三是当下科学、人文学科成绩堪忧。学科专业性越强,则更细更难,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甚至可能很差。当下中小学不少学科成绩比较低,这与专业化脱不了干系。语文、数学是基础科,即使再难,我们也必须专业化去学、去教、去考,但其他学科则是可以调整难度的,而综合化无疑是降低难度的有效路径、综合路径。
(2025年2月24日-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