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标签,为什么难摘掉?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据澎湃新闻报道,陈伟志介绍说,长期以来,“重点高中”以及后续评选的“示范性高中”等名号,事实上成为了政府、社会和学生家庭评判学校质量的标准,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雷同的培养模式和办学追求:部分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导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挤压特色发展空间。

陈伟志表示,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一些以“重点”“示范”高中及其开办的分校为代表的“超级中学”,凭借历史形成的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的方式,不断抢夺县域高中优质生源,并以此吸引县域优秀高中教师,形成了“虹吸效应”,挤占县域高中发展机会和必备的资源。陷入“发展锁定”的县中处于低位运行,教师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由于“超级中学”的存在,加剧了社会对于教育的焦虑,破坏了县域基础教育的生态。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认为,“重点高中”之所以成为“钉子户”,根源还在于当前招考制度中单一化的分数评价和选拔机制。一般而言,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高中、考好大学,仍然视此为获得体面工作、成功人生的关键途径。家长们可能也对“重点高中”的弊端心知肚明,但在博弈心理下,还是不由得加入对“重点高中”等优势教育资源的争夺。这种广泛的需求,应该是“重点高中”盛行不灭的最重要内因。

“新京报评论”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重点高中”占据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导致普通高中的优质资源相对匮乏,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在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公平正义的呼声值得认真倾听。

同时,“重点高中”的标签,会强化社会过度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录取率的认知。这种“指挥棒”效应,不但加剧教育功利化,还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培育,导致偏离教育本质。

“新京报评论”称,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禀赋和个性的学校,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超级中学”,这或许是比“重点高中”更好的制度安排。同时,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改革考试评价,也是巩固落实“双减”政策的应有之义。

有网友认为,大学可以有重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幼儿园应避免“重点”这种说法;有网友表示,重点不在于淡化标签,而在于如何杜绝某些高中借助其垄断地位和资源优势跨地区掐尖招生的现象。

观网小伙伴,对此你怎么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