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我一直用的左边形式,分析和步骤的省略 ≠ 更聪明

【本文来自《直观感受90后解方程和10后解方程的速度,大家觉得哪种更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90后在此,作为曾经的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我一直用的的是左边的形式。

当年理综物理全年级都做错的题,只有我一个人对,因为我严谨的分析所有的步骤和条件,那道题有个假设条件是和以前常做的题不一样的。分析和步骤的省略 ≠ 更聪明,反而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让你盲信了直觉而不是逻辑和理性。这意味着我比年级里所有人都聪明嘛?我不认为。说到底是因为我从根本上不认为存在“天才”/谁更聪明,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天才也是一样,一年只有365天,一天只有24小时。

我高中每一道物理题都要写至少30字到50字,物理班主任很多次都和我说这样做高考会吃亏,但是我很倔就是不改,到了竞赛就变成了我的优势。但是班主任也说的没错,结果就是高考吃亏,理综考试常年化学是0分,物理和生物拿满分,英语更是短板常年30-60分徘徊。 最后没办法花了半年时间逼自己学英语出国了。

到了大学,物理实验课写实验报告,写开题报告,我的分从来都是A+,本地美国本专业学生都拿不到这个分数。我当时实验课的老教授就指着实验报告说,这就是钱,如果你想要当科学家,你的收入来源就是这个。能上nature的文章不一定就是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突破性的,对学界做出真正贡献的是靠严密逻辑一步步推导和完整展现思路的“开源”文章。我系里的老教授还经常说,世风日下,现在很多文章放在以前最多算是快报,发出来对学界也没什么贡献,你想去复现一下,做一下就发现什么都是藏着掖着,老老实实严谨的写方法论的已经不多了。比如,去年年底的那篇暗能量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的文章。虽然我那会儿就已经有这个理论了,只不过这次提出来了系统的验证方法。所以你看,如果依靠“感觉”“直觉”而不是逻辑和“现实”,很容易就假设有种暗能量存在来解释宇宙膨胀,合理但是不一定正确,因为完全存在另外一种可能的假设条件,那就是时间在宇宙不是均匀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