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传奇——马大猷

“科学研究要求系统地、创造性地工作,重大的发明创造,只有精力集中、思想集中,才可能(实现)。”

——马大猷

马大猷

(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

物理学家、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今天是他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500

▲马大猷

01

求学·科学救国

马大猷祖籍广东潮阳,出生在北京

他的父亲曾在清末赴日本留学

母亲知书达理,勤俭持家,教子有方

马大猷读中学时就立志科学救国

他很想学习机械

因为机械工程更实用

1932年

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北大物理系名师云集

他得以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

500

▲青年时期的马大猷

500

▲马大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成绩单 图片来源:马大猷传

02

留学·一鸣惊人

1936年

马大猷考取清华留美奖学金(电声学方向)

成为我国首位声学专业留学生

1937年底

他到达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师从国际声学权威

克努森(V. O. Knudsen)教授

1938年

马大猷在美国声学学会的年会上宣读论文 

贡献了“关于波动声学的一个基本公式”

同年转入哈佛大学

师从韩特(Frederick Hunt)教授

从事房间声场混响研究

期间合作发表了

《矩形房间中的声衰变分析》

该成果被声学界认为是

建筑声学发展的新里程碑

仅用两年多时间

他就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500

▲马大猷(左二)在哈佛大学(1938-1940)

500

▲1940年,马大猷博士照

 

03

归国·悉心育才

马大猷尤其重视

人才培养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

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他每年只招收一两个研究生

“少而精”能让他更深入、细致地

辅导和关心学生

如果做他的研究生

考试成绩达到80分视为及格

达不到则重考

学位论文要有创造性和新结果才通过

研究生毕业后应具有独立科研的能力

他培养的学生中

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字通信专家吴佑寿教授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田静研究员

环境声学专家程明昆等

500

▲马大猷(右三)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0-1946)

500

▲马大猷(右)指导博士生田静进行噪声分析工作

04

研究·任务带学科

1956年

马大猷参加国家12年科学远景规划会议

建议将声学列为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

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

其中包括国内最完备的

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大型水槽等

多项声学实验室设施

开拓了声学各个分支学科

他成功领导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

利用脉冲声考察声波的反射情况

开展混响时间对语言清晰度影响的研究

亲自设计了小扬声器分散系统

和三路立体声集中系统

系统在国庆10周年庆典投入使用

500

▲马大猷(右)进行噪声测量试验

1965年

马大猷承担某吸声系统研究任务期间

发明了耐高温、潮湿

具有高吸声系数

且造价低廉的微穿孔板

超越国际通用的多孔性吸声材料

形成完善的微穿孔吸声理论

1992年

该理论成功解决

德国议会大厅回声问题

在国际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

广泛应用

马大猷一生追求科学真理

献身祖国声学事业

他的卓越贡献和深邃思想

将永远激励后来者

为中国声学研究贡献力量

500

▲马大猷在进行听力测试

本文除特殊标注外,图片均来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