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已经开始在中国部署FSD,如果FSD体验不好,会对特斯拉造成什么影响?

有消息称,特斯拉准备在中国部署FSD功能,将分批向中国电动车车主推出软件更新。

500

已有车主收到软件更新,并分享了更新截图。

500

此前,知名汽车博主@旌旗Blood 曾在一场直播中分析称,只要FSD不落地,特斯拉就永远是神,神只要流血了,它就不是神:

我觉得现在 Model Y 有点像手机行业当年从 iPhone 10 到 iPhone 11 那个阶段。怎么说呢,它只要稍微改变一下外观,就会有很多人买单。尽管那时它的产品实际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强大的品牌认知度,以及它们分别作为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这两个领域的开创者或者说开拓者、鼻祖的身份,使得它们依然能获得大量订单。

说到特斯拉的产品升级点,能有什么升级点呢?说实话,它在产品力方面确实被碾压了。就像当年 ​iPhone 11,产品力相比于国产安卓手机开始大幅下滑。不过,作为开创性品类的开拓者,它的生命力远远强于其他品牌,比如当年手机行业的三星,或者现在其他各种各样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我觉得这完全是品牌和用户认知的问题,和它具体的产品力没有太大关系。你说它要升级什么呢?智能驾驶几乎没有,对吧?三电系统,也说不上有多先进,电耗不是最强的,而且整个电池,无论是电量、快充能力还是电压等方面,说实话都已经开始落后了。但也不能说它差,它的核心在于其产品力仍处于前 20%,而我们只是说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国产新势力产品力处于前 10% 甚至 5%。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它的订单优势依然可以维持很长时间。

再说说 2025 年,如果 FSD 没有如期入华落地,或者落地后的体验不如在美国的体验那么好,你觉得这对特斯拉的销量会有多大影响?或者说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要分两种情况来看。它不落地的话,反而可能对它的销量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不落地,它在消费者心中就永远是神。但只要一落地,就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面对中国复杂的路况,美国的路况就像一份 30 分的考卷,做到极致也就是 30 分,而中国的路况可能是七八十分甚至 100 分的考卷,那 FSD 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做不到 90 分以上,这对特斯拉的信誉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害。

第二个问题是价格。我们知道现在 FSD 的价格非常贵,要 6 万多块钱。我很不幸,曾经作为第一批小白鼠交了 5 万 6 的 “智商税”,这始终是个问题。即使按照最好的情况,它在中国每个月收费 99 元,我觉得这也很难实现,因为在中国愿意为智能驾驶订阅付费的人其实非常少。而且华为最近也开始转变它的智驾付费逻辑了,比如问界 R7 的智驾就是免费的,我们可以看看后续鸿蒙系统的其他车型会不会也采用这个策略。也就是说,现在大家还是倾向于先建立用户认知,扩大基本盘,不能收取太多费用。在这种情况下,FSD 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因为特斯拉把自己的智能驾驶抬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稍有缺陷就可能导致大众对 FSD 的幻想彻底破灭;另一方面,它的价格会阻碍很多人实际使用 FSD。

不管是作为观众还是车企,我们最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领世界潮流,让世界走向不同的方向。

这个时候,我们思考的不应再是特斯拉是一家国外很厉害的企业,我们能从这家厉害的企业身上学到什么。而是要思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车企,在整个世界即将发生巨大变动的时候,我们的技术路线、产品路线究竟该怎么走。就像增程式电动车,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增程式不会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一个过渡。我们发现,2025 年、2026 年甚至 2027 年,大家都规划了很多增程式车型。答案很简单,我们的车不光在中国卖,虽然现在卖不到美国,但在第三世界的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我们依然有大量的销量。在这些地方,谈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中国愿意提供帮助,当地也愿意接受,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建成的。从全球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可能不会只是过渡,有可能会持续 50 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谈论特斯拉,很多人就要摆脱一种心态。我相信大家可能都没有那么卑躬屈膝,但在无形中,我们会认为特斯拉是外国领先的车企,要从它身上学习。但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从它身上学习,而是要思考我们与特斯拉的不同。这个世界是否需要我们这样的不同?是否不需要特斯拉这样单一的路线?我觉得现在无论是观众还是车企员工,都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包括对增程式的坚持,以及对激光雷达的坚持也是如此。特斯拉不用激光雷达,甚至不用超声波雷达,它有它的理由,但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不用是你的事,我用是我的事。我用它好不好用?它是不是像安全带一样重要?是的。

中国的激光雷达是不是做得越来越好?是的,除了中国,全世界的激光雷达厂商几乎都被我们 “消灭” 掉了,连鼻祖 Velodyne 都不例外,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完整的激光雷达产业,而且我们的三大巨头 —— 禾赛、华为、速腾聚创非常厉害。我们既能把激光雷达做到 200 美金(1000 多块人民币)的低价,也能做出 1000 多线的高端激光雷达。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激光雷达的分辨率有可能赶上摄像头,甚至可以把它当作有深度信息的摄像头来用,这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为什么要考虑特斯拉用不用激光雷达呢?这跟我有什么关系。特斯拉用不用,随它去,反正我们的产品进不了美国,它的 FSD 也很难在中国落地,我何必考虑那么多呢?我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在东南亚以及其他地方,甚至将来万一形势有变化,在日本和韩国也能卖我们的车。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之后,我们需要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大力输出产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产品、战略以及技术方向。

我觉得就是这样,至于和特斯拉有没有分歧,这太正常了。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都有很多分歧,何况是汽车技术方面的分歧呢。有时候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基于不同的考量和不同的利益角度。比如我们要向东南亚市场推广产品,而美国可能只在北美销售,在中国这样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销售特斯拉。双方的考虑完全不同,特斯拉进入第三世界能卖得动吗?根本卖不动,为什么我们能卖得动?因为我们有增程式和混动技术,这就是最基本的利益考量。我觉得未来我们思考汽车行业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汽车行业是所有消费品里面与政治挂钩最密切的一个行业,没有之一。我们在讨论汽车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那就是不切实际的,讨论汽车就一定要讨论政治问题,就这么简单。

全部专栏